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78,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觀察家
鴻化觀成
宏觀世界
宏觀經(jīng)濟
宏觀經(jīng)濟學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并坐而觀
察言觀色
察言觀行
察顏觀色
層觀上躋
蠶觀
白衣觀音
矮人觀場
《國語辭典》:觀察家(觀察家)  拼音:guān chá jiā
客觀分析國內(nèi)外政治現(xiàn)象的專家。
《分類字錦》:鴻化觀成(鴻化觀成)
班固辟雍詩:于赫太上,示我漢行。鴻化維神,永觀厥成。
分類:學校
《漢語大詞典》:宏觀世界(宏觀世界)
不涉及分子、原子、電子等構(gòu)造領(lǐng)域的物質(zhì)世界。常用以指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質(zhì)領(lǐng)域。
《漢語大詞典》:宏觀經(jīng)濟
“微觀經(jīng)濟”的對稱。總體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及其變量和相互關(guān)系。一國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財政收支、貨幣流通量、經(jīng)濟周期、投資總額、消費量等,均屬宏觀經(jīng)濟問題。以此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體系稱宏觀經(jīng)濟學。
《漢語大詞典》:宏觀經(jīng)濟學
以整個國民經(jīng)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經(jīng)濟學。
《漢語大詞典》:炳如觀火(炳如觀火)
見“ 炳若觀火 ”。
《漢語大詞典》:炳若觀火(炳若觀火)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梁啟超 《歐洲地理大勢論》:“人民之職業(yè),物產(chǎn)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wǎng)在綱,炳若觀火?!币嘧鳌?炳如觀火 ”。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名分大義,炳如觀火?!?/div>
《漢語大詞典》:炳若觀火(炳若觀火)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梁啟超 《歐洲地理大勢論》:“人民之職業(yè),物產(chǎn)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wǎng)在綱,炳若觀火。”亦作“ 炳如觀火 ”。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名分大義,炳如觀火?!?/div>
《分類字錦》:并坐而觀(并坐而觀)
詩:并坐鼓瑟。疏:由其君明臣賢,政清事簡,故皆并坐而觀鼓瑟。
分類:
《國語辭典》:察言觀色(察言觀色)  拼音:chá yán guān sè
觀察人的言語神情而窺知對方心意?!墩撜Z。顏淵》:「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紅樓夢》第三二回:「寶釵見此景況,察言觀色,早知覺了八分?!?/div>
《漢語大詞典》:察言觀行(察言觀行)
謂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晉 袁宏 后漢紀·獻帝紀五:“古者察言觀行,而善惡彰焉?!?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舊唐書·薛登傳》:“始既察言觀行,終亦循名責實,自然僥倖濫吹之伍,無所藏其妄庸。”
《漢語大詞典》:察顏觀色(察顔觀色)
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清 唐甄 潛書·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俛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于人,吾不能也。”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臉,細細的察顏觀色,不敢冒昧的張口?!?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他一邊大模大樣的說話,一邊緊張地察顏觀色,以便根據(jù) 張孔 的來意決定自己說話分寸和行動方向?!?/div>
《分類字錦》:層觀上躋(層觀上躋)
晏殊天章閣頌序:層觀上躋,雕甍四出。屹陰虬而對負,聳翔鶠之來巢。
分類:
《駢字類編》:蠶觀(蠶觀)
隋書禮儀志:宋孝武大明四年,始于臺城西白石里為西蠶,設(shè)兆域,置大殿七間,又設(shè)蠶觀。
《國語辭典》:白衣觀音(白衣觀音)  拼音:bái yī guān yīn
密教胎藏界觀音院的一尊本尊。穿著白衣,在白蓮花中。民間流傳其為碾玉匠的祖師而祀之。也作「白衣大士」。
《漢語大詞典》:白衣仙人
指 觀世音菩薩 。因常著白衣、坐白蓮中,故稱。 宋 蘇軾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詩:“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農(nóng)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 在高堂?!币嘧鳌?白衣大士 ”、“ 白衣觀音 ”。《剪燈馀話·芙蓉屏記》:“每日於 白衣大士 前禮百餘拜,密訴心曲,雖隆寒盛暑弗替?!?span id="6zlmcwb" class="book">《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道:‘小生見 白衣大士 出現(xiàn),特來瞻禮!’”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咸淳臨安志云:‘ 晉 天福 四年,得奇木,刻 觀音大士 象。 錢忠懿王 ( 錢俶 )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 天竺看經(jīng)院 。’白衣本 毗陀天女 ,而俗人名為 白衣觀音 。”
《國語辭典》:矮人觀場(矮人觀場)  拼音:ǎi rén guān cháng
比喻隨聲附和,毫無己見。清。李漁《閒情偶寄。卷四。演習部。選劇》:「最有識見之客,亦作矮人觀場?!挂沧鳌赴涌磻颉?。
《國語辭典》:矮子看戲(矮子看戲)  拼音:ǎi zi kàn xì
比喻隨聲附和,毫無己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訓門人四》:「其有知得某人詩好,某人詩不好者,亦只是見了前人如此說,便承虛接響說取去。如矮子看戲相似,見人道好,他也道好。」也作「矮人觀場」、「矮人看場」、「矮子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