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海潮音  拼音:hǎi cháo yīn
佛教形容說法的聲音似海潮聲般雄壯而遠(yuǎn)聞。
《漢語大詞典》:曼殊
(1).佛教菩薩名。即 曼殊室利 。
(2). 滿洲 別稱。也寫作“滿珠”、“曼珠”。 清 黃遵憲 《八用前韻》:“三月麛裘思德化,諸天龍節(jié)護 曼殊 ?!?錢仲聯(lián) 箋注引《清朝通志》:“ 滿洲 ,係 滿珠 之轉(zhuǎn)音,亦稱 曼珠 。”參閱《清通志·氏族一》。
《漢語大詞典》:象王
(1).象中之王。佛經(jīng)中常用以比喻佛的進退威儀。法苑珠林卷十五引《勝天王經(jīng)》:“二十七,進止如象王;二十八,容儀如師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鵝王。”
(2).佛教語。喻佛或菩薩。《涅槃經(jīng)》卷二三:“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唐 李嶠 《洛州昭覺寺釋迦牟尼佛金銅瑞像碑》:“以犧帝龍顏之相,謁象王螺髻之容?!?br />(3).引申為像佛那樣救世的人。 沈曾植 《寄太夷》詩:“物論有齊鯤子小,人間何世象王來?!?/div>
《漢語大詞典》:世眼
(1).佛、菩薩的異名。《無量壽經(jīng)》卷上:“今日世眼,住導(dǎo)師之行。” 慧遠(yuǎn) 義疏:“佛之異稱,能開世人眼,令見正道,故名世眼。”《法華經(jīng)·序品》:“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晉 法顯 佛國記:“﹝佛﹞泥洹以來,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間眼滅,眾生長悲。”
(2).世俗的眼光;常人的眼光。 五代 齊己 《石竹花》詩:“常嗟世眼無真鑒,卻被丹青苦相陷?!?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今以世眼觀之,日入則天晦,日出則天明,似天以日為光也?!?清 趙翼 《陽朔山》詩:“胡為世眼無定準(zhǔn),憎者詆諆愛者羨?!?/div>
《國語辭典》:授記(授記)  拼音:shòu jì
佛教用語:(1)一種佛經(jīng)的體裁。為十二分教之一。指記載佛回答有關(guān)弟子等人死后往生何處的經(jīng)典。(2)佛對某菩薩預(yù)言其未來成佛之事,稱為「授記」?!斗殴獍闳艚?jīng)》卷三:「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諸有住是三昧者,為已從過去諸佛授記已耶?』」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死亡。寂,即圓寂。本指達(dá)到不再輪回的境界,但亦用來稱出家眾的去世。清。錢謙益〈洞聞禪師塔銘〉:「天啟三年七月,洞聞禪師示寂于破山之禪院?!?/div>
《漢語大詞典》:慈氏
佛教菩薩名,即 彌勒菩薩 。 彌勒 ,梵語Maitreya,意譯為“慈氏”,為將繼承 釋迦 佛位的未來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二·竺僧輔:“后憩 荊州 上明寺 ,單蔬自節(jié),禮懺翹懃,誓生 兜率 ,仰瞻 慈氏 ?!?唐 湛然 《金剛錍論》:“內(nèi)觀心,外觀礫;外即內(nèi), 慈氏 舌?!?唐 劉禹錫 《第一祖新塔記》:“分 慈氏 之一支,為如來之別子,咸有祖稱,粲然貫珠?!?/div>
《漢語大詞典》: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贈官職所賜的蠟印。晉書·山濤傳:“以 太康 四年薨,時年七十九。詔賜東園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策贈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蟬,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劉禹錫 《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聳慕?!卑?,“蜜印”古籍多訛為“密印”。
(2).佛教語。諸佛菩薩各有本誓,為標(biāo)志此本誓,以兩手十指結(jié)種種之相,是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奧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門,以身、口、意“三密相應(yīng)”,手結(jié)印,心觀想,口持咒,以求證佛果。《大日經(jīng)·密印品》:“身分舉動住止,應(yīng)知皆是密??;舌相所轉(zhuǎn)眾多言語,應(yīng)知皆是真言?!?br />(3).佛教禪宗指 達(dá)摩 西來所傳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為“教外別傳”,故稱“密”。 清 龔自珍 《最錄天臺傳佛心印記》:“其曰傳佛心印何也? 達(dá)摩 之東,此方人爭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別傳歟?’”
