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觀(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金光明經(jīng)玄義云三觀:天臺智者大師所立也,觀即照了之義,觀達(dá)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fā),實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
一、空觀 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蓋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
二、假觀 假者,無法不備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也。蓋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
三、中觀 中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dāng)處,皆能絕待故也。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
法界三觀(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華嚴(yán)法界觀云法界三觀:「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yán)經(jīng)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zhuǎn)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觀 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清塵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二、理事無礙觀 謂性凈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相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三、周遍含容觀 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z互容,重重?zé)o盡。顯隱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yán)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
二種觀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占察經(jīng)云二種觀法:
一、惟識觀 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yè),知惟自心。于念念間,悉以三觀。觀察所起之心,是名惟識觀。
二、實相觀 實相即理也。謂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于念念間,悉以三觀。觀于本心所具實相之理,是名實相觀。
【三藏法數(shù)】
(出占察經(jīng))
〔一、唯識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yè),知惟自心,于念念間,悉以三觀觀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識觀。(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
〔二、實相觀〕,實相即理也。謂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于念念間,悉以三觀,觀于本心所具實相之理,是名實相觀。
六門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妄盡還源觀六門:此觀門者,乃唐賢首國師,以華嚴(yán)大經(jīng)之義,富博宏深,質(zhì)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由是統(tǒng)收玄奧,囊括大宗,述此六門,令諸后學(xué)修習(xí)觀法,斷除諸妄,復(fù)歸真源也。
一、顯一體 一體即自性清凈圓明之體也。蓋此體性,從本以來,圓明湛寂。在塵勞而不垢,處涅槃而非凈。在圣不增,居凡不減,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故云顯一體也。
二、起二用 二用者,謂依前凈體,起于二用也。
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 謂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盡心澄,眾德并現(xiàn),猶如大海,風(fēng)息水澄,萬象齊鑒,森然交羅,常住不動也。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謂入華嚴(yán)三昧,照法界體,眾德具足,萬行莊嚴(yán),光明照澈,圓融無礙也。
三、示三遍 三遍者,即依前二用,一一普周法界也。
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 謂塵無自性,攬真理而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故一一塵中,皆見法界。
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 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眾德,依真起用,萬法繁興,無有窮盡。
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孟嗤鹑唬从幸?,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該羅,容納無礙也。
四、行四德 四德者,即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行四德也。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 謂隨順機緣,起諸妙用,萬別千差,神變不測也。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謂行住坐臥,整肅威儀,闡揚教法,拯物導(dǎo)迷,壞忍住持,可軌可范也。
三者、柔和質(zhì)直攝生德 謂慈悲平等,調(diào)柔和順,言行相符,質(zhì)直無偽,惟以正法,攝化眾生也。
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謂諸眾生,受苦無量,常懷悲憫,拯拔救濟。亦復(fù)出生入死,為其說法,咸令得樂也。
五、入五止 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
一者、照法清凈離緣止 謂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凈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也。
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 謂觀五蘊之身,諸法本空,寂然淡泊,諸欲皆盡,無愿無求也。
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 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應(yīng)用萬差,故曰繁興,任運常然,名法爾也。
四者、定光顯現(xiàn)無念止 謂入此三昧中,光明炳現(xiàn),內(nèi)外洞徹,無思無慮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謂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隱顯俱融,性相雙泯也。
六、起六觀 六觀者,即依前五止,而修即止之六觀也。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謂觀世間一切諸法性,惟一心法,心外更無一法可得,境本空寂,無有實體也。
二者、從心現(xiàn)境妙有觀 謂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yán)佛土,成就報身也。
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 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也。境者諸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凈土也。然如來報身,及所依凈土,圓融無礙,或身中現(xiàn)土,土中現(xiàn)身,心境雙融,了無迫隘也。
四者、智身影現(xiàn)眾緣觀 謂智體惟一,能鑒眾緣,猶如日輪照現(xiàn),迥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親見也。
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 謂以大止妙觀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鏡現(xiàn)像,無有障礙也。
六者、主伴互現(xiàn)帝網(wǎng)觀 謂毗盧遮那自身為主,十方諸佛菩薩為伴;或以一身為主,多身為伴;主伴互現(xiàn),重重?zé)o盡,如帝網(wǎng)珠,光光交映,無有窮盡也。
