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2078
典故
28
詞典
746
分類詞匯
44
佛典
675
其它
585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62
63
64
65
6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68
69
70
71
下一頁
佛類詞典
(續(xù)上)
地觀
托事觀
如來體性無生觀
如意輪觀音
如意輪觀自在菩薩念誦法
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
成就妙法蓮華經(jīng)王瑜伽觀智儀軌經(jīng)
成實二種觀
成實偏空觀
身觀經(jīng)
何耶揭哩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jīng)
佛攝相應經(jīng)觀自在儀軌
忻出觀
忻妙觀
地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地輪方形中觀
字之稱。又云金剛座觀。
【三藏法數(shù)】
地即能生佛智,住持不動之義。謂別教菩薩,于十地位中,修習中觀,能生佛智,故名地觀。(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前想成時,開目閉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即名粗見極樂國地。見已分明,是名地觀。
托事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家所說三種觀法之一。如觀王舍城為心王觀萬二千為人十二處之千如,一一事相入心而悟解為真理的,謂之托事觀。華嚴宗所謂十玄中之托事顯法生解門也。(參見:觀法)
如來體性無生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輪所成法界塔婆之觀法也。五輪者,是法身如來之體性,故云如來體性,以本不生之
為體,故云無生。見三種悉地儀軌。
如意輪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Cinta%manicakra,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眾生祈愿,持輪寶,表轉法輪,故名如意輪。密號名持寶金剛。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jīng)曰:「觀世音蓮華如意摩尼轉輪心陀羅尼?!勾似兴_有六臂。右第一手捧頰為思惟之相。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曰:「手持如意寶,六臂身金色,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于說法相。第一手思惟,憫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眾生愿。第三手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凈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游于六道?!?br />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如意輪菩薩,為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足眾生的祈求,持輪寶,以表轉法輪,故名如意輪。
如意輪觀自在菩薩念誦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為罪障消滅,以如意輪觀音為本尊而行之修法也。真言行者最初所修之行法。
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慈賢譯。說如意輪觀音之修法。
成就妙法蓮華經(jīng)王瑜伽觀智儀軌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不空譯。先有歸命本經(jīng)二十八尊之頌,次說成就此法之四緣:一親真善知識,二聽聞正法經(jīng)王,三作如理瑜伽觀,四隨法而行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成實二種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我法俱空也。是所以超越于薩婆多宗之我空法有觀者。
成實偏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我法二執(zhí)雖空,然偏于空之一邊,不知空即不空,故稱之為偏空觀,而大乘諸宗擯斥之。即四見,又四執(zhí)之一。
身觀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說身之不凈而不可愛樂。
何耶揭哩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失譯人名。說馬頭觀音之壇法。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二卷,趙宋施護譯。佛在睹史多天說法,時有忉利天之摩尼藏無垢天子,得炬口天藥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滩狼缶扔诘坩?,帝釋伴彼見佛,佛為說此咒。與尊勝陀羅尼之緣起略同。
佛攝相應經(jīng)觀自在儀軌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jīng)圣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之略名。
忻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行觀之第六。觀初禪之心,離欲染而為自由,與初禪之身,得五通而為自由,因出果出共忻也。大藏法數(shù)三十四曰:「既厭欲界煩惱蓋障,即忻初禪心得出離,是為因出。復厭欲界之身質(zhì)礙不得自在,即忻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為果出。得出勝障皆須忻喜也?!梗ǘU波羅蜜次第法門)。
【三藏法數(shù)】
謂既厭欲界煩惱蓋障,即忻初禪心得出離,是為因出。復厭欲界之身質(zhì)礙不得自在,即忻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為果出。得出勝障,皆須忻喜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
忻妙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行觀之第五。觀初禪之禪定不動為上妙,初禪之身,雖有形,而如鏡中之像自在,忻妙因妙果也。大藏法數(shù)三十四曰:「既厭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為粗,即忻初禪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為果妙。復厭欲界臭穢之身為粗,即忻受得初禪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zhì)礙,是為果妙。得妙勝粗皆須忻喜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既厭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為粗,即忻初禪禪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為因妙。復厭欲界臭穢之身為粗,即忻受得初禪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zhì)礙,是為果妙。得妙勝粗,皆須忻喜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