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采組(采組)
彩色絲帶。后漢書·輿服志:“韍佩既廢, 秦 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span id="6ib299o" class="book">《晉書·輿服志》:“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
《漢語大詞典》:五色縷(五色縷)
五色絲線。西京雜記卷三:“至七月七日臨 百子池 ,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淵鑒類函·歲時·五月五日一》《風土記》:“﹝端午﹞造百索繫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縷,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div>
《漢語大詞典》:青紱(青紱)
青綬。佩系官印的青色絲帶。《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呂向 注:“組、紱皆綬也。言解諸侯朱紱,佩將軍青綬也?!?晉 陸云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爰守 會稽 ,青紱既襲。” 明 李東陽 《送韓貫道湖廣參議提督武當諸宮觀》詩:“臨別與君堪一博,肯將青紱換緋魚?!?/div>
《漢語大詞典》:采纈(采纈)
有褶的彩色絲織品;彩結。 宋 秦觀 《春日雜興》詩之七:“鮮粧耀淥酒,采纈生風瀾。” 元 馬祖常 《畫海棠圖》詩:“葳蕤采纈盤仙綬,襞積云羅落舞襦?!?/div>
《漢語大詞典》:盤絳(盤絛)
彩色絲線編織成的繩帶。新唐書·李德裕傳:“且立鵝天馬,盤絛掬豹,文彩怪麗,惟乘輿當御,今廣用千匹,臣所未諭?!?span id="oeuk4oc" class="book">《宋史·輿服志二》:“ 神宗 熙寧 間,文武升朝官禁軍都指揮使以上,涂金銀裝盤絛促結?!?/div>
《漢語大詞典》:雜帛(雜帛)
(1).用色絲織就的絲織品。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賜告治病,牛酒雜帛?!?span id="mg6uigk" class="book">《漢書·孔光傳》:“ 光 年七十, 元始 五年薨。 莽 白太后,使九卿策贈以太師 博山侯 印綬,賜乘輿秘器,金錢雜帛?!?br />(2).古代旗幟上雜色的裝飾物。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孫詒讓 正義:“雜帛者,縿斿異色,猶《士冠禮》之雜裳,皆取不專屬一色之義?!?/div>
《漢語大詞典》:絳絲(絛絲)
雜色絲帶。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 漢 鄭玄 注:“條讀為絛,其樊及纓,皆以絛絲飾之?!?孫詒讓 正義:“詩·齊風·著 孔 疏引 王基 《毛詩駁》云:‘紞,今之絛,色不雜不成為絛。’然則絛蓋織色絲為之?!?/div>
《漢語大詞典》:秦素
指 秦 地出產的白色絲絹。素,白色生絹。 唐 李賀 《嘲雪》詩:“ 龍 沙溼 漢 旗,鳳扇迎 秦 素?!?/div>
《漢語大詞典》:西錦(西錦)
西方傳來的彩色絲織物。元史·世祖紀二:“己丑,以 平陽縣 尹 馬欽 發(fā)私粟六百石贍饑民,又給民粟種四百餘石,詔奬諭,特賜西錦一端以旌其義?!?span id="smko6m0"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丁酉, 弘州 匠官以犬、兔毛制如西錦者以獻,授匠官知 弘州 ?!?/div>
《漢語大詞典》:組就(組就)
古代冕旒上彩色絲繩串。周禮·天官·典絲:“凡祭祀:共黼畫、組就之物?!?賈公彥 疏:“組就者,謂以組為冕旒之就,故組就連言之?!?唐 杜甫 《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黼畫、組就之事,割烹煎和之宜,規(guī)矩數及於親姻,脫落頗盈於歲序?!?/div>
《國語辭典》:素絲變(素絲變)  拼音:sù sī biàn
白絲可染成彩色絲。參見「墨子悲素絲」條。后以素絲變比喻人往往受到世俗環(huán)境的影響,而迷失本心本性,不可自拔。唐。駱賓王〈帝京篇〉:「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
《漢語大詞典》:素組(素組)
白色絲帶。禮記·檀弓上“ 有子 蓋既祥,而絲履組纓” 唐 孔穎達 疏:“今用素組為纓,故譏之?!?span id="4smcww4" class="book">《明會典·冠服一·皇帝冕服》:“大帶素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緑,紐約用素組?!?/div>
《漢語大詞典》:英裘
(1).用白色絲帶裝飾衣縫的皮衣。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毛 傳:“古者素絲以英裘,不失其制?!?孔穎達 疏:“古者素絲所以得英裘者,織素絲為組紃,以英飾裘之縫中?!?br />(2).指精美的皮衣。 漢 桓寬 鹽鐵論·取下:“衣輕暖、被英裘、處溫室、載安車者,不知乘邊城、飄 胡 代 ,鄉(xiāng)清風者之危寒也?!?/div>
《漢語大詞典》:襞方
舊時端午節(jié)風俗之一。謂用五色絲纏紙帛折成菱角方片,然后按一定方位(青、赤、白、黑為四方,黃居中央)綴于胸前,以示婦人養(yǎng)蠶之功。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為中央,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計功也?!?宋 程大昌 演繁露·端午綵索:“裁色繒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於衣,而黃繒居四色繒之中,以此綴諸衣上,以表蠶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積而會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綵線繫臂益文也?!?烏丙安 《民俗學叢話·〈五彩絲·粽子·龍舟〉》:“至于彩絲纏折方,正是荊楚歲時記所說:‘襞方綴于胸前,以示婦人計功也?!?/div>
《漢語大詞典》:斑絲槊(斑絲槊)
亦作“ 斑絲矟 ”。 柄上纏以雜色絲織品的長矛,一般長一丈八尺。南史·杜崱傳:“﹝ 杜嶷 ﹞所佩明朱弓四石餘力,斑絲纏矟長二丈五。” 清 吳兆騫 《贈孔叟》詩:“絶域魂銷白雁書,沙場力盡斑絲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