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白骨觀
白處觀音
巧安止觀
妄盡還源觀
字門觀
字輪觀
因緣觀
有覺有觀三昧
合掌觀音
印觀
延命觀音
自觀心經
名假虛實觀
次第三觀
地想觀
白骨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即九想中之骨想也。為知無常而拂執(zhí)著之念,故觀白骨也。(參見:九想)
九想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種之觀想也。是為觀禪不凈觀之一種。即使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戀之迷想者,覺知人之不凈,除其貪欲之觀想也。一、脹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脹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風吹日曝而死尸之色變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壞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壞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膿爛想Vipu%yakasam%jn^a%,膿爛腐敗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鳥獸來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鳥獸啖后而筋骨頭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盡,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燒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燒歸于灰土也。智度論二十一舉經文曰:「九想:脹想、壞想、血涂想、膿爛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燒想?!雇氖闹浳脑唬骸妇畔啵好浵唷⒀?、壞相、膿爛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燒相?!勾蟪肆x章十三曰:「死相、脹相、青淤相、膿爛相、壞相、血涂相、蟲食相、骨鎖相、分散相?!勾思铀老喑裏嗾?。智者之禪波羅蜜門九曰:「膨脹想、青瘀想、壞相、血涂漫想、膿爛想、蟲啖想、散想、骨想、燒想?!勾艘乐嵌日?,而第七青想改為第二次,第較善者。又法華玄義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對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儀,言語之兩欲,脹想壞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破細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為觀練熏修四種禪之第一也。(參見:禪)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九相,即對人的尸體作九種的觀想,以便去除人們對幻軀的留戀,以及覺知人身的不凈,為觀禪中的不凈觀。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堪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歛,瘀紫發(fā)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三、膿血想,即觀死尸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絳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為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啖想,即觀腐尸日久,遍體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纏想,即觀皮肉鉆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jié)縱橫,零落骷髏,不成人狀。八、白骨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為灰燼,如沙如土,還歸大地。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禪波羅密門云:「九想,謂佛為眾生貪著世間五欲,以為美好,耽戀沉迷,輪回生死,無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種不凈觀法,想念純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貪欲除滅,惑業(yè)消盡,得證道果?!勾酥欧N,雖是假想作觀,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脹想 謂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見其胖脹,如革囊盛風,異于本相,是為胖脹想。
二、青瘀想 謂修行之人,觀胖脹已,復觀死尸,風吹日曝,皮肉黃赤瘀黑青黤,是為青瘀想。
三、壞想 謂修行之人,觀青瘀已,復觀死尸風日所變,皮肉裂壞,六分破碎,五臟腐敗,臭穢流溢,是為壞想。
四、血涂漫想 謂修行之人,既觀壞已,復觀死尸,從頭至足,遍身膿血流溢,污穢涂漫,是為血涂漫想。
五、膿爛想 謂修行之人,觀涂漫已,復觀死尸,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壞爛,狼藉在地,臭氣轉增,是為膿爛想。
六、蟲啖想 謂修行之人,觀膿爛已,復觀死尸,蟲蛆唼食,鳥獸蛆嚼,殘缺剝落,是為蟲啖想。
七、散想 謂修行之人,觀蟲啖已,復觀死尸,為禽獸所食,分裂破散,筋斷骨離,頭足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 謂修行之人,既觀散已,復觀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狼籍,如貝如珂,是為骨想。
九、燒想 謂修行之人,既觀骨已,復觀死尸,為火所燒,爆裂煙臭,白骨俱然,薪盡火滅,同于灰土,是為燒想。
【三藏法數】
(出禪波羅蜜門)
謂佛為眾生貪著世間五欲,以為美好,耽戀沉迷,輪回生死,無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種不凈觀法,想念純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貪欲除滅,惑業(yè)消盡,得證道果。此之九種,雖是假想作觀,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一、胖脹想〕(胖,普降切。脹,知亮切),謂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見其胖脹,如韋囊盛風,異于本相,是為胖脹想。(韋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虛,盛風則滿。以譬死尸胖脹之狀也。)
