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駢字類編》:袍里(袍里)
南史蕭正德傳:引賊入宣陽門,與景交揖馬上,退據(jù)左衛(wèi)府。先是其軍皆著絳袍,袍里皆碧,至是悉反之。
《漢語大詞典》:袍襕(袍襴)
泛指袍服。襴,襴衫。 唐 王建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已傍祥鸞迷殿角,還穿瑞草入袍襴?!?/div>
分類:袍服襕衫
《國語辭典》:袍鎧(袍鎧)  拼音:páo kǎi
戰(zhàn)袍和鎧甲?!度龂萘x》第六回:「洪急扶操下馬,脫去袍鎧,負操渡水?!埂睹魇贰>硪凰奈?。丘福列傳》:「遠以輕兵六千,詐為南軍袍鎧,人插柳一枝于背,徑濟寧、沙河至沛,無覺者。」
《國語辭典》:棉袍  拼音:mián páo
中間縫裹棉絮胎的長袍,冬天穿用,可以禦寒及保暖。也稱為「棉袍子」。
《駢字類編》:履袍
宋史禮志:皇帝自內服履袍入御幄,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至大慶殿,詣冊寶褥位前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訖,皇帝行發(fā)冊寶授太傅之禮如儀。
又輿服志:見裘冕下。
《國語辭典》:蟒袍  拼音:mǎng páo
明、清時皇帝或皇親國戚參加慶典才穿的禮服?;首?、親王的蟒袍為九蟒,五爪,金黃色。品官自八蟒至五蟒,為四爪,除金黃色外,有古銅或白色,因人不同。《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應天府尹大人戴著襆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立起身來,把兩把遮陽遮著臉。」也稱為「蟒衣」。
《漢語大詞典》:韋袍(韋袍)
皮袍,皮衣。晉書·劉弘傳:“兵年過六十,羸疾無襦。 弘 愍之,乃讁罰主者,遂給韋袍復帽,轉以相付。”
分類:皮袍皮衣
《漢語大詞典》:短褐袍
粗布的短衣。《水滸傳》第十五回:“頭綰兩枚鬅鬆雙丫髻,身穿一領巴山短褐袍?!眳⒁姟?短褐 ”。
分類:粗布短衣
《國語辭典》:短褐  拼音:duǎn hé
貧賤者所穿,以粗布裁制的衣服?!赌?。魯問》:「短褐之衣,黎藿之羹?!姑?。馬中錫《中山狼傳》:「往年衣短褐,侶木石,手不知挹,心不知學?!?/div>
《分類字錦》:歸袍(歸袍)
許渾 廣陵送剡縣薛明府赴任詩 煙草讓歸袍。
分類:
《駢字類編》:袍襲(袍襲)
呂溫 青出藍詩 袍襲宜從政,襟垂可問經。
《駢字類編》:袍被
白居易 詠拙詩 縫布作袍被,種榖充盤餐。
《漢語大詞典》:袍套
補服的別稱。亦名外褂、外套。 徐珂 《清稗類鈔·服飾·巴圖魯坎肩》:“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黃遠庸 《歷歷傷心錄》:“我們在 蒙古 不覺得,若到 北京 戴起頂子花翎,穿起補服袍套,自己也覺得不好過。”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四章第二節(jié):“至于袍套,即外褂的形式,在 清 初尚長,至 順治 之末減短才及于膝,后又長至沒髁?!?/div>
分類:補服外套
《國語辭典》:旗袍  拼音:qí páo
原指滿族婦女所穿的袍服?,F(xiàn)通稱仿照清代旗人袍服式樣改制而成的服裝為「旗袍」。
《漢語大詞典》:衫袍
(1). 宋 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禮服之一。宋史·輿服志三:“天子之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視事、燕居之服也?!?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太祖趙匡胤像》:“封建統(tǒng)治者為夸大他‘受命于天’的尊嚴,照例把衣服車馬等級區(qū)別嚴明,表示惟我獨尊。宋史·輿服志稱,天子之服六種……實本于唐六典的天子六服而來,小有改易?!?br />(2).衫和袍。亦泛指衣服。 宋 王栐 燕翼詒謀錄卷五:“中興以后,駐蹕南方,貴賤皆衣黝紫,反以赤紫為御愛紫,亦無敢以為衫袍者,獨婦人以為衫褑爾?!?/div>
《漢語大詞典》:襦袍
襯里袍子。 元 戴表元 《南山下行》:“中有一人稱甲族,蔽膝尚著長襦袍?!?元 戴表元 《贈趙子實》詩:“幅巾大帶長襦袍,韋篋錦囊鮮綵毫?!?/div>
分類:襯里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