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觀察法忍
觀察諸方行經(jīng)
觀想
十六觀想
觀想念佛
觀想佛母般若菩薩經(jīng)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jīng)
觀想曼拿羅凈諸惡趣經(jīng)
觀罪性空
觀虛空藏菩薩經(jīng)
觀像念佛
觀練薰修
觀遍計所執(zhí)
觀樹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
觀察法忍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忍之一。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安然忍可而心不動者。見地持經(jīng)五,三藏法數(shù)五。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二忍之一。(參見:二忍)
【三藏法數(shù)】
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觀察法忍。
二忍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眾生忍,忍者忍耐也。諸眾生以種種惡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謂之眾生忍。二、無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為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又名無生,菩薩于無生之法,安忍而不動心,謂之無生法忍。見智度論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諸苦而不動心者,即眾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無生法忍也。見持地經(jīng)五。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眾生忍,于一切眾生不瞋不惱,縱使彼加種種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報也。二無生法忍,安住于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也。見智度論六?!居帧恳话彩芸嗳蹋朴诩膊∷鸬墩鹊缺娍?,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即前之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法而心安于實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見地持經(jīng)五?!居帧恳簧蹋擞卸阂挥谌酥Ь垂B(yǎng)能忍而不執(zhí)著。二于人之瞋罵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熱風(fēng)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于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見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眾生忍和無生法忍。眾生忍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于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安受苦忍和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眾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罵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熱風(fēng)雨饑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眾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謂菩薩于一切眾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又若一切眾生以種種惡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種種恭敬供養(yǎng)于我,心亦不喜,是名眾生忍。
〔二、無生法忍〕,理本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故名無生。謂菩薩于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三藏法數(shù)】
(出地持經(jīng))
〔一、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
〔二、觀察法忍〕,謂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觀察法忍。
觀察諸方行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譯,為喜王菩薩說觀察諸法行之三摩地者。
觀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想浮于心也。觀無量壽經(jīng)曰:「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安像三昧儀軌經(jīng)曰:「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觀察想念。
十六觀想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無量壽經(jīng)所說,自凈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種而觀想者。
觀想念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種念佛之一。觀念阿彌陀佛之真身于心里也。觀經(jīng)之觀佛當之。見普賢行觀記,三藏法數(shù)十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種念佛之一。(參見:四種念佛)
【三藏法數(shù)】
謂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轉(zhuǎn)觀之,觀想純熟,三昧現(xiàn)前,臨命終時,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觀想佛母般若菩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jīng)之略名。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jīng),一卷,宋天息災(zāi)譯。說般若菩薩之咒與觀門者。
觀想曼拿羅凈諸惡趣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佛說大乘觀想曼拿羅凈諸惡趣經(jīng),二卷,趙宋法賢譯。備說理觀之儀。
觀罪性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七種懺悔心)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行之人,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諸惡;今則了知貪瞋癡等一切惡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顛倒,顛倒起于人我之見。今既了達我心本空,罪性無依,以此翻破無明昏闇之心也。
觀虛空藏菩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曇摩蜜多譯。說欲治人罪者,應(yīng)先決定毗尼,觀想虛空藏菩薩。
觀像念佛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種念佛之一。觀念阿彌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見普賢行觀記,三藏法數(shù)十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種念佛之一。(參見:四種念佛)
【三藏法數(shù)】
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xiàn)。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xiàn)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觀練薰修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種禪中第二出世間禪之四種:一、觀禪,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也。此四通觀法相,故名觀禪。二、練禪,四禪四空滅盡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觀禪,雖得色無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則有垢滓之間離,今欲純熟而自初淺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間無有垢滓之間雜,使不次第而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練無漏有漏而除諸間穢,故名練禪。三、熏禪,獅子奮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雖得入次第無間,而不能出逆次無間,今入次第無間,亦能出于無間,因能除粗間味禪法愛之念,猶如獅子之能進能卻而奮諸塵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諸禪,悉使通利,轉(zhuǎn)變自在,如薰皮使熟,隨意作物。故名薰禪。四、修禪,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遠(如自初禪入三禪,近也,又如自初禪入滅盡定,遠也)超入,近遠超出,近遠超住自在,故名修禪。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頂禪。復(fù)次,以八背舍觀四念處,名觀禪,以九次第定練四念處,名練禪,以奮迅三昧薰習(xí)四念處,名薰禪,以超越三昧修四念處,名修禪。法華玄簽講述四上曰:「私記四本云觀練薰修,名由何處檢?今謂義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傳禪法,不必求名出處可也。凈名疏四云:觀練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div>
觀遍計所執(zhí)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法苑義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虛存實識,觀遍計所執(zhí),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yīng)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yīng)正存有,理有情無故?!勾朔ㄏ嘧谟^萬法唯識之理,自粗及細,立五重觀中第一重遣虛存實之唯識觀也。遣虛存實者,觀三性中遍計所執(zhí)性體性空無而撥遣之,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非虛無而存留之也。遍計所執(zhí)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無其體性,恰如見繩而思為蛇,蛇但為妄想,無蛇之實體。依他起性者,依因緣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緣所生之法,雖非實有,而亦決非空無,如尚有繩之假相。圓成實性者,真性之體性,此性周遍萬有而為實有,如繩之麻。因之而遍計者空無,依他者假有,圓成者實有也。分別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識觀也。
觀樹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釋尊成道已,起金剛座,觀菩提樹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jīng)行。」文句五上曰:「感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jīng)行?!辜蜗榱x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隨從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種:一觀物思惟。二經(jīng)行思惟。今隨從世法,亦作此二也?!剐澦脑唬骸赣^樹喜自道圓,經(jīng)行思惟利物,又觀樹心凝妙理,經(jīng)行想化群生?!?/div>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譯。佛在青蓮華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薩之頂,現(xiàn)十方之佛事,二菩薩各說咒,獻瓔珞于佛。佛授二菩薩成佛之記,次說其觀法,說五十三佛之名,終為阿難說二菩薩往昔之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