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74  75  76  77  78  80  81  82  8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像想觀
像觀
漸次觀
漸次止觀
琉璃觀音
福觀
慧觀
蓮臥觀音
蓮華觀
廣大智慧觀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實相觀
澄觀
德王觀音
像想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經(jīng)所說十六觀中第八觀彌陀佛形像之觀法也?!赶氡朔鹫?,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中略)是為像想,名第八觀?!?/div>
像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像想觀同。
【三藏法數(shù)】
像即佛像,謂欲想彼佛,先當想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明見極樂國土,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復想一大蓮華,在佛左邊;一大蓮華,在佛右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坐左右華上,皆放光明,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已,是名像觀。(梵語閻浮,華言勝金,樹名。其樹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名曰閻浮檀金也。)
漸次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家三種止觀之一。成最初之數(shù)息觀,漸進而修至極之實相觀也。天臺在瓦官寺所說之次第禪門是也。
【佛學常見辭匯】
天臺宗三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shù)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次止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止觀)附錄。
琉璃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又曰香王觀音。乘一蓮華,浮于水,手持香爐。
福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邸<锤V侵f嚴也。福者修布施等之善業(yè)。觀者觀念真理。福屬利他。觀屬自利。凈土源流章玄敘曰:「福觀雙修?!?/div>
慧觀
【佛學大辭典】
(人名)清河人。姓崔氏。自幼出家。聞羅什入關中。輒行師事之。時有「通情則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難則觀(慧觀)肇(僧肇)第一」之稱。嘗著法華宗要,什見之稱快。晚止京師道場寺,敷揚法化。嘗判一代教分二教五時之相。是為吾國判教之嚆矢。劉宋元嘉年中寂。著有所辨宗論,頓悟漸悟義等。見出三藏記集,梁高僧傳等。
蓮臥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趺座合掌于池中蓮華之觀音。
蓮華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言于水輪圓形中觀字。蓮華為水生之花,故約于所生,謂水為蓮華。見三種悉地儀軌。
廣大智慧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世音菩薩五觀智之一。觀中道實相理之智也。法華經(jīng)普門品曰:「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div>
摩訶止觀
【佛學大辭典】
(書名)天臺三大部之一。天臺大師說之,弟子章安記之,有十卷,開為二十卷,述觀心之事。荊溪大師注釋之曰止觀輔行傳弘決,有十卷,開為四十卷。此外各家疏注如下:大乘止觀法門四卷,陳慧思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說,陳針傳。附始終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觀義例二卷,唐湛然述??浦褂^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科文五卷,唐湛然述。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十卷,唐湛然述。天臺止觀統(tǒng)例一卷,唐梁肅述。刪定止觀三卷,唐梁肅述。附智者大師傳論。摩訶止觀科節(jié)一卷,唐失名。邃和尚止觀記中異義一卷,唐道邃說,乾淑集。摩訶止觀輔行補注四卷,宋從義述。摩訶止觀義例纂要六卷,宋從義撰。摩訶止觀義例科一卷,宋從義排。摩訶止觀義例隨釋六卷,宋處元述。摩訶止觀輔行助覽四卷,宋有嚴注。摩訶止觀輔行讀教記六卷,宋法照撰。摩訶止觀義顯一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釋要二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五卷,宋了然述。止觀坐禪法要記一卷,宋陳瓘撰。摩訶止觀貫義科二卷,受登說,靈耀補定。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卷,天臺宗六祖荊溪湛然撰。為注釋三大部中之摩訶止觀者。普通略稱為止觀輔行,輔行或弘決。
實相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云理觀。占察經(jīng)所說二觀之一。(參見:二觀)。密教以月輪觀為金剛界之實相觀,以五大觀為胎藏界之實相觀。秘藏記本曰:「凈菩提心觀,念誦分限了。即歸實印觀五字,是月輪觀,又實相觀,謂阿毗羅吽欠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理觀。(參見:二觀)
【三藏法數(shù)】
實相即理也。謂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于念念間,悉以三觀,觀于本心所具實相之理,是名實相觀。
澄觀
【佛學大辭典】
(人名)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嗣賢首,弘華嚴宗。初居五臺山大華嚴寺,作新華嚴經(jīng)疏二十卷。自興元元年正月至貞元三年十二月而畢功。四年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七年河東節(jié)度使復請使于崇福寺講新疏。德宗下詔入都。使與罽賓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經(jīng)。譯成,詔使作疏。師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天和年中寂,壽七十馀。初德宗誕節(jié),講經(jīng)于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禮為教授和上。元和五年。憲宗問華嚴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號大統(tǒng)清涼國師。師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歷九朝,為七帝之門師。師去賢首百馀年,遙稟其旨,所著疏記四百馀卷,宰相裴休奉敕作碑。見宋高僧傳五,佛祖統(tǒng)紀二十九。
【佛學常見辭匯】
人名,居五臺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jīng)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清涼法師,為華嚴宗之第四祖。
德王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趺座巖上,左手按膝,右手持綠葉之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