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8—815 【介紹】: 唐河南緱氏人,祖籍并州文水。字伯蒼。武平一孫。曾祖武載德,為武則天族弟。德宗建中四年進士。歷官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憲宗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戶部事。封臨淮郡公,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儉己寬民,比三年,上下完實。八年,還朝秉政,力主削藩。十年,裴度用兵淮西討吳元濟,王承宗請赦元濟,元衡叱之。未幾,被李師道所遣刺客刺死。有《臨淮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8—815 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德宗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歷監(jiān)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憲宗元和二年(807)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封臨淮郡公。旋出為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入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鎮(zhèn)忌恨,十年六月早朝,為淄青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殺害。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其詩藻思綺麗,琢句精妙。張為《詩人主客圖》奉為“瑰奇美麗主”。魏泰以為“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臨漢隱居詩話》)?!?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武元衡(758-815),字伯蒼,河南緱氏(今河南洛陽東南)人。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貞元中,歷監(jiān)察御史、華原令、比部員外郎。貞元末,遷御史中丞。永貞中,貶右庶子,復為御史中丞。元和二年正月,自戶部侍郎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十月,授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征為相。十年六月,因力主對藩鎮(zhèn)用兵,被藩鎮(zhèn)遣刺客殺害。元衡工五言詩,當世流傳,往往被于管弦。有《武元衡集》十卷,己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武元衡(758~815) 唐代官員、詩人。字伯蒼,唐代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武則天玄侄孫。建中四年(783)進士,歷官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門下平章事、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八年復為宰相。后遇刺身亡,贈司徒,謚忠憫?!?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其詩197首,有《臨淮集》《武元衡集》。所作七律《送田三端公還鄂州》,“鄂州雜詩碑”錄存。
全唐詩補逸
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憲宗朝宰相,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早朝,為盜所害,年五十八。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
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舉進士。德宗朝遷御史中丞。元和二年由戶部侍郎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吏部尚書。充劍南節(jié)度使。封臨淮郡公。八年復知政事。王承宗上疏請赦吳元濟。使人白事中書。元衡叱其悖慢。承宗怒。使盜害之。贈司徒。謚忠憫。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
舊唐書本傳
元衡工五言詩,好事者傳之,往往被于管弦。
歲寒堂詩話
武元衡律詩勝古詩。
唐才子傳
元衡詩,雖時見雕鐫,不動機構,要非高斫之所深忌。
《唐詩品》
伯蒼詞鋒艷發(fā),如青萍出匣,所向輒利;意度鮮華,如芳蘭獨秀,采思綿綿。五言長調,當時竟稱絕藝。其在元和諸子,自權相而下,豐美孤高,此當獨步。
《藝苑卮言》
權德輿、武元衡、馬戴、劉滄五言,宵鐵中錚錚者。
唐音癸簽
武相宦達后工詩,雖致理未綿,時復露鮮華之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2—980 【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字慶孫。后晉末為戶曹掾。歷仕后漢、后周。入宋起為左補闕,掌蘄口榷貨務。為西川轉運副使,有善政。代歸闕下,疏民利病十事稱旨,太祖將大用,為侯陟所沮。太宗時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轉兩浙西南路轉運使,鎮(zhèn)壓泉州民變。徙知廣州,兼轉運市舶使。歷官以干練聞,時稱能吏。
全宋詩
楊克讓(九一二~九八○),字慶孫,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歷仕后漢、后周,入宋為左補闕,掌蘄口榷貨務。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知果州。開寶三年(九七○)為西川轉運副使,后平升州,就知州事兼水陸計度轉運使事,加兵部員外郎。太宗太平興國初,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后為兩浙西南路轉運使。四年(九七九)徙知廣州,俄兼轉運市舶使。五年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0—990 【介紹】: 宋青州人,字希粲。后漢乾祐進士。仕后周,為淄州團練判官。宋太祖擢授太子中允。歷知北海軍、荊南轉運事。帝征南唐,供給無缺。太宗即位,除兵部郎中,歷西川、廣南轉運使,以才干稱。官至給事中。
