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54  55  56  57  58  60  61  62  63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三種止觀
三種觀法
三觀
華嚴宗三觀
南山三觀
慈恩三觀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曼荼羅
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
千手觀音小咒印言
千手千眼觀音
千眼千臂觀世音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jīng)
千轉觀世音咒經(jīng)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
三種止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漸次,不定,圓頓也。(參見:止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大師由南岳傳受三種之止觀:一漸次止觀,初淺,后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禪定,后漸修實相也。大師依之說禪波羅蜜十卷。二不定止觀,前后互更,如金剛寶置日中,現(xiàn)像不定,無別之階位,隨眾生之根或前淺后深,或前深后淺,或淺深事理漸頓不定,大師依之說六妙門一卷。三圓頓止觀,初后不二也。如通者之騰虛空,自初緣實相而行解共頓也,大師依之說摩訶止觀十卷。其關于止觀之著述,有二十馀種。(參見:摩訶止觀)下。
三種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天臺所立觀心之法規(guī),有三種:一、托事觀,又名歷事觀,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實理成觀也。如觀王舍城為心王,觀萬二千聲聞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為萬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觀,故云觀與經(jīng)合。」輔行二曰:「槃特掃帚。支佛華飛。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顾尼屩兄^心釋是也。二、附法觀,佛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法門入于心而觀實理也。是亦如前不別限定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釋簽一曰:「觀心者,隨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谷?、約行觀,又名從行觀,直達觀。一念之心,定為所觀之境,于其心性觀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為異于前二而專于觀行者,故又名從行或約行。配此三種于三大部,則文句者托事觀也,玄義者附法觀也,止觀者約行觀也。止觀義例下曰:「夫三觀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于萬境觀于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二約法相,如約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zhí)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止觀義例)
三種觀法者,謂修行用觀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種,乃是天臺智者大師講法華經(jīng)時,為座下聽眾,有修觀行者,隨歷一事,皆以觀法表對,令其修習,名托事觀;或遇一切法相處,亦附彼法相立其觀法,令其修習,名附法觀。后之一種,專約行門。復說摩訶止觀,兼明諸經(jīng)所有行法,名約行觀。故有三種之不同也。
〔一、托事觀法〕,謂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為觀也。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zhí)情,故名托事觀。(王舍等事,表對觀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陰舍,即是令觀五陰也。梵語耆阇崛,華言靈鷲。若表對者,靈表心王,鷲表受想行,山表色陰,亦是令觀五陰也。)
〔二、附法觀法〕,謂附四諦等法,入一念心,以為觀法,故名附法觀。(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約行觀法〕,謂專約行門而修觀也。故止觀義例云:唯于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故名約行觀。
三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諸家說三觀,以天臺之三觀為最普通: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三、中觀,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參見:三諦)
【佛學常見辭匯】
1。指天臺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沼^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xiàn)。4。指慈恩三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觀) ?。ㄆ迫螅  。ㄗC三智)  ?。ǔ扇拢?br />生 ┌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提
煩 └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涅
惱                               槃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觀者:
一、空觀 觀諸法之空諦也。一切法依因緣生,即自性空。以諸法若有自性,不待依因緣而生,而可自有也。
二、假觀 觀諸法之假諦也。依因緣而是假有之相,故謂之為假。
一、因成假 若實有者,應不待他而后成,待他因而成故,謂因成假。
二、相續(xù)假 若實有者,應不待相續(xù)而成,待相續(xù)成故,謂相續(xù)假。
三、相待假 若實有者,不待對待而成,待對待成故,謂相待假。
三、中觀 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中觀。即諸法以空之故,非為實有。以假之故,非為實空。又以空諦之故為實空,以假諦之故為假有也。如是非假有非實空,亦實空亦假有,即是中也。
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
華嚴宗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初祖杜順依華嚴經(jīng)而立。謂之法界三觀。法界者所觀之境,三觀者能觀之心也。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于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頑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詳見華嚴法界觀。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觀)
南山三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觀,阿含經(jīng)所說小乘之觀法也。觀諸法為因緣生,性空無我也。許因緣生之相許為實有而觀性之空無,故名性空觀。二、相空觀,般若經(jīng)所說大乘之初門也。觀諸法之相為空也。視為有實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見,如實無其相,而指空華為實有也。此更進而空無諸法之相,故名相空觀。三、唯識觀,華嚴法華等所說。大乘至極之觀法也。觀一切萬法各為自識之所變,故萬法惟為心識之影像,所歸唯一心識。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于一邊,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萬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鈔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建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謂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也。摩訶止觀輔行所說。
