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8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內身觀章句經
水月觀音
水相觀
水觀
月輪觀
心地觀經
心觀
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
四十二字觀門
四人觀世
四本止觀
四如實觀
四法界觀
四念處觀
四門游觀
內身觀章句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以偈頌說內身之不凈觀者。
水月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世間所繪觀水中月之觀音,謂之水月觀音。真言曰:尾瑟多(清凈)缽怚么(蓮華)薩怚縛(薩埵)系多(畿)莎訶(成就)見大疏五十卷鈔。
水相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觀想極樂八功德水之相之觀法也:「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中略)是為水相,名第二觀。」
水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心觀想水,觀法成就,則在水得自然,于身之內外,現(xiàn)出水,亦得隨意,是為水定。楞嚴經曰:「月光童子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中略)我于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見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于水內,激水作聲,顧眄而去。我出定后頓覺心痛,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出,爾時童子捷來我所,說如上事。我則答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后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去。我后出定,身質如初?!固聘呱畟鳎ǚㄟM傳)曰:「法進常于寺后竹林坐水觀。家人取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進暮還寺,覺背痛。問其家人,云安石子。語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進禪,家人還見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即愈?!?br />【三藏法數】
謂作水想,想水成已,當作冰想,既見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是名水觀。(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
月輪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胎藏界為開自心八葉之佛身,以干栗馱耶即肉團心之八分,觀為八葉之蓮華。金剛界一以滿月圓明之體與菩提心相類故,一為開自心之十六菩薩,亦以肉團心觀為十六分之月輪。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并之際,月光為日光所奪,全行隱去,若于日月一分相過之后。月光必少現(xiàn)。以此小分合于其后月十五分之明,成為十六分。此十六分即表金剛界十六大菩薩般若經所說之十六空也。故菩提心論曰:「何故以月輪為喻?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中略)摩訶般若經中,內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于心質中有一分凈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xiàn)。后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故刈o國界經九曰:「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于鼻端想月輪,于月輪中作唵字觀。(中略)唵字即是毗盧遮那之真身也?!狗ㄈA軌曰:「如秋月光明澄靜仰在心中?!篃o量壽軌曰:「猶如凈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羅尼頌曰:「右旋布心月(布五字),如以水精珠存于明鏡上?!姑夭赜洷驹唬骸改钫b分限了,即結定印,觀五字。是月輪觀,又實相觀,謂阿卑羅吽欠。先月輪安心上,輪上布五字。(中略)唯一向觀月輪周遍,良久以后,月輪周遍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住無分別智,然后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卷縮月輪,收斂自心?!贡婊笾改弦辉唬骸秆杂^字,則先于我身心中觀徑一肘量圓明之月輪,于其中觀八葉白色之開敷蓮花,于其蓮臺中觀念有金色之字(若于蓮華上觀月輪,則于其中觀阿字),如斯念念相續(xù),而不交馀念,則妄想日退,無明漸盡,本覺心佛自然而顯?!剐牡赜^經八曰:「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凈圓滿月輪,于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鋼縛印,冥目觀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凈明,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棺C道歌曰:「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xiàn)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心地觀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略名。
心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天臺一心三觀之法也。天臺之觀法,以吾人平常之心念,為所觀之境,故別于華嚴之法界觀,法相之唯識觀等而稱為心觀。佛祖統(tǒng)紀(慧文傳)曰:「佛以心觀口授南岳。」
【佛學常見辭匯】
指天臺宗的一心三觀。
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十忿怒明王之儀軌也。
四十二字觀門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卷,唐不空譯。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四人觀世
【佛學大辭典】
(雜語)依人人之機根,而觀世間有等差。凡夫觀三界之樂,歡喜游戲而不覺知。二乘觀三界之苦,如火宅不安。菩薩觀三界之空緣想見相猶如空花。諸佛觀三界為唯心,世間諸物皆為妙明之心。
四本止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天臺大師著。說止觀之四書。即摩訶止觀,禪波羅蜜,六妙門,坐禪法要也。
四如實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唯識宗四加行位之觀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大乘行人在三賢和十圣之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行者對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即可決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緣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且也了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或四如實智。如實者,謂恰如真如實性,畢竟不可得。
四法界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見四種之法界也。此中事法界之一,雖不單獨以之為觀法,而其他三觀則不離事法界,故相續(xù)而謂之四法界觀。
【佛學常見辭匯】
觀四法界的行法。
四念處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舊曰四念處,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觀之后修四念處觀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亂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處以發(fā)行人之觀慧,是為毗婆舍那。一身念處,觀身為不凈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些凈處,故觀身為不凈。二受命處,觀受為苦也,受為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生苦樂,世間無實樂,故觀受為苦。三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為常。四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法為除上三者所馀之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為無我。是就苦之一諦而修四念處也。吾人苦諦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義,故就身受心法,而觀不凈苦無常無我,次第破常樂我凈之四種顛倒。故僅有四者而不增不減也。此四念處以慧為體,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觀之處,故名念處,又慧之力能使念住于所觀之處,故名念住。俱舍論二十三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毗缽舍那修四念住?!狗ㄈA玄義三曰:「念處是觀苦諦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
四門游觀
【佛學大辭典】
(故事)釋尊為悉多太子時,游觀四門,見生老病死四苦,深生厭世之心。見本行集經。
【三藏法數】
(出佛本行集經)
經云:爾時虛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見悉達太子在于宮內,恐其著五欲樂,乃言:我當為彼,作于厭離之想。即以威神感動,令其宮內所作音樂,皆為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槃微妙之聲,欲令厭離世間,心生覺悟。太子聞是聲已,遂發(fā)出游之心,即向迦毗羅城四門游觀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梵語迦毗羅,華言能仁住處。)
〔東門見老人〕,時太子欲向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心有所厭。及太子出東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傴僂低頭,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見已,為馭者言:我今此身,亦當老耶?若有如是老弊之相,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門見病人〕,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復生厭離之心。及太子出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喘氣微弱,命在須臾,不能起舉。太子見已,為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門見死人〕,時太子出西門,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見之,生于厭離。及太子出西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死尸,臥在床上,眾人輿行,有諸親屬,圍繞哭泣。太子見已,心懷慘惻,為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門見沙門〕,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于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見,生厭離心。及太子出北門,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沙門,著僧伽黎,執(zhí)錫擎缽,威儀整肅,行步安詳。太子見已,心生愛樂,問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門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間諸行,盡是無常,我今舍家求無上道,故名出家。太子為言:此業(yè)大善。于是還宮,白凈飯王曰:世間一切眾生,皆有別離,我今志愿出家,樂求涅槃。(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語僧伽黎,華言重復衣。梵語涅槃,華言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