全宋詩
許仲宣(九三○~九九○),字希粲,青州(今屬山東)人。后漢乾祐間進士。后周顯德初為濟陰主簿,淄州團練判官。入宋,太祖擢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九七六)知永興軍。太宗繼位,遷兵部郎中,授西川轉運使。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遷吏部郎中,八年,為左諫議大夫。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知廣州,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遷給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994 【介紹】: 宋京兆長安人,徙家池州,字仲師。初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南唐時舉進士不第。宋太祖開寶三年,詣闕上書,言江南可取,以求進用。令送學士院試,賜本科及第,授舒州軍事推官。為向導,征江表,領池州。江南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轉運使。太宗朝,歷京西北路轉運使、荊湖轉運使、河北東西路都轉運使,以才干甚得時譽。為戶部使,頻以職事不治,出為西川轉運使。李順軍攻占成都,脫逃走東川。黜知均州而卒。
全宋文·卷一○一
樊知古(九四三——九九四),原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太宗令改名知古,字仲師。本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家池州(治今安徽池州)。開寶中獻取江南策,授舒州推官。南唐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轉運使。太宗朝,歷京西北、荊湖、河北東西等路轉運使,徵拜給事中,遷戶部使。因事貶西川轉運使。李順義軍破成都,離部逃東川,黜知均州而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六有傳。
袁逢吉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6—1014 【介紹】: 宋開封鄢陵人,字延之。精于經術。太祖開寶八年擢《三傳》第。為清江尉,尋除豐城令。太宗端拱初,遷國子博士、度支推官。淳化間出任西京轉運使,轉水部郎中。真宗咸平時為京東轉運使。連知福、江、陳、襄四州。大中祥符中,以逮事太祖,拜鴻臚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1—999 【介紹】: 宋大名宗城人,字君憲。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桃源縣,通判潁州。淳化二年,以明練刑章,為審刑院評議官。李順起事時,受命充陜西至益州路轉運使。后歷知宋、潭、桂、涇諸州,所至以嚴明剛果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5—1018 【介紹】: 宋幽州盧龍人,字敏之。陳思讓孫。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知單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入為鹽鐵判官。累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鳳翔府。入拜給事中、知澶州,勤于政事,秩滿,郡民列狀乞留。
全宋詩
陳若拙(九五五~一○一八),字敏之,幽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歷知州府,累遷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府。又移知鳳翔府,入拜給事中,出知澶州。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世居峨嵋之麓。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徑山。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注》。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門人集有《語錄》。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砣霟o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墼?。未出劍門關。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鸱偕?。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別峰禪師。名寶印。字坦叔。生為龍游李氏子。世居峨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自成童時。已博通六經及百家之說。至是。復從華嚴起信諸名宿。窮源探賾。不高出同學不止。時密印禪師民公。說法于中峰道場。乃挈一笠往從之。一日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頭叱曰是誰起滅。師豁然大悟。自是鋒不可觸。密印恨相得之晚。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乃遣師往省。因隨眾入室。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師舉起拳。圓悟曰。此是老僧用者。孰為從上諸圣用者。師即揮拳。圓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罷。圓悟嘆異之曰。是子。他日必類我?guī)煛A粽延X三年。密印猶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致師。師辭。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傳。尚何以說法。為欲棄眾去。眾皇恐亟趨昭覺。羅拜懇請。圓悟亦助之請。始行。道望日隆。學者爭歸之。雖圓悟密印。不能掩也。久之。南游歷見諸大禪老。最后扣妙喜于徑山。為師獨掃一室。堂中皆大驚。妙喜南遷。師亦西歸。始住臨邛鳳皇山。舉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筑都不會庵。松竹幽邃。暇日名勝畢集。聞師一言。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輒相語曰。