二觀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宗鏡錄云二觀行:
一、尋伺 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
二、真如 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三藏法數(shù)】
(亦名唯識觀,出宗鏡錄)
〔一、尋伺〕,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粗心在緣曰尋,細(xì)心分別曰伺。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
〔二、真如〕,真名不偽,如名不異。謂常以妙觀觀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fā),是名真如。
觀照(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是為觀照。
觀行 于心觀理而如理身行。
觀察 即觀念觀想也。
觀念 觀察思念真理也。
觀想 想浮于心也。
?@字月輪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字觀,又云一體速疾力三昧,為密教之總持,明此觀應(yīng)釋蓮月之所觀境。
一、觀月輪 表質(zhì)多心,即緣慮心,智也。
二、觀月輪中之八葉蓮華 表污栗馱心,即肉團(tuán)心,理也。
三、觀蓮華上金色之?@字, 表吾人之本有菩提心也。
月輪觀之五種三昧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月輪觀五種三昧者:一、剎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鏡心。
一、剎那心 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yīng),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xiàn)即滅,故云剎那。
二、流注心 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xù)不絕,如奔流注,故云流注。
三、甜美心 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
四、摧散心 為卒起精進(jìn),或復(fù)休廢,二俱違逆,故云摧散。
五、明鏡心 既離散亂之心,鑒達(dá)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
作如是觀
【俗語佛源】
作這樣的看法,表示對某一事物所持的觀點。這句話出于《金剛經(jīng)》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佛教徒應(yīng)持這樣的觀點:所有事物現(xiàn)象,都是空幻的,生滅無常的?!溉缡恰故侵甘敬~,猶言如此,是這樣。在佛經(jīng)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說的教義。過去注經(jīng)者或謂當(dāng)理為「如」,無非為「是」;或謂「真空」為「如」,「妙有」為「是」。文章中引用如魯迅《而已集·大衍發(fā)微》:「將冠冕堂皇的『整頓學(xué)風(fēng)』的盛舉,只作如是觀,雖然大煞風(fēng)景,對不住『正人君子』們,然而我的眼光這樣,也就無法可想?!梗ɡ蠲鳈?quán))
悲觀
【俗語佛源】
佛教五觀之一。悲,惻愴之意。即以悲憫之心觀察眾生,救人苦難?!斗ㄈA經(jīng)·普門品》云:「悲觀與慈觀,常愿常瞻仰?!棺⒃唬骸敢源蟊^人觀眾生苦,拔其苦難,名曰悲觀?!菇裰赶麡O失望之意,與樂觀相對。如馮雪峰《上饒集中營》第三部:「不是面對著屠殺而悲觀,而是進(jìn)行有準(zhǔn)備的、有希望的戰(zhàn)斗。」又如巴金《隨想錄》五:「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梗ǔ玻?/div>
二種觀
【三藏法數(shù)】
(出禪要呵欲經(jīng))
觀即定心運想之謂也。修行之人,未得正定,于不凈法猶生染心,故作此二觀,遣其著心也。
〔一、死尸臭爛不凈觀〕,謂修行之人,于閑靜處,運心觀想死尸臭爛不凈之相,心生厭惡。我身不凈,亦復(fù)如是,云何著是色欲,貪求無厭。況命如電逝,須臾難保,一息不來,與彼何異。由觀臭爛不凈,而貪著之心自息;是為死尸臭爛不凈觀。
〔二、聞法憶想分別觀〕,謂修行之人,雖聞法要,未有空慧,貪愛因緣熾然未息,故須憶想自身,以骨為柱,以肉為泥,毛發(fā)爪齒,皮膜筋血,聚以為身。饑寒失調(diào),百骸俱苦。分別身分,無一堅固。由此憶想分別觀,而貪著之心自息;是為聞法憶想分別觀。
三種發(fā)相──覺觀三種發(fā)相
【三藏法數(shù)】
(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初心在緣曰覺,細(xì)心分別曰觀。
〔一、明利心中覺觀發(fā)相〕,謂修禪之人,宿無善根,現(xiàn)修定時,善法不起。但覺觀攀緣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緣貪,或緣瞋,或緣癡,如是經(jīng)年累月,而不得定。此為明利心中覺觀發(fā)相。
〔二、半明半昏覺觀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攝念時,雖了覺觀煩惱念念不住,但隨所緣,或明或昏;明則覺觀攀緣起諸思想,昏則無記瞪瞢,無所覺知,是為半明半昏覺觀發(fā)相。
〔三、一向沉昏覺觀發(fā)相〕,謂修禪之人,于修禪定時,心雖一向昏闇猶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緣覺觀不住,是名沉昏覺觀發(fā)相。
三觀──天臺三觀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jīng)玄義)
謂天臺智者大師所立也。觀即照了之義。觀達(dá)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fā),實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
〔一、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蓋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見、思、塵沙、無明,即三惑也。)
〔二、假觀〕,假者,無法不備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也。蓋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
〔三、中觀〕,中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dāng)處皆能絕待故也。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
三觀──三種三觀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三種三觀者,謂以觀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故有三種不同也。
〔一、別相三觀〕,別相三觀者,即歷別觀于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二諦,是名別相三觀。(從假入空者,謂觀生死之假,入涅槃?wù)婵找?。觀真、觀俗、觀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諦也;俗即諸法宛然,俗諦也;中道,即中諦也。)
〔二、通相三觀〕,通相三觀者,即于一觀中圓解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通是空;若從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觀當(dāng)名,解心皆通,是名通相三觀。
〔三、一心三觀〕,一心三觀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諦也。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去至何所?畢竟無有,凈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
三觀──法界三觀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法界觀)
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yán)經(jīng)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zhuǎn)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觀〕,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情塵,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二、理事無礙觀〕,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三、周遍含容觀〕,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重重?zé)o盡,隱顯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yán)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