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傳香(傳香)
(1).佛教語。傳戒。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詩:“傳香引上德,列伎進(jìn)名臣?!?唐 馬戴 《送宗密上人》詩:“一自傳香后,名山愿卜鄰。”
(2).佛教語。行香。謂行法事時(shí)持香繞行道場。 唐 廣宣 《禁中法會(huì)應(yīng)制》詩:“侍讀霑恩早,傳香駐日遲。”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賢愚經(jīng)云:‘為蛇施金設(shè)齋,令人行香僧手中?!?span id="sbdawjb" class="book">《普達(dá)王經(jīng)》云:‘佛昔為大姓家子,為父供養(yǎng)三寶,父命子傳香?!嗽啤邢闵种小c‘傳香’,今世國忌日尚行此意?!?/div>
《國語辭典》:道樹(道樹)  拼音:dào shù
佛教中因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成道,故佛家稱菩提樹為「道樹」。
《漢語大詞典》:行理
(1).使人。即受命出使者。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杜預(yù) 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guān)尹以告,行理以節(jié)逆之。” 韋昭 注:“行理,小行人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隱》:“行人之官,某名曰使,亦或借理為之,《周語》云:‘行理以節(jié)逆之’是也。亦或借李為之,《左氏》云:‘行李之往來’是也。”參見“ 行李 ”。
(2).行道踐理。管子·正第:“能服信政,此謂正紀(jì)。能服日新,此謂行理。”《四游記·猴王得仙賜姓》:“猴王道:‘你是行理君子,但望你指教我神仙去處。卻好去拜訪。’”
《國語辭典》:行李  拼音:xíng lǐ
1.行人、使者?!蹲髠鳌Y夜辍罚骸溉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jié)h。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兮欲罷彈。」
2.出門時(shí)所攜帶的行裝?!陡;萑珪?。卷一。筮仕部。治裝》:「行李百物求備?!埂度辶滞馐贰返谖寤兀骸笒話孕欣?,一溜煙走急到省城去了?!挂沧鳌感芯摺?、「行器」。
《漢語大詞典》:緣道(緣道)
(1).謂以攀緣之心行道。莊子·齊物論:“不喜求,不緣道。” 成玄英 疏:“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br />(2).沿途。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棲逸:“ 驎之 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 上明 亦盡?!?唐 韓愈 《試大理評(píng)事王君墓志銘》:“即提所作書,緣道歌吟,趨直言試?!?/div>
《漢語大詞典》:脩道
(1).猶行道,謂實(shí)踐某種原則或思想。《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span id="qpmda6g" class="book">《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及 光武 即位,乃之 瑯邪 勞山 ,養(yǎng)志脩道,人皆化其德?!?宋 蘇舜欽 《火疏》:“夫賢君見變,能脩道以除兇?!?br />(2).遵循某種原則、規(guī)律。荀子·天論:“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3).修整道路。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賓客,令野脩道委積?!?/div>
《漢語大詞典》:軷祭
祭行道之神。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隨后拒,軷祭逐前師?!?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147'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詩·邶風(fēng)·泉水》“飲餞于禰” 唐 孔穎達(dá) 疏:“軷祭,則天子諸侯卿大夫皆於國外為之?!?宋 吳自牧 夢粱錄·差官軷祭及清道:“禋祀與郊祀,俱差祠官軷祭?!?清 陶煒 《課業(yè)馀談·禮》:“祖道,祖祭名,即軷祭行人,祭 黃帝 子 纍祖 也?!?/div>
分類:行道
《漢語大詞典》:楸陌
旁植楸樹的行道。 宋 柳永 《少年游》詞:“王孫走馬長楸陌,貪迷戀、少年游。”
分類:楸樹行道
《國語辭典》:校訓(xùn)(校訓(xùn))  拼音:xiào xùn
學(xué)校教誨誡勉學(xué)生的訓(xùn)辭。如:「禮、義、廉、恥為國民中學(xué)共同的校訓(xùn)?!?/div>
《國語辭典》: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飲酒禮)  拼音:xiāng yǐn jiǔ lǐ
古時(shí)鄉(xiāng)學(xué)三年業(yè)成,由諸侯之卿大夫向其君舉薦賢能之士。將行之時(shí),卿大夫以賓禮相待,并與之飲酒,稱為「鄉(xiāng)飲酒禮」。
《國語辭典》:立身行道  拼音:lì shēn xíng dào
修養(yǎng)自身,奉行道義。《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姑鳌o名氏《寶光殿。楔子》:「教子立身行道?!?/div>
《國語辭典》:不告而別(不告而別)  拼音:bù gào ér bié
沒有先行道別即離去。如:「這次遠(yuǎn)行,為了避免打擾親友,他不告而別?!?/div>
《國語辭典》:五種性(五種性)  拼音:wǔ zhǒng xìng
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稟賦,謂之種性。種性有五種,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具前三種種性的眾生將可分別達(dá)到阿羅漢、辟支佛、佛的終極果位。不定種性,具有三乘的種子,但會(huì)達(dá)到什么果位尚不確定。無種性則永不能解脫輪回。五種性之說主要流行于瑜伽行派,但是否決不可改變,瑜伽行派論師也有不同的主張?!?a target='_blank'>大乘入楞伽經(jīng)》卷二:「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div>
《漢語大詞典》:道德行為
在一定的道德意識(shí)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對此進(jìn)行道德評(píng)價(jià)的行為。與“非道德行為”相對。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兩大類。不同時(shí)代、民族、社會(huì)和階級(jí)對這兩類行為有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一般來說,道德的行為是有利于他人和社會(huì)的行為,反之則為不道德行為。
十住行道品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菩薩行道品之異名。
大行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儀式)盛大行道之儀式也。(參見:行道)
行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儀式)為敬禮佛而向佛右方周圍旋繞也。寄歸傳三曰:「諸經(jīng)應(yīng)云旋右三匝,若云佛邊行道者非也。經(jīng)云右繞三匝者,正順其儀?!谷f善同歸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繞百千匝方施一拜。經(jīng)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報(bào)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棺饎偻恿_尼經(jīng)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羅尼。合掌恭敬,旋繞行道,歸依禮拜。」大法會(huì)必行行道之式?!居帧啃衅渌酪?。無量壽經(jīng)下曰:「行道進(jìn)德。」【又】與經(jīng)行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