吾輩鄙吝萌矣。其道德服人如此。俄復下硤挾金陵。應庵華方住蔣山。館師于上方。白留守張公燾。舉以代己。師聞。即日發(fā)去。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為金陵。以保寧延師。俄徙京口金山。學者傾諸方。金山自兵亂后。雖屢葺莫能成。至是始復大興。如承平時。而有加焉。異時居此山。鮮踰三年者。師獨安坐十五夏。魏惠憲王牧四明。虛雪竇來請。住四年。樂其山林。有終老之意。而名益重。被敕住徑山。淳熙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壽皇降中使。召入禁中。以老病足蹇。賜肩輿于東華門內。賜食于觀堂。引對于選德殿。賜坐勞問良渥。師目舉古宿云。透得見聞覺知。受用見聞覺知。不墮見聞覺知。上悅。畢其說乃退。后十馀日。又命開堂于靈隱山。中使赍賜御香。恩禮備至。十年二月。上制圓覺經注。遣使馳賜。且命作序。師老益厭住持事。門人懼其遠游不返。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光宗在東宮。書別峰二大字榜之。十五年冬。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得請。明年。光宗受內禪。取向取賜宸翰。識以御寶。復賜焉。紹熙元年冬十一月。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歸取幅紙大書曰。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精明。須發(fā)皆長。頂溫如沃湯。是月十四日。葬于別峰之西岡。壽八十有二。臘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實繁。指不能一二屈。有慧綽者。山陰陸氏子。當以蔭得官辭之。從師祝發(fā)。得記莂。遁跡巖岫。終身不出。師既示寂。上為敕有司。定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極方外之寵。師說法數十年。所至門人。集為語錄。晚際遇壽皇。被宸翰咨詢法要。皆對使者具奏。別具行世。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又棄華嚴。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锎差j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命印撰經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與汝三十棒了也?!痹唬骸安缓掀饎幼鹫摺!被坌廊?。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教?!庇≡唬骸胺侵杏谷绾伟擦⑹篱g?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度A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钡墼唬骸敖駮r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毢笫啦灰姺蜃又?,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后能知儒?!搜詫崬橹廉?。”帝曰:“朕意亦謂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溝中也?!钡鄞髳?,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笔甓?,帝注《圓覺經》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彼骷垥疲骸笆鲁跗咭梗u嗚時也?!惫疗诙?,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師友雅言》等。
全宋詩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以《四部叢刊》影印宋開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
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時急務。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博古,學術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八六
彭西川,海陽人。明初處士。事見民國溫廷敬《潮州詩萃》甲編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47—1525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德,號默庵。楊守隨從弟。成化二十年進士。歷官江西參政。有治績。劉瑾惡守隨,并罷守隅官。瑾誅,起復,官終廣西布政使。
維基
楊守隅(1447年—1525年),字維德,號西川、默庵,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進士,授兵部車駕司郎中。后升浙江布政使司左參議,在任期間有政績,裁剪浪費,為劉瑾所惡,勒令致仕。劉瑾被誅后,正德五年(1510年),改陜西布政司左參政。正德六年(1511年),官至廣西布政司右布政使。

人物簡介

維基
方克(1491年—?),字惟力,號西川,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人,同進士出身。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舉人,嘉靖五年(1526年)登進士,七年授江西貴溪縣知縣,復除桐鄉(xiāng)縣,十四年(1535年)十一月選授南京貴州道御史,因亢直敢言被迫乞歸。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擔任泉州府知府,任內有惠政,升任陜西苑馬寺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03—1580 【介紹】: 明河南洛陽人,字季美。學宗王守仁,學者稱西川先生。嘉靖元年舉人。后官元氏、章丘教諭,以“致良知”之說為教。官至戶部主事。有《擬學小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世節(jié),號西川翁。好學任俠,嘗鑿虞山陽崖為泉,結廬以待游者。父喪,致十郡客來唁。有《西川集》。

人物簡介

石倉歷代詩選·卷五百五
臺州人,貢士裘西川之妻,有《碧天道人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