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行義。正統(tǒng)十三年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兵部職方司郎中。成化初疆圉多事,邊報(bào)沓至,宜從容區(qū)畫有方,邊事皆倚決。升浙江參政,轉(zhuǎn)江西右布政使。勵志甘貧,清約若寒士。及卒,篋中惟圖書數(shù)卷。
維基
何宜(1427年—?),字行義,福建福州府福清縣人,軍籍。進(jìn)士出身。正統(tǒng)十二年,福建丁卯鄉(xiāng)試中舉。正統(tǒng)十三年,登戊辰科會試中進(jìn)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兵部職方司郎中。成化年間,升任浙江參政,轉(zhuǎn)江西布政使。曾祖父何蠻。祖父何昱。父親何演。

人物簡介

維基
鄭宣化(1535年—1584年),字行義,別號獅南,應(yīng)天府龍江左衛(wèi)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六十三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會試二百四十七名,廷試三甲二百二十六名進(jìn)士。通政司觀政,四十五年二月授江西袁州府推官。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升南京工部主事,五年三月升郎中,四月調(diào)南兵部,六年十月調(diào)南吏部,丁憂。萬歷七年(1579年)十一月復(fù)除兵部,九年五月累官福建邵武府知府,十二年卒,享年五十。

人物簡介

維基
蔣行義(1562年—?),字思弼,號恪箴,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軍籍。乙酉鄉(xiāng)試三十七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一百十名,登三甲第一百七十六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浙江永嘉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
劉行義(1576年—?年),字天達(dá),號伊人,福建漳州府漳浦縣民籍,同安縣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福建鄉(xiāng)試七十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二十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廣東廉州府合浦縣知縣,四十年廣東分考,四十四年行取留部,四十六年暫擬刑部主事,等候考選。后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天啟五年(1625年)六月御史周維持彈劾他與同官王任杰大開賄門,贓私狼籍,被革職聽勘。
《漢語大詞典》:行義(行義)
躬行仁義。 漢 劉向 說苑·指武:“縱馬 華山 ,放牛 桃林 ,示不復(fù)用。天下聞?wù)呦讨^ 武王 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span id="f5h3lrs" class="book">《后漢書·魯恭傳》:“今邊境無事,宜當(dāng)修仁行義,尚於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yè)樂產(chǎn)?!?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老鄉(xiāng),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br />(1).品行,道義。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餘,益不足,達(dá)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史記·酷吏列傳:“始 湯 ( 張湯 )為小吏時,與錢通。及 湯 為大吏, 甲 ( 田甲 )所以責(zé) 湯 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fēng)。” 清 袁枚 新齊諧·陳圣濤遇狐:“喜君行義甚高,開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歷,事跡。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九:“予即愛其( 韋應(yīng)物 )詩,因考次其平生行義官閥,皆有憑藉始終,可概見如此。” 清 曾國藩 《廣東嘉應(yīng)州知州劉君事狀》:“謹(jǐn)具歷官行義,牒付史館,俾傳循吏者采覽焉。”
《分類字錦》:推恩行義(推恩行義)
史記自序:諸侯既彊,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分類:封爵
《分類字錦》:持節(jié)行義(持節(jié)行義)
列女傳:魯義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而行。軍且及之,棄其所抱,抱其所攜而走于山。兒隨而啼,婦人遂行不顧。齊將乃追之,問所抱者誰也,所棄者誰也。對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棄者,妾之子也。見軍之至,力不能兩護(hù),故棄妾之子。齊將曰:子之于母,其親愛也,痛甚于心,今釋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婦人曰: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也。子雖痛乎,獨(dú)謂義何?故忍棄子而行義,不能無義而視魯國。齊將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齊君曰:魯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澤之婦人耳,猶知持節(jié)行義,不以私害公,況于朝臣士大夫乎?請還。齊君許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號曰義姑姊。
分類:
《漢語大詞典》:率義(率義)
行義。左傳·哀公十六年:“ 葉公 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 杜預(yù) 注:“率,行也?!?唐 崔群 《冊太子禮畢赦文》:“忠孝溫文,率義由禮?!?/div>
分類:行義
《漢語大詞典》:布義(布義)
猶行義。逸周書·謚法:“布義行綱曰景。” 漢 劉向 說苑·政理:“ 魏文侯 使 西門豹 往治於 鄴 ,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義?!?明 宋濂 《燕書》之二一:“以君伐臣是謂布義,以臣伐君是謂悖政。”
分類:行義
《漢語大詞典》:荊高
荊軻 和 高漸離 的并稱。后泛指任俠行義的人。 清 錢謙益 《咸子詩序》:“少壯為諸生時,流觀經(jīng)史,每及 椒舉 之班荊, 繞朝 之贈策, 荊 高 燕 市之飲泣……輒為引觴擊節(jié),曳袖起舞。” 清 陳維嵩 《賀新郎·題沙介臣詞》詞:“索米 長安 非失策,看掀髯,意氣雄 河朔 。 荊 高 輩,未蕭索。”
《國語辭典》:義女(義女)  拼音:yì nǚ
認(rèn)來的而非親生的女兒?!都t樓夢》第一三回:「小丫鬟名寶珠者,因見秦氏身無所出,乃甘心愿為義女,誓任摔喪駕靈之任?!?/div>
《漢語大詞典》:烈夫
剛正行義之士。 唐 李白 《明堂賦》:“明君暗主,忠臣烈夫。威政興滅,表示賢愚?!?/div>
《漢語大詞典》:法律責(zé)任
因?qū)嵤┻`法行為或拒不履行義務(wù)而應(yīng)承擔(dān)的法律后果。根據(jù)不同的性質(zhì)、程度,有刑事責(zé)任、民事責(zé)任和行政責(zé)任之分。
《漢語大詞典》:求志達(dá)道(求志達(dá)道)
謂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 明 李贄 《〈藏書〉世紀(jì)列傳總目后論》:“自儒者出,而求志達(dá)道之學(xué)興矣。”
安樂行義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書名。法華經(jīng)安樂行義之略。一卷。南岳大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