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詞典 3分類詞匯 13
《漢語大詞典》:議政(議政)
議論政事。 漢 王充 論衡·效力:“治書定簿,佐史之力也;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宋 韓元吉 《讀〈管子〉》:“則 仲 之與 桓公 平日謀國議政者,其亦詳矣?!?span id="4z4meuk" class="book">《清史稿·太宗紀(jì)二》:“﹝ 崇德 二年夏四月﹞丁酉,命固山貝子 尼堪 、 羅託 、 博洛 等預(yù)議國政。增置每旗議政大臣三人,集羣臣諭之曰:‘向者議政大臣額少……今特?fù)駹柕戎弥h政之列,當(dāng)以民生休戚為念,慎勿怠惰,有負(fù)朝廷?!?/div>
《國語辭典》:代議政治(代議政治)  拼音:dài yì zhèng zhì
一種間接的民主政治。指在地廣人眾的國家中,由人民選出有相當(dāng)資格的人為代表,以議決國政,稱為「代議政治」。然而現(xiàn)今共產(chǎn)國家,則假代議民主之名,行極權(quán)獨(dú)裁之實(shí),成為代議政治最大的危機(jī)。
《漢語大詞典》:參政議政
特指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國家政權(quán),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選的協(xié)商,參與國家事務(wù)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執(zhí)行。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
《國語辭典》:朝議(朝議)  拼音:cháo yì
1.在朝廷商議國政?!妒酚?。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孝景時(shí)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2.朝廷的謀議?!段倪x。潘岳。關(guān)中詩》:「翹翹趙王,請徒三萬,朝議惟疑,未逞斯愿。」也作「廟議」。
3.職官名。唐、宋文官正五品以下曰朝議大夫,明朝為從四品初授的官階,清朝則屬從四品。
《漢語大詞典》:朝堂
漢 代正朝左右官議政之處。亦泛指朝廷。周禮·考工記·匠人“九卿朝焉” 漢 鄭玄 注:“如今朝堂諸曹治事處。” 賈公彥 疏:“ 鄭 據(jù) 漢 法,朝堂諸曹治事處,謂正朝之左右為廬舍者也?!?span id="eunaof3" class="book">《后漢書·明帝紀(jì)》:“夏五月戊子,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yuǎn),祥物顯應(yīng),乃并集朝堂,奉觴上壽?!?元 成廷圭 《戚戚行》:“朝堂羽書昨日下,帥府然燈點(diǎn)軍籍?!?吳晗 《社會賢達(dá)考》:“不料還是白操心,于是只好當(dāng)隱士了,隱得太遠(yuǎn)太深,怕又和朝堂脫了節(jié),揀一個(gè)靠近 長安 的,‘獨(dú)上高山望帝京’?!?/div>
《國語辭典》:上朝  拼音:shàng cháo
1.舊日官吏入宮覲見皇帝,奏事議政。《梁書。卷三。武帝本紀(jì)下》:「經(jīng)國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shí)事?!?br />2.君主到朝廷上處理政事。
《國語辭典》:外集  拼音:wài jí
1.正集以外的稿,多系經(jīng)人蒐集而成者。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集部。別集類三。詁訓(xùn)柳先生文集》。
2.奏議類的稱呼,以道學(xué)家尊道學(xué)而薄事功,故于議政之文,稱為「外集」。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七三。集部。別集類二六。三魚堂文集》。
3.稱僧人的詩文。如僧宗泐有《全室外集》?!端膸烊珪偰刻嵋?。卷一七○。集部。別集類二三。全室外集》:「是編題曰外集,蓋釋氏以佛經(jīng)為內(nèi)學(xué),故以詩文為外,猶宋釋道璨柳塘外集例也?!?/div>
《國語辭典》:明臺(明臺)  拼音:míng tái
古時(shí)議政的地方?!豆茏??;腹珕枴罚骸更S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議對》:「昔管仲稱軒轅有明臺之議,則其來遠(yuǎn)矣?!?/div>
《國語辭典》: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天子舉行大典的地方?!抖Y記。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fù)斧依南鄉(xiāng)而立?!埂段倪x。曹植。七啟》:「贊典禮于辟雍,講文德于明堂?!挂沧鳌敢硎摇?。
2.打曬糧食的場地、院子。
3.堪輿家稱墓前聚水的地方。
4.墓前的祭臺?!逗鬂h書。卷八一。范冉傳》:「其明堂之奠,干飯寒水,飲食之物,勿有所下。」唐。章懷太子。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謂壙中也。」
《漢語大詞典》:都坐
亦作“ 都座 ”。
(1).政事堂。 魏 晉 時(shí)大臣商議政事的地方。晉書·孔愉傳:“ 王導(dǎo) 聞而非之,於都坐謂 愉 曰:‘君言姦吏擅威,暴人肆虐,為患是誰?’”北史·文苑傳·樊遜:“祕書監(jiān) 尉瑾 移尚書都坐,凡所得別本三千餘卷,五經(jīng)諸史殆無遺闕?!?span id="hfgglln" class="book">《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宗愛 方用事,威振四海。嘗召百官於都坐。” 胡三省 注:“ 魏 有都坐大官。 魏 之都坐,猶 唐 之朝堂也?;蛟欢甲袝?。都坐即 唐 之政事堂?!?br />(2).借指尚書令等大官。北齊書·胡長仁傳:“ 長仁 累遷右僕射及尚書令……省務(wù)既繁,簿案堆積,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數(shù)?!?span id="2ew0dg6" class="book">《北史》作“都坐”。
《漢語大詞典》:疵政
(1).非議政事。 唐 杜牧 《唐故岐陽公主墓志銘》:“ 許 ( 許州 )軍強(qiáng)雄,且撐劇寇,自始多用武臣,治各出己,部曲家人,疵政弛法,習(xí)為循常。”
(2).有弊病、不完善的政令。 明 范濂 《云間據(jù)目抄》卷一:“以疾作引歸,杜門不事私謁,郡邑大夫造請,必為指詰疵政,靡不屈服?!?/div>
《漢語大詞典》:議殿(議殿)
朝廷議政之殿。 晉 左思 《蜀都賦》:“內(nèi)則議殿爵堂, 武義 虎威 。” 張?jiān)骗H 曰:“議殿者,即所謂會議之殿耳。”見《選學(xué)膠言·左思〈蜀都賦〉》。
分類:朝廷議政
《漢語大詞典》:適野謀(適野謀)
典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chǎn) 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裨諶 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 鄭國 將有諸侯之事, 子產(chǎn) 乃問四國之為于 子羽 ,且使多為辭令。與 裨諶 乘以適野,使謀可否?!焙笠浴斑m野謀”謂到郊野商議政事。 清 魏源 《皇朝武功樂府·王業(yè)艱》:“適野謀,畫地議,揭衣獵,雪沒髀?!?/div>
《漢語大詞典》:講謨(講謨)
謂謀議政事。 宋 張載 《慶州大順城記》:“講謨于朝,講士于野,鍖刑斧誅,選付能者。”
《國語辭典》:民意代表  拼音:mín yì dài biǎo
于立憲國家,由國民選出代議政事的人。可分為中央民意代表,如立法委員;及地方民意代表,如縣市議員等。縮稱為「民代」。
《國語辭典》:代議士(代議士)  拼音:dài yì shì
立憲國家的國民所選出代表參議政事的人。如:「代議士目光放長遠(yuǎn),后世子孫才能獲取更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