《國語辭典》:觀世音(觀世音)  拼音:guān shì yīn
西方三圣之一。觀察苦惱眾生的音聲,而循聲解救,故稱為「觀世音」。參見「觀世音菩薩」條。
《漢語大詞典》:四輩(四輩)
(1).主持四時助祭的諸侯之長。《公羊傳·桓公元年》“諸侯時朝乎天子” 漢 何休 注:“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br />(2).眾人,四方之人。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僧竺曇蓋》:“ 漢 沙門 竺曇蓋 , 秦郡 人也。真確有苦行,持鉢振錫,取給四輩?!?唐 劉禹錫 《袁州萍鄉(xiāng)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十方四輩,瞻禮於斯?!?元 范梈 《奉寄翰林鄧侍講》詩:“閉門讀書古都市,四輩冠蓋方隆隆?!?br />(3).佛教語。指佛、菩薩、圓覺、聲聞。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夫佛以謙卑自牧,忠虔為道,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 胡三省 注:“釋氏有所謂戒外四圣:佛,一也;菩薩,二也;圓覺,三也;聲聞,四也。亦謂之四輩?!?br />(4).佛教語。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百喻經(jīng)·三重樓喻:“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div>
《國語辭典》:化緣(化緣)  拼音:huà yuán
1.僧、尼、道士向人求乞布施。因布施者與仙佛結(jié)下善緣,故稱為「化緣」。《西游記》第二○回:「那老兒聽得這篇言語,哈哈笑道:『原來是個撞頭化緣的熟嘴兒和尚?!弧埂队魇烂餮浴>矶?。月明和尚度柳翠》:「寺里有兩個小和尚都去化緣,因此寺中冷靜,無人走動?!挂卜Q為「募化」、「求化」。
2.與俗世的因緣。唐。白居易〈唐撫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埂毒暗聜鳠翡洝L祗玫诙娌蝗缑鄱唷罚骸肝峄壱呀K,當(dāng)歸寂滅?!?/div>
《漢語大詞典》:金田
(1).佛教指菩薩所居之地。亦為佛寺的別稱。 唐 宋之問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yīng)制》:“散花多寳塔,張樂布金田?!?五代 齊己 《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詩:“林僧曉來此,滿汲灑金田?!?宋 王禹偁 《酬處才上人詩》:“可憐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織。”參見“ 金地 ”。
(2).地名。 金田村 。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桂平縣 北部。公元1851年 洪秀全 、 楊秀清 等在這里舉行武裝起義,稱“金田起義”。
《漢語大詞典》:金地
(1).土地的美稱。 南朝 陳 張正見 《從永陽王游虎丘山》詩:“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北周 王褒 《日出東南隅行》:“銀縷明光帶,金地織成襦?!?br />(2).佛教謂菩薩所居以黃金鋪地,故稱。釋氏要覽上:“金地或云金田,即 舍衛(wèi)國 給孤 長者,側(cè)布黃金,買 祇太子 園,建精舍,請之居之?!?宋 贊寧 宋高僧傳·感通·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他日齋時,還於鉢中五色云內(nèi)現(xiàn)其 五臺 諸寺,盡是金地,無有山林穢惡?!?br />(3).借指佛寺。 宋 曾鞏 《錢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詩:“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東風(fēng)。” 元 劉塤 《隱居通議·駢儷三》:“玉京十二闌干,分明可到;金地三千世界,倏忽見前?!眳⒁姟?銀地 ”。
《漢語大詞典》:天藏
(1).天然之府藏。指鹽。魏書·食貨志:“鹽池天藏,資育羣生?!?明 楊慎 《藝林伐山·天藏》:“ 北魏 元雍 奏云:‘鹽池,天藏也?!?宋 人四六‘私鹽私茶’以‘天藏月團’為對,本此?!?br />(2).謂皇家之府藏。南齊書·張敬兒傳:“謂其大收宮女,劫奪天藏?!?br />(3).佛教菩薩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近佛畫中有天藏菩薩、地藏菩薩?!?br />(4).指人的軀體。 宋 范成大 《問天醫(yī)賦》:“起死回骸,斡旋天藏?!?/div>
《國語辭典》:藥王(藥王)  拼音:yào wáng
1.治病用藥如神的人。舊時民間尊奉神農(nóng)、扁鵲、孫思邈、韋古道或韋善俊等為藥王。
2.藥王菩薩的簡稱。參見「藥王菩薩」條。
《漢語大詞典》:示滅(示滅)
佛教語。佛菩薩及高僧坐化身死。 唐 李華 《東都圣善寺無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圓深,因於示滅,空悲鶴林?!?唐 白居易 《奉國寺神照師塔銘序》:“﹝ 神照 ﹞以 開成 十三年冬十二月示滅於 奉國寺 禪院?!?唐 黃滔 《華嚴(yán)寺開山始祖碑銘》:“師 咸通 六年七月五日示滅,壽八十有五?!眳⒁姟?示寂 ”。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死亡。寂,即圓寂。本指達(dá)到不再輪回的境界,但亦用來稱出家眾的去世。清。錢謙益〈洞聞禪師塔銘〉:「天啟三年七月,洞聞禪師示寂于破山之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