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駢字類編》:草食
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朱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榖食曰豢,犬豕是也。 后漢書王望傳:遷青州刺史,甚有威名。是時州郡災旱,百姓窮荒。望行部,道見饑者裸行草食五百馀人。憫然哀之。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廩糧。為作褐衣。唐書西域傳:黨項國人重復仇,未得所欲者,蓬首垢顏、跣足草食,殺己乃復。 莊子: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淵。呂覽: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 無用閒談:草食者多力而愚,肉食者勇敢而悍。水食者耐寒而浮。土食者無心而惠。氣食者神明而壽,榖食者智慧而夭。
分類:草食
《國語辭典》: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  拼音:cǎo shí xìng dòng wù
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钤陉懙厣系牟菔承詣游铮饕獮槔ハx、齧齒類動物以及蹄類動物,活在海洋中的為甲殼類。
《漢語大詞典》:草食動物(草食動物)
指牛、羊、馬等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
《國語辭典》:水鹿  拼音:shuǐ lù
動物名。哺乳類鹿科,草食性動物。體型龐大,耳長,尾短,全身為深棕色,臀部為灰白色。雄性頭有角,角可入藥。分布于非洲東南部、印度、緬甸等地。
《國語辭典》:觭龍類(觭龍類)  拼音:jī lóng lèi
爬蟲綱鳥盤目中的一類。為四腳步行的草食恐龍,頭大,體型笨重,頭骨后部骨骼發(fā)達,延伸到肩部,類似護庇,鼻子及眼睛的上方或兩側(cè)有角。四肢粗壯,善奔走。出現(xiàn)于白堊紀后期,現(xiàn)已絕種。
《國語辭典》:奇蹄目  拼音:jī tí mù
哺乳綱中的一目。腳長而大的哺乳類。腳有一或三趾,趾端具蹄。約有十五種,如馬、驢、犀牛等皆屬此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