〔二、青瘀想〕(瘀,依據切),謂修行之人,觀胖脹已,復觀死尸,風吹日曝,皮肉黃赤,瘀黑青黯(依檻切),是為青瘀想。
〔三、壞想〕,謂修行之人,觀青瘀已,復觀死尸,風日所變,皮肉裂壞,六分破碎,五藏腐敗,臭穢流溢,是為壞想。(六分者,頭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腎也。)
〔四、血涂漫想〕,謂修行之人,既觀壞已,復觀死尸,從頭至足,遍身膿血流溢污穢涂漫,是為血涂漫想。
〔五、膿爛想〕,謂修行之人,觀涂漫已,復觀死尸,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壞爛,狼藉在地;臭氣轉增,是為膿爛想。(九孔者,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蟲啖想〕,謂修行之人,觀膿爛已,復觀死尸,蟲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鳥獸咀(在呂切)嚼(疾雀切),殘缺剝落,是為蟲啖想。
〔七、散想〕,謂修行之人,觀蟲啖已,復觀死尸,為禽獸所食,分裂破散,筋斷骨離,頭足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謂修行之人,既觀散已,復觀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狼藉,如貝如珂,是為骨想。(貝,海中甲蟲也。珂,螺之類也。)
〔九、燒想〕,謂修行之人,既觀骨已,復觀死尸,為火所燒,爆裂煙臭,白骨俱然,薪盡火滅,同于灰土,是為燒想。
白處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又曰白住處菩薩。白衣觀音之異名也。
巧安止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善巧安心止觀之略。十乘觀之第三。
妄盡還源觀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具名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宗第三祖賢首著。教修華嚴之觀法而還歸于一心之本源。一卷分為六頌,前三章說圓頓之妙解,后三章正明觀法。
字門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諸尊之種子謂之字門觀。不思議疏下曰:「字門觀者種子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種觀察諸尊種子的觀法。
字輪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之五字輪也。此觀亦名法界體性三昧。以五字五大為法界之體性故也。又名凈菩提心觀。以大日經說此五字之實義。云我是本不生等,疏家釋之。判定菩提之實義故也。其法先觀吾心為圓明之月輪,于其心月輪上布此字輪而觀之,是即觀顯自心本有法界法門身之功德也,若別尊時應于部而以此中一字為中心,以彼尊小真言右繞而布之,都法時總布五字。此月輪安于心上尊者出多法,或如仰鏡,于平面觀之,或如豎鏡,于正面觀之,或又如圓珠觀之。然諸軌所明多仰觀之。如法華軌言:秋月光明澄靜,仰在心中。無量壽軌言:猶如凈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羅尼頌云:右旋布心月,如以水精珠布明鏡之上。建立軌云:諦想心勝間圓明一肘,猶如秋月主澄,明仰在心,是其證也。其五字之色亦有多說,或通觀為黃金色,或通觀如于琉璃盤上并水精珠(此五字陀羅尼頌之意也),或以五字即五方五大等之故隨其部而觀其色,即者地而黃,者水而白,者火而赤,者風而黑,者空而青又雜色也。其詳見于秘藏記四等。
因緣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十二因緣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轉之理也。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宋高僧傳曰:「接飛花墜葉,作因緣觀?!勾蟪肆x章十二曰:「因緣觀者,于彼生死十二因緣,分別觀察。」
【佛學常見辭匯】
觀十二因緣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轉的真相。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
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三昧之一。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昧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常見辭匯】
三三昧之一。(參見:三三昧)
【三藏法數】
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同下曰:「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合掌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以虛心合掌,故有此名。
印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手結印相,而觀本尊于意也。印者身密,觀者意密。
延命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補陀落海會軌第三院東門之延命觀音曰:「頂上大寶冠,其中住佛身。身相深黃色,慈悲柔軟相。救世二十臂,引接群生類(云云)?!?/div>
自觀心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上下二卷,上卷簡括止觀之得不得者有四句,下卷說觀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須求涅槃。攝于中阿含經二十七。
名假虛實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假觀門之一。觀名之虛實之法門也。
次第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宗空假中三觀有次第與圓融之二種。(參見:三觀)
【佛學常見辭匯】
修天臺空假中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后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名次第三觀。
地想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觀想極樂凈土土地之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