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7詞典 37分類詞匯 60
《國語辭典》:踐履(踐履)  拼音:jiàn lǚ
1.踐踏。《詩經(jīng)。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埂抖Y記。曲禮上》:「毋踐履、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br />2.前往、經(jīng)歷?!逗鬂h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遵與隗王歃盟為漢,自經(jīng)歷虎口,踐履死地,已數(shù)十矣?!?br />3.實(shí)行預(yù)定的事。如:「踐履條約」、「踐履諾言」。
《漢語大詞典》:為行(爲(wèi)行)
(1).謂行仁義之事。莊子·盜跖:“ 子張 問於 滿茍得 曰:‘盍不為行?’” 成玄英 疏:“何不為仁義之行乎?”
(2).行為。后漢書·馬援傳:“ 保 仇人上書,訟 保 為行浮薄,亂羣惑眾?!?/div>
《國語辭典》:趨向(趨向)  拼音:qū xiàng
1.傾向。如:「近來東歐政情有向民主邁進(jìn)的趨向?!?br />2.趨炎附勢。《舊五代史。卷六十三。唐書。張全義傳》:「趨向者皆由徑以希恩寵,全義不改素履,盡誠而已?!?/div>
《國語辭典》:罪惡(罪惡)  拼音:zuì è
觸犯律法、傷害他人或違背良心行為。宋。蘇軾贈錢道人〉詩:「我生涉憂患,??珠L罪惡?!?/div>
《漢語大詞典》:比德
(1).指結(jié)黨營私的行為。《書·洪范》:“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孔 傳:“民有安中之善,則無淫過朋黨之惡、比周之德?!?蔡沉 集傳:“比德,私相比附也。”
(2).同心同德。國語·晉語八:“君子比而不別。比德以贊事,比也?!?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33' target='_blank'>《楚辭·大招》:“比德好間,習(xí)以都只?!?王夫之 通釋:“比德,同心。”
謂德行、德教可與之比擬、比配。《禮記·玉藻》:“君子於玉比德焉?!?span id="cvagthn" class="book">《史記·商君列傳》:“故吾以彊國之術(shù)説君,君大説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 殷 周 矣?!?span id="c3favre" class="book">《后漢書·楊震傳》:“擬蹤往古,比德哲王?!?明 何景明 《玉岡黔國地種竹》詩:“比德亮無瑕,抱節(jié)誠可久?!?/div>
《漢語大詞典》:事行
(1).事跡。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顯於后世者,以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務(wù)一也?!?span id="86idqeu" class="book">《北齊書·李希光傳》:“ 蕭軌 、 王敬寶 事行,史闕其傳?!?明 宋濂 《故溫州路總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銘》:“ 彥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br />(2).行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span id="ot0x6ym" class="book">《韓詩外傳》卷二:“上之人所遇,色為先,聲音次之,事行為后?!?span id="6olou33" class="book">《太平廣記》卷一八三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盧光啟:“ 唐 末舉人,不問事行文藝,但勤於請謁,號曰精切。”行,舊讀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則遵傭故?!?br />(4).指社會倫理關(guān)系。禮記·樂記:“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鄭玄 注:“以象事行,宮為君,商為臣?!?孔穎達(dá) 疏:“以象事行者,謂使人法象五聲,是事行也;若宮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國語辭典》:履行  拼音:lǚ xíng
1.行走?!妒酚?。卷一二六?;袀鳌q疑賹O補(bǔ)衛(wèi)青》:「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
2.實(shí)行,執(zhí)行。如:「履行契約」、「履行諾言」?!逗鬂h書。卷七八?;抡吡袀鳌螐?qiáng)》:「儲君副主,宜諷誦斯言;南面當(dāng)國,宜履行其事?!?/div>
《國語辭典》:行誼(行誼)  拼音:xìng yì
品行道義。唐。韓愈 爭臣論:「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
《國語辭典》:強(qiáng)暴(強(qiáng)暴)  拼音:qiáng bào
1.強(qiáng)橫兇殘。《荀子。富國》:「事強(qiáng)暴之國難,使強(qiáng)暴之國事我易?!埂度龂萘x》第一一○回:「綝字子通,為人強(qiáng)暴,殺大司馬滕胤、將軍呂據(jù)、王惇等?!挂沧鳌笍?qiáng)悍」。
2.法律上指對人或物施加暴力,達(dá)到犯罪目的的暴力行為,稱為「強(qiáng)暴」。
3.特指俗稱「強(qiáng)奸」的性侵害暴力行為。如:「性平教育及道德宣導(dǎo),是防止強(qiáng)暴事件發(fā)生的根本方法?!?/div>
《漢語大詞典》:逆節(jié)(逆節(jié))
(1).叛逆的念頭或行為。管子·勢:“逆節(jié)萌生,天地未形,先為之政,其事乃不成?!?尹知章 注:“言將為篡殺兇逆之節(jié)。”隋書·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輕悍,易興逆節(jié)?!?清 侯方域 《顏真卿論》:“是時 僕固懷恩 雖未叛,然其逆節(jié)已著矣。”
(2).指違背倫理的行為。《國語·越語下》:“逆節(jié)萌生?!?韋昭 注:“害殺忠正,故為逆節(jié)?!?漢 劉向 列女傳·魏節(jié)乳母:“豈可利賞畏誅之故,廢正義而行逆節(jié)哉!”
