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西冥  拼音:xī míng
西方幽暗的地方。《文選。謝莊。月賦》:「擅扶光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
《國語辭典》:西?! ?span id="fgr7kbd" class='label'>拼音:xī hǎi
1.西方的海。亦泛指西方。《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楚辭。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西海以為期?!?br />2.郡名。漢朝設(shè)置,轄境約在今青海省內(nèi)。
《漢語大詞典》:祆祠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通典·職官二二“薩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詛?!?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祆神﹞本自 波斯國 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內(nèi)無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爐,舍簷向西,人向東禮?!?br />(2).泛指西方傳入的宗教。 清 張之洞 《哀六朝》詩:“ 睢水 祆祠日眾盛,蠟丁文字煩邦交?!?/div>
《國語辭典》:農(nóng)神(農(nóng)神)  拼音:nóng shén
在西方,羅馬神話有專司農(nóng)耕的神。羅馬帝國即以十二月十七日為農(nóng)神節(jié),是人們相互饋贈(zèng)、歡宴慶祝的日子;中世紀(jì)以后與耶穌圣誕節(jié)的慶?;顒?dòng)發(fā)生聯(lián)系。在我國民間,則以神農(nóng)氏、后稷或黃帝為農(nóng)神。
《漢語大詞典》:鞮象
古代通譯南方、西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譯官。也指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字。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div>
《漢語大詞典》:寄鞮
古時(shí)指能通傳東方與西方之語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 清 蔣平階 《送李分虎之滇黔》詩:“荒服開州郡,窮邊走寄鞮?!眳⒁姟?寄象 ”。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時(shí)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后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dá)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dá) 疏:“‘達(dá)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dá)五方之志,通達(dá)五方之欲,使相領(lǐng)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nèi)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nèi)之言?!?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zhì)鬼神而無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xué)之成驗(yàn),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fù)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div>
《漢語大詞典》:顥天(顥天)
本指西方之天。泛指天空,蒼天。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西方曰顥天?!?高誘 注:“西方八月建酉,金之中也。金色白,故曰顥天?!?span id="wtoqfux" class="book">《隸釋·漢童子逢盛碑》:“顥天不惠,伯彊涇行?!?/div>
《漢語大詞典》:西牢
舊時(shí)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 中國 租界上設(shè)立的監(jiān)獄。 魯迅 《三閑集·“革命軍馬前卒”和“落伍者”》:“﹝ 鄒容 ﹞后來從 日本 回國,在 上海 被捕,死在西牢里了?!?/div>
《漢語大詞典》:西錦(西錦)
西方傳來的彩色絲織物。元史·世祖紀(jì)二:“己丑,以 平陽縣 尹 馬欽 發(fā)私粟六百石贍饑民,又給民粟種四百餘石,詔奬諭,特賜西錦一端以旌其義?!?span id="todvgm7"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丁酉, 弘州 匠官以犬、兔毛制如西錦者以獻(xiàn),授匠官知 弘州 ?!?/div>
《漢語大詞典》:西紀(jì)(西紀(jì))
西方終極之地。 元 貢師泰 《黃河行》:“或云 崑崙 之山出西紀(jì),元?dú)馊诮Y(jié)自茲始?!?/div>
分類:西方終極
《國語辭典》:祆教  拼音:xiān jiào
回教出現(xiàn)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現(xiàn)存于伊朗偏僻地區(qū)及盛行于印度境內(nèi)帕西人中。約在西元前六~七世紀(jì)間,由瑣羅亞斯德所創(chuàng)。奉波斯古經(jīng)為經(jīng)典。該教認(rèn)為火、光明、清凈、創(chuàng)造、生是善端;黑暗、惡濁、不凈、破壞是惡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瑪茲達(dá);代表惡端的神是安格拉。紐曼,二者雖都是時(shí)間之神楚爾凡所生,卻互相斗爭,斗爭的結(jié)果,善必勝惡。人可以在善惡兩神之爭中,自由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yùn)。直到人死后,阿胡拉。瑪茲達(dá)將根據(jù)其在世的言行,進(jìn)行審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獄。在宗教活動(dòng)上,教徒在麻葛指導(dǎo)下經(jīng)過一定的儀式,禮拜圣火,因?yàn)榛鹗枪饷?、善的代表,阿胡拉?,斊澾_(dá)的象徵。該教于六世紀(jì)約南北朝時(shí)傳入中國,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鎮(zhèn)江等地還有祆祠,但宋以后,中國史籍則不再提及。也稱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漢語大詞典》:洋教
指近代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基督教。 清 丘逢甲 《汕頭海關(guān)歌寄伯瑤》:“商夸洋籍民洋教,時(shí)事年來多怪異?!?吳組緗 《山洪》二五:“你舅舅不是叫你下半年進(jìn)那個(gè) 蕪湖 搬來的吃洋教的學(xué)堂么?”
《漢語大詞典》:頌磬(頌磬)
特指古代大射禮時(shí)置于西方的磬。周禮·春官·眂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 鄭玄 注:“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頌或作庸;庸,功也。” 賈公彥 疏:“以東方是生長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庸,功也。謂之頌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故云頌。”儀禮·大射:“西階之西,頌磬東面?!?鄭玄 注:“言成功曰頌,西為陰中,萬物之所成。春秋傳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忒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義,是以西方鐘磬謂之頌?!?明 王圻 三才圖會(huì)·器用三:“應(yīng)笙之磬謂之笙磬,應(yīng)歌之磬謂之頌磬?!?/div>
《漢語大詞典》:株離(株離)
(1).古代西方少數(shù)民族樂名。《周禮·春官·鞮鞻氏》“ 鞮鞻氏 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漢 鄭玄 注:“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一說古代東方少數(shù)民族樂名。《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以舞 大夏 ” 漢 何休 注:“四夷之樂,大德廣及之也。東夷之樂曰株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昩。”
(2).古舞曲名。尚書大傳卷一下:“ 陽伯 之樂,舞《株離》?!?鄭玄 注:“《株離》,舞曲名,言象物生育離根株也。”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dǎo)板、搖板等。
《漢語大詞典》:壽麻(壽麻)
亦作“ 壽靡 ”。 我國古籍中所記的極遠(yuǎn)的西方古國。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 壽麻 之國?!?span id="rru3sil" class="book">《呂氏春秋·任數(shù)》:“西服 壽靡 ,北懷 儋耳 ?!?高誘 注:“﹝ 壽靡 ﹞西極之國?!摇嘧鳌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