【佛學常見辭匯】
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參見:三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止觀輔行云南山三觀:即終南山宣律師之所立也。
一、性空觀 性,即性分也。謂聲聞緣覺小乘之人,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皆無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觀。
二、相空觀 相,即相狀也。謂藏通二教菩薩,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相本空。但眾生情執(zhí),妄見種種差別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觀。
三、惟識觀 識,即心識也。謂別圓二教大菩薩,皆了世間一切外塵諸法,自性清凈,本來無實。此理深妙,惟意緣知,故名惟識觀。
慈恩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有觀,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觀,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也。三、中觀,觀諸法以遍計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對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對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義也。其先遍計性為情有理無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無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情無理有,妄情所執(zhí)之依圓,其體性非有,離迷情之圣智之境,體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見義林章一本,觀心覺夢鈔。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三觀)
千手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具名千手千眼觀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觀世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六觀音之一。兩眼兩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表度一切眾生有無礙之大用也。為伽梵達磨譯之千手經(jīng)所說。通途之千手觀音是也。若依智通及菩提流支譯之千手經(jīng),則面具三眼,體具千臂,掌中各有一眼。又秘藏記曰:「千手千眼觀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黃金色?!拱蠢銍澜?jīng)。觀世音菩薩,以修證圓通。無上道故。能現(xiàn)眾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云。
千手觀音曼荼羅
【佛學大辭典】
(圖像)第一內心地有九凈月輪,中央之月輪中安置施無畏觀音(是二十五觀音中南大洲之觀音但今取千體之總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暉曜,首戴發(fā)髻冠,自冠下垂紺發(fā),頂上有十一面,諸頭之寶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薩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隨諸眾類而執(zhí)持雜寶物,住蓮華臺,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輪,右手持月輪,又左宮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錫狀。左罥索,右寶劍,左寶弓,右寶箭,左紅蓮,右紫蓮,左白蓮,右青蓮,左軍持,右胡瓶,左玉環(huán),右金輪,左寶篋,右經(jīng),左鐵鉤,右鉞斧,左金剛杵,右三鈷,左寶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楊柳,左寶鐸,右寶印,左如意珠,右施無畏,左化佛,右頂上化佛,左寶鏡,右髑髏,左榜棑,右珠數(shù),左寶缽,右合掌。各各妙寶臂猶如尼瞿枝,臂上懸環(huán)釧,天衣及瓔珞,莊嚴大悲之體,圓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當月輪,金剛觀自在,南方之月輪中,與愿觀自在,西方之西輪中,數(shù)珠觀自在,北方月輪中,鉤召觀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觀自在(即施無畏),在東南月輪,寶劍觀自在,在西南月輪。寶印觀自在,在西北月輪,不退轉金輪觀自在,在東北月輪。是四大觀音也。表法利因語,已上九月輪以五鈷杵為界云云。亦有四月輪,是為內院。金剛舞菩薩等住于是。次為第二院,金剛鉤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攝菩薩之本形如金剛界。亦于東西南北四門之兩邊,各有四觀音,合三十二尊,此為第三院。除內院中之本尊,合其馀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釋等十二天。其內院之地為紺青色,散金色花,自內至第二院間,以獨鈷杵為界。第二院之地為淺黑色,散銀色花,至第三院間,以白銀之三鈷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蓮華莊嚴之。
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眾,有各各本形。一、密跡金剛士,二、烏芻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羅達,四、金毗羅陀迦毗羅,五、婆馺婆樓那,六、滿善車缽真陀羅,七、薩遮摩和羅,八、鳩蘭單托半祇羅,九、畢婆伽羅王,十、應德毗多薩和羅,十一、梵摩三缽羅,十二、五部凈居天,十三、釋王三十三,十四、大辯功德天,十五、提頭賴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樓勒叉王,十八、毗樓博叉王,十九、毗沙門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眾,二十二、摩尼跋陀羅,二十三、散支大將,二十四、難陀跋難陀,二十五、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王、緊那羅、摩睺羅伽,二十六、水火雷電神,二十七、鳩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
千手觀音小咒印言
【佛學大辭典】
(真言)無量壽儀軌曰:「即結觀自在菩薩印,加持四處所謂心額喉頂,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頭指相拄,如蓮華葉,二大指并豎,即成。即誦觀自在菩薩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啰(金剛),達磨(法),紇哩(觀音種子)。由結此印及誦真言加持心額喉頂故即自身等同觀自在菩薩。」
千手千眼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即千手觀音。
千眼千臂觀世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與千手千眼觀世音同。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智通譯。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jīng)同本。
千轉觀世音咒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千轉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之異名。一卷,唐知通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不空譯。具出經(jīng)文及梵字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