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93—1866
【介紹】:
清山西壽陽人,字叔穎,一字淳甫,號春圃,晚號觀齋。嘉慶十九年進(jìn)士,官至大學(xué)士銜禮部尚書。道光十九年,曾奉朝命視察福建海防及禁煙事。生平提倡樸學(xué),延納寒素,士林歸之。詩古文詞均卓然成家。卒謚文端。有《馬首農(nóng)言》、《??亭集》、《勤學(xué)齋筆記》。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六祁寯藻,字叔穎,號淳甫,改實甫,又號春圃,壽陽人。嘉慶甲戌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xué)士。致仕再起,以大學(xué)士銜領(lǐng)禮部尚書。贈太保,謚文端。有《??亭集》。
詞學(xué)圖錄祁寯藻(1793-1866) 字叔穎,一字淳甫,避諱改實甫,號春圃。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體仁閣大學(xué)士、太子太保。謚文端。為學(xué)主張訓(xùn)詁,倡導(dǎo)宋詩,重學(xué)識、性情。陳衍《石遺室詩話》以為"道、咸間鉅公工詩者,素講樸學(xué),故根柢深厚,非徒事吟詠者所能驟及。"《近代詩鈔》以祁詩冠首,達(dá)119首之多,對后來"同光體"影響較大。有《??亭集》32卷、《??亭后集》12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祁寯藻(1793—1866) 清代官員、詩人。字穎叔、淳浦,避諱改實甫,號春圃、觀齋、息翁。山西壽陽縣人。嘉慶十九年(1814)進(jìn)士。曾為道光、咸豐、同治講授經(jīng)學(xué),是“三代帝師”。歷官左都御史、兵戶工禮諸部尚書、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xué)士、太子太保。卒謚文端。著有《??亭集》。曾作七古《黃鶴樓同幕客作》、五律《望黃鶴樓寄呈壹齋夫子》、七律《將至武昌寄李篆卿同年》《林少穆前輩屬題封公旸古先生〈飼鶴圖}》等詩。
??亭集·序憶幼時從先大夫讀書,偶命賦《春草》詩,喜曰:「此子性情尚厚,當(dāng)可學(xué)詩?!故鍤q,補縣學(xué)生員,以《待漏院》詩受知于學(xué)使新城陳先生。繼任者當(dāng)涂黃先生觀風(fēng),歲、科兩試,俱承獎勵,遂授以詩學(xué)。先生嘗曰:「詩以言志,言為心聲,若徒揣摩格律,彫琢詞藻,縱成結(jié)構(gòu),終乏性情。古人頌詩讀書,必先知人論世,蓋非學(xué)無以擴識,非識無以范才。至于窮通顯晦,境遇各殊,敦厚溫柔,體要斯在,則視乎其人之自得耳?!箤斣逯?jǐn)識斯語。四十馀年,學(xué)不加進(jìn),時有吟詠,輒多棄置。比年養(yǎng)疴閒居,始尋檢存稿,略加編次。自嘉慶十七年至咸豐四年致仕以前,釐為三十二卷。詩之工拙不敢計,惟藉是稍答父師之訓(xùn),紀(jì)生平閱歷歲月而已。至恭和宸章曾進(jìn)奏御者,謹(jǐn)仿前輩存詩之例,別錄成卷,不敢闌入私集。??亭為吾鄉(xiāng)古跡,曩讀《顏氏家訓(xùn)》,喜其奇字,擬補筑亭于方山,為退老讀書之地。荏苒至今,斯愿未遂,取以名集,用志向往。
咸豐六年歲次丙辰孟春之月,壽陽祁寯藻自記于宣武城南之勤學(xué)齋。(錄入:顧青翎)
??亭后集·序二十二通籍,何早也。六十二致仕,猶未老也。未老而病,病而休,休而恩禮數(shù)及,人以為晚節(jié)之保也。軍旅未息,民生未裕,我心惄焉,乃如搗也。老病讀書,懋懋慔慔,而僅以詩消磨歲月,惜乎未聞道也。
咸豐七年歲在丁巳重九日,??亭叟祁寯藻自題。
人物簡介
維基朱汝鵬(1800年—?),字海觀,號振南,直隸順天府永清縣人。道光甲午舉人,辛丑進(jìn)士。后官山西大同府山陰縣知縣。同治朝朱批諭指記載:“朱汝鵬,前山西山陰縣知縣。因疏防城內(nèi)當(dāng)鋪被劫,勒限已滿,犯未弋獲,于同治十年十月十七日部議降一級調(diào)用,并無加級、紀(jì)錄抵銷?!?/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臺詩徐必觀(?~?),字幼眉,江西奉新人。清嘉慶七年(1802)進(jìn)士,道光七年(1827)署鳳山知縣,旋改署臺灣知縣及再任鳳山知縣?!紖⒖际Y鏞《續(xù)修臺灣縣志》〈藝文〉?!剑握窀蛔?/blockquote>維基
徐必觀,字巽占,號幼眉,江西奉新人,進(jìn)士出身。嘉慶七年(1802年)登壬戌科進(jìn)士。曾任詔安縣知縣,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署任鳳山縣知縣,同年閏五月二十七日實任。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十五日卸任。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831年1月28日)署臺灣縣知縣。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33年2月11日)再任鳳山縣知縣。
人物簡介
全臺詩游觀瀾(?~?),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生平不詳。(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陳大觀(?~?),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生平不詳。以下詩作收錄于徐宗干編,海東書院刊印之《瀛州校士錄》。(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清州搜玉戴津(1812-?)字星槎,號觀闊,青縣戴莊子人,增廣貢生,道光二十年(1840)恩科舉人。青縣《戴氏族譜》錄其試帖詩一首。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許觀身,字子賓,號賓伯,仁和人。咸豐壬子舉人,官兵部主事。
