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保龊灂瘧c軍判官。任編修官,預(yù)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龍圖閣直學(xué)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后充編修官,預(yù)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xué)士,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xué)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yù)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xué)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曹觀,仁宗天圣十年(一○三二)官永嘉主簿(《東甌金石志》卷三《曹觀飛霞洞題名石刻》)?;实v中,知建昌軍(《文恭集》卷二六《賜知建昌軍曹觀敕書》),移虔州(《盱江集》卷三七《送知軍曹比部移虔州》)。官終權(quán)鹽鐵判官、虞部郎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90 【介紹】: 宋鳳翔盩厔人,字大觀。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夏縣、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時,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寧三年為開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為陜西、永興軍路轉(zhuǎn)運使,知同、陜州。哲宗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卒謚懿簡。有《春秋論》、《唐春秋》、《西山別錄》、《史記牴牾論》等。
全宋詩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今屬河南)人,后徙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初為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縣、夏縣、永昌縣、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點陜州刑獄。熙寧三年(一○七○),入為開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滄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謚懿簡。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一《趙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州縣,遷屯田、都官員外郎。治平初除侍御史,以濮議迕英宗,出為汾州通判。神宗立,徙知商州,提點陜西刑獄,入為開封府判官,復(fù)出為陜西路轉(zhuǎn)運副使,知同州、陜州、滄州。哲宗即位,召為太常少卿,拜戶部侍郎。元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五年卒,謚懿簡。著《春秋論》三十卷、《史記牴牾論》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別錄》一卷,皆不傳。見范祖禹撰《趙公神道碑》(《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普瑞,字雪庭,別號妙觀,榆城人。童時日記萬言,因讀《華嚴》至“若有如是如是思維,則有如是如是顯現(xiàn)”處,豁開心地。后見皎淵,為之印可。皎淵為普濟慶光弟子,濟與凈妙澄同開水目山,山舊無泉,濟以杖卓之,泉隨涌出,世稱卓錫泉。段氏為建梵宇,贈澄號曰“凈妙”,濟號曰“慶光”。皎淵初參濟時,便問如何免得生死,濟以扇擊案,淵忽然有省,遂嗣其法水目山,廣導(dǎo)諸方,朝野尊仰。瑞既承淵付屬,南詔信從為建再光寺以居之。瑞澄心妙悟,深入玄理,閉戶著書,兀坐終日,積誠相感,常夢與清涼賢首華嚴諸祖共語。撰《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今在藏帙。又誦《金剛經(jīng)》有白光如輪,久而不散。瑞雖印心南宗,而恒闡《華嚴》為業(yè),嘗于水目講經(jīng),感金甲神人示像。所著有《楞嚴纂要》十卷,《金剛方語》一卷,馀有《華嚴心鏡》、《元談輔翼》及《外集》諸書,皆發(fā)明宗旨,開悟后學(xué)。每登講席,發(fā)音硁硁,弘綱微緒,莫不畢宣,聽者悅懌,四眾歸心。講堂之外本無池沼,芳草叢中忽生蓮花,時人嗟嘆,以為瑞應(yīng)。后無疾而逝,荼毗獲舍利甚多,瑩然耀目,建塔奉之。其嗣法弟子有黃龍無相,與凈眾寺無相嗣五祖者同名,彼見《高僧傳》第三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dāng)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袁州人,字夢符。仁宗慶歷二年進士。以著作佐郎知清江縣。歷太學(xué)官,出判處州,請監(jiān)南岳廟以歸。淡于世味,終日醉吟玉溪之上,自號玉溪叟。
全宋詩
李觀(一○二三~一○九五),字夢符,號玉溪叟,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時方弱冠,知清江縣(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八)。神宗熙寧初為大官令,尋言役法不便,出通判處州(清乾隆《袁州府志》卷二五)。元豐四年(一○八一)知岳州(《宋會要輯稿》禮二○之六四)。哲宗元祐初由監(jiān)江州太平興國觀除知虔州,不就,請監(jiān)南岳廟以歸。卒年七十三(乾隆《袁州府志》)。今錄詩八首。
王觀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遼南京人。博學(xué)有才辯。道宗重熙七年進士乙科。咸雍間,賜國姓耶律,累拜參知政事,兼知南院樞密事。坐矯制修私第,罷官。
吳元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治平元年(1064)任建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高郵人,一作如皋人,字通叟,號逐客。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大理寺丞、知江都縣事。坐枉法取財,除名,永州編管。一說官翰林學(xué)士,賦應(yīng)制詞,宣仁太后以其近褻,謫之。有《冠柳集》、《揚州芍藥譜》。
全宋詩
王觀,字通叟,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一),一作如皋(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授單州推官,試秘書省校書郎(以上《東皋詩存》卷一)。遷大理寺丞、知江都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三○二)。著有《芍藥譜》一卷,流傳于世。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七