(3).猶叛逆。后漢書·朱浮傳:“今 彭寵 反畔, 張豐 逆節(jié),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以時滅之?!?span id="ky351sw" class="book">《新唐書·外戚傳·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節(jié),斲棺暴尸,夷其墓?!?清 龔煒 巢林筆談續(xù)編·六朝名教頹陵:“ 晉 王敦 、 桓溫 ,叛臣也,而《世説》猶稱 敦 為 王大將軍 ,稱 溫 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節(jié)為異?!?br />(4).指叛逆者。 三國 魏 潘勖 《冊魏公九錫文》:“揜討逆節(jié),折衝四海。”《宋書·沈文秀傳》:“凡諸逆節(jié),親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唐 杜甫 《詠懷》之一:“胡雛逼神器,逆節(jié)同所歸?!?仇兆鰲 注:“逆節(jié),指附賊者?!?br />(5).違背法度。《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凡殺無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節(jié)絶理。”
(6). 陜西 臨潼 風(fēng)俗。重陽節(jié)登 驪山 ,飲茱萸酒,親友互贈棗糕,名曰“逆節(jié)”。參閱陜西通志·風(fēng)俗。
《漢語大詞典》:私義(私義)
(1).以私人關(guān)系為準(zhǔn)則的個人道義。《商君書·畫策》:“國亂者,民多私義;兵弱者,民多私勇?!?span id="5b57xnt" class="book">《韓非子·飾邪》:“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罪沮,人臣之私義也?!?span id="xdqh5uy" class="book">《戰(zhàn)國策·趙策二》:“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br />(2).指個人合乎正義的行為。史記·游俠列傳序:“雖時捍當(dāng)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漢語大詞典》:毒螫
(1).謂毒蟲等刺人或動物。鬼谷子·權(quán):“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span id="yupnilg" class="book">《淮南子·說山訓(xùn)》:“貞蟲之動以毒螫,熊羆之動以攫搏,兕牛之動以觝觸,物莫措其所脩而用其所短也?!?唐 韓愈 《永貞行》:“蠱蟲群飛夜撲燈,雄虺毒螫墮股肱?!?br />(2).指毒汁、毒素。 唐 元稹 《蛒蜂》詩序:“蛒,蜂類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諸蜂蠆?!?br />(3).毒害;危害。 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民蒙毒螫。”明史·黃尊素傳:“柴柵既固,毒螫誰何?!?br />(4).指毒害人的行為。史記·律書:“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漢 班固 《西都賦》:“流大 漢 之愷悌,盪亡 秦 之毒螫?!?br />(5).猶毒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況于廷杖雖除,詩案史禍,較諸廷杖毒螫百倍?!?/div>
《國語辭典》:義舉(義舉)  拼音:yì jǔ
正義的舉動。《儒林外史》第九回:「所以婁公子這一番義舉,做夢也不得知道。」《文明小史》第二五回:「想開個小小女學(xué)堂,但只也要三千塊左右,那二千多竟沒處設(shè)法。你可能籌畫籌畫,贊成此番義舉?」
《漢語大詞典》:行履
(1).猶往來,交往。南史·齊始興簡王鑒傳:“ 王儉 常嘆云:‘ 始興王 雖尊貴,而行履都是素士。’”
(2).行走。《元典章新集·刑部·毀傷眼目》:“ 曹 辛三 將叔 曹 慶二 兩腳用鐵扒砍傷腳跟,左腳被傷,筋斷緊縮,不能行履,已成廢疾?!?清 惲敬 《姚江學(xué)案書后二》:“ 敬 嘗觀禪有近於 朱子 理在氣先之説者,如 魯祖 茶盞在世界前之言,是也;有近於 朱子 知在行先之説者,如 仰山 行履在何處之言,是也?!?br />(1).行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崔顥:“然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有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br />(2).經(jīng)歷。 清 錢謙益 《海印憨山大師遺事記》:“大師歷年行履,具在自製年譜及經(jīng)解文集中?!?/div>
《漢語大詞典》:淫樂(淫樂)
靡靡之音。舊指不同于正統(tǒng)雅樂的俗樂。禮記·樂記:“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yīng)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 漢 劉向 列女傳·齊桓衛(wèi)姬:“ 桓公 好淫樂, 衛(wèi)姬 為之不聽 鄭 衛(wèi) 之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邇及 元 成 ,稍廣淫樂,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八佾篇六:“今之鼓琴者, 鄭 聲也,是以有泛;今之填詞,淫樂也,是以端有引而尾有煞?!?br />(1).荒淫嬉樂。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歛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span id="mk2qvzu" class="book">《史記·殷本紀(jì)》:“﹝ 紂 ﹞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四三:“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 任光椿 《戊戌喋血記》第三章:“何況現(xiàn)在又是國難當(dāng)頭,民不聊生的年景,這種淫樂的生活,更加使他痛恨。”
(2).指縱欲的行為。《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是夜 卜良 感激老尼,要奉承他歡喜,躲在庵中,與他縱其淫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