人物簡介
清州搜玉姚觀峒,清咸豐五年(1855)年舉人。年少穎悟。髫年補博士,弟子員人咸以神童目之,旋登賢書。歷任山東莒州知州。高苑、朝城知縣,政聲卓著,士民有“青天”之稱。嗣以宦情淡泊,年未四十致仕,優(yōu)游林泉,以詩酒自娛。著有《紅榴翠竹詩集》。其詩見于《民國青縣志》。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六潘觀保,字辛芝,吳縣人。咸豐戊午舉人,歷官河南彰衛(wèi)懷道。有《鵲泉山館詩》。
人物簡介
全臺詩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觀,號靜齋,清噶瑪蘭廳頭圍堡(今宜蘭頭城鎮(zhèn))人。幼從祖母鄭氏讀書,因家道中落而幾乎廢學(xué)。十六歲負(fù)笈堂叔家就傅讀書,先后師事朱品三與俞昭文,二十歲起設(shè)館訓(xùn)蒙為生。咸豐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舉人,與楊士芳、李鏡如、黃佩卿、陳摶九等請將噶瑪蘭廳與淡水廳分學(xué),并與楊士芳倡修仰山書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簽分甘肅試用知縣(十一年六月到任),歷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頗有政聲。獲左宗棠賞識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緒十年(1884)聞法軍佔領(lǐng)基隆,乞假歸蘭陽。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因此報請開去河州知州實缺,在故鄉(xiāng)協(xié)助辦理善后勸捐、清賦與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李氏素與鸞堂關(guān)系密切,據(jù)聞甘肅任內(nèi)即有「飛鸞問政」之事,回宜蘭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當(dāng)鸞生。這種由士人高度參與鸞堂活動的現(xiàn)象,乃臺灣頗為獨特的宗教現(xiàn)象〖編者按:參見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監(jiān)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xiàn)》十五期。〗。日本治臺初期,李氏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參加「揚文會」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兩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與女婿張鏡光校訂發(fā)行,目前流傳的版本乃龍文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二輯(以下簡稱《匯刊》本),并參考陳漢光《臺灣詩錄》(以下簡稱《詩錄》)、連橫《臺灣詩乘》(以下簡稱《詩乘》)、《臺灣省通志》(以下簡稱《通志》)、《宜蘭縣志》(以下簡稱《縣志》)等文獻(xiàn)進(jìn)行編校。(黃憲作撰)
人物簡介
簡介朝鮮人,字稚綏、稚由,號眉山、經(jīng)香、三觀,謚文簡。
人物簡介
維基張觀準(zhǔn)(?年—?年),字叔平,山西省渾源州人,同治二年癸亥科進(jìn)士,歷官翰林院檢討、功臣館纂修,國史館纂修。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八李江,字觀瀾,薊州人。官兵部主事。有《龍泉園詩草》。
維基李江(1834年—1883年),字觀瀾,號龍泉山人,漢軍鑲藍(lán)旗人。咸豐乙卯舉人,同治壬戌進(jìn)士。后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車駕司行走、欽加四品銜,誥授朝議大夫。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秋,因病失音,口語困難,于是請假歸田。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客居天津龍泉寺,并著有《龍泉園語》。從堂兄李淇,咸豐癸丑進(jìn)士;堂弟李津,光緒癸未進(jìn)士、李汾,光緒己丑進(jìn)士;從堂侄豫咸,光緒乙未進(jìn)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1878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子俊,號圭庵。同治初入左宗棠幕府,甚受倚重。十年,應(yīng)試成進(jìn)士,官編修。有《讀鑒隨錄》、《圭庵詩錄》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五吳觀禮,字子俊,號圭盦,仁和人。同治辛未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圭盦詩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