王觀,字通叟,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或云海陵、高郵人。胡瑗門人。嘉祐二年進士。授單州推官,試秘書省校書郎。元豐二年為大理寺丞,坐知江都縣時枉法受財,除名編管永州。著有《揚州賦》一卷(存),《芍藥譜》(存),《冠柳集》。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一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〇一、三〇二,《宋詩紀事》卷二二,《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一,《全宋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邕州人,字大觀。舉進士。仁宗至和初為余靖部吏,儂智高攻邕州,鑒說諭諸洞酋長,使不附智高,以功授大理評事。神宗熙寧五年,歷廣南西路安撫都監(jiān)兼知欽州,尋為湖北鈐轄兼知辰州,助章惇經(jīng)制南江諸蠻地。九年,自宣州知桂州,次年知邕州。
全宋文·卷一六三三
石鑒,邕州(治今廣西南寧)人。至和初為邕州司戶參軍,以平儂智高功擢大理評事。熙寧中以東作坊使為廣南西路安撫都監(jiān),兼知欽州。五年,改荊湖北路鈐轄,知辰州。七年八月為賀遼國主生辰副使。使還,轉(zhuǎn)衛(wèi)尉少卿、直昭文館。歷知宣、桂、虞、邕州。措置廣南諸族有方,多著勛績。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六、二三三、二三六、二五五、二六二、二七一、二七七、二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一四、蕃夷五之六四、蕃夷五之八五,《宋史》卷四九三《蠻夷傳》一、卷四九五《蠻夷傳》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0—1075 【介紹】: 遼道宗后,小字觀音。蕭惠女。工詩,尤善琵琶。帝為燕趙王時,納為妃,及即位,冊為皇后。大康元年,耶律乙辛欲廢太子,遂制造偽證,誣后與伶官趙惟一私通。帝賜后自盡。天祚時,追謚宣懿。
詞學(xué)圖錄
蕭觀音(1040-1075) 遼道宗耶律弘基后,樞密使蕭惠女。有《回心院》詞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孜闹俚?。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fù)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nèi)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fù)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ā端螘嫺濉仿毠倭咧涣?,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孜渲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xué),舉進士中甲科。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fù)原官。著《》、《》、《論語說》、《金華講義》、內(nèi)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兆诩次唬鹬街?,復(fù)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調(diào)“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全宋詩
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nèi)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nèi)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jīng)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秲?nèi)集》《外集》的編年說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jù)《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
詞學(xué)圖錄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diào)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xiàn)存諸可權(quán)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lián)語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士第,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diào)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xué)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
慧觀,神宗時僧。嘗兩游長安,寓香城善感禪院。元豐初,寓三陵永昌院,號文辯大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成安人,字大觀。王廣淵弟。起進士,簽書雄州判官。英宗治平中,為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上備御數(shù)十策。累官戶部副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府,徙河中,卒。
全宋詩
王臨(?~一○八七),字大觀,大名成安(今屬河北)人。廣淵弟。第進士,簽書雄州判官。英宗治平中,知順安軍,改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進安撫副使,歷知涇、鄜、廣信、安肅等州軍。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自皇城使擢兵部郎中、直昭文館。出知齊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歷滄州、荊南。入為戶部副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河中府。哲宗元祐二年提舉崇福宮,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事見《宋史》卷三二九《王廣淵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王臨(?——一○八七),字大觀,大名成安(今河北成安)人,廣淵弟。第進士,簽書雄州判官。治平中,自屯田員外郎換崇儀使、知順安軍。熙寧元年為河北沿邊安撫都監(jiān),上備禦數(shù)十策。進安撫副使,知涇、鄜州、廣信安肅軍。元豐初,還文階,自皇城使擢為兵部郎中、直昭文館。歷知齊州、滄州、荊南,入為戶部副使,出知廣州、河中。元祐元年提舉崇福官,次年七月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五、三○三、三一五、三三二、三七二、四○三,《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二八、食貨五二之一七,《東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王廣淵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