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中石飲羽(中石飲羽)
指 西周 時(shí) 楚 國君 熊渠 、 春秋 時(shí) 楚 大夫 養(yǎng)由基 、 西漢 名將 李廣 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傳他們射箭中石,箭頭竟沒入石中。事分別見呂氏春秋·精通《韓詩外傳》卷六、史記·李將軍列傳。 清 鄧顯鶴 《例授修職郎歲貢生鄒君墓志銘》:“君試日,以‘中石飲羽’命題,備舉 熊渠 、 養(yǎng)由基 、 李廣 三事?!?/div>
《國語辭典》:文武之道  拼音:wén wǔ zhī dào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二王治國策略,后用指寬嚴(yán)互濟(jì)的治國之道?!抖Y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埂稌x書。卷六五。王導(dǎo)傳》:「誠宜經(jīng)綸稽古,建明學(xué)業(yè),以訓(xùn)后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fù)興,俎豆之儀幽而更彰。」
《漢語大詞典》:銅貝(銅貝)
中國 古代的一種銅質(zhì)貨幣。起于 西周 。流通于 戰(zhàn)國 時(shí)期 楚國 的蟻鼻錢,可能是它的一種高級(jí)形態(tài)。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huì)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節(jié):“古代的原始貨幣是用介類的,我國貨幣的歷史是由真貝而珧貝而銅貝(所謂蟻鼻錢),而成為以后的鉛刀、鐵錢等?!?/div>
《國語辭典》:宜侯夨簋  拼音:yí hóu zè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丹徒煙墩山出土。四耳,高圈足,腹部飾有圓渦紋,圈足飾有夔紋。腹內(nèi)壁有一百二十六字的銘文,記載周康王封夨為宜侯,賜其器物、土地等的事跡。
《國語辭典》:大豐簋(大豐簋)  拼音:dà fēng guǐ
西周初期的青銅器。器身四耳、方座,飾卷體夔紋,腹內(nèi)壁有銘文七十六字,反映了西周初年的歷史情況。也稱為「天亡簋」、「朕簋」。
《國語辭典》:宗周鐘(宗周鐘)  拼音:zōng zhōu zhōng
西周長銘銅器。其上鑄銘文一百二十三字,內(nèi)容記載周昭王時(shí),南方的??國君主侵犯周土,后被降服,東方、南方等二十六國代表亦前往周朝拜見,周昭王遂鑄宗周鐘,以表示謝天和祈福。
《國語辭典》:曶鼎  拼音:hū dǐng
西周青銅器。原器已佚,今僅存銘文拓本。記周王對(duì)曶的策命、曶和其他貴族進(jìn)行的交易、訴訟等事項(xiàng)。曶鼎銘文對(duì)研究西周社會(huì)歷史具有重要價(jià)值。
《國語辭典》:初等教育  拼音:chū děng jiào yù
通常指學(xué)校制度中較初級(jí)的教育階段。相對(duì)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如小學(xué)教育即屬于初等教育。
《漢語大詞典》:南公鼎
西周 初期青銅器。 清 道光 年間在 陜西省 岐山 禮村 出土,為 南公 之孫 盂 所造,故稱?;蚍Q“盂鼎”。
《漢語大詞典》:黍秀宮庭
相傳 西周 亡后,所有舊時(shí)的宗廟宮室盡為禾黍之地。后遂以“黍秀宮庭”作為感慨亡國之詞。語本詩·王風(fēng)·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 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宋 岳飛 《題驟馬岡》詩:“機(jī)春水沚猶傳 晉 ,黍秀宮庭孰憫 周 ?!眳⒁姟?黍離 ”、“ 黍離麥秀 ”。
《國語辭典》:黍離麥秀(黍離麥秀)  拼音:shǔ lí mài xiù
黍離,形容蒼涼荒蕪的景象。參見「黍離」條。麥秀,比喻懷念故國。參見「麥秀」條。黍離麥秀用來感嘆亡國?!肚迨犯濉>砦濉稹?。遺逸傳一。莊元辰傳》:「陛下試念兩都黍離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div>
《國語辭典》:散氏盤(散氏盤)  拼音:sǎn shì pán
西周后期散氏之盤,腹中有銘,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記載有關(guān)散、矢兩國間和戰(zhàn)割地的事,為我國古銅器中著稱者,今藏于我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