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南溧陽人,字玉佩。陳名夏女,方中通妻。工詩,語多觸事興悲。有《文閣詩選》。
人物簡介陳舜英,字佩玉,江蘇溧陽人,相國陳名夏女,桐城方中通室。著有《文閣詩集》一卷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山西大同人,字舜治。工畫人物。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九黃瀚,字舜琴,大冶人。諸生,官湖南府經(jīng)歷。有《枕溪園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76—1860
【介紹】:
清山東東萊人,字舜堂,號文泉。道光二年進士。性嗜古,工詩,尤精隸書。有《隸篇》、《五經(jīng)歲遍齋詩稿》、《焦氏易林校略》、《說文辨異》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翟云升,字舜堂,號文泉,掖縣人。道光壬午進士,廣西即用知縣。有《五經(jīng)歲遍齋詩稿》。
維基翟云升(1776年—1860年),字舜堂,號文泉,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清代文字學家、音韻學家、書法家。早年任黃縣教諭。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進士。授廣西知縣,以母年邁辭任。淡泊仕途,回鄉(xiāng)著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19
【介紹】:
清滿洲鑲藍旗人,伊拉里氏。官學生,考授太常寺筆帖式。嘉慶間官至山東巡撫。治獄有聲。撫魯一年,清理京控積案千余起。旋卒,謚恭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43
【介紹】:
清貴州丹江廳人,原名心舜。乾隆末由行伍拔補外委,隨??蛋叉?zhèn)壓貴州苗民起事。嘉慶間隨勒保鎮(zhèn)壓川楚陜白蓮教起事,官至巴里坤總兵。后被劾革職。
人物簡介
江上詩鈔字舜臣,邑庠生,咸豐十年,庚申殉難,年五十九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31—1880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舜樂,號子松。咸豐六年進士。同治間累擢兵部侍郎,兼刑部。光緒間遷吏部右侍郎,督江蘇學政。旋受命巡視黃河,閱沿江炮臺,所奏均合機宜。居官清廉,持家節(jié)儉。卒謚文敬。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夏同善,字子松,仁和人。咸豐丙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吏部侍郎。謚文敬。
維基夏同善(1831年—1880年),字舜樂,號子松,浙江仁和縣塘棲鎮(zhèn)(今屬臨平區(qū))人。晚清政治人物。夏同善幼年喪母,父夏建寅續(xù)娶烏鎮(zhèn)蕭氏,常隨繼母住外婆家,好讀書,遍讀外祖父蕭麒藏書,與胡雪巖有交情。咸豐六年丙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庶常館庶子、詹事府詹事。善寫文章,時人譽謂“在曾(國藩)、左(宗棠)之上”,甚得慈禧太后賞識。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同善反對議和。太平軍陷杭州,夏同善在家服父喪,攜母到上海。同治六年(1867年),升為少詹事。同治十年(1871年)任兵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審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聞名。光緒元年(1875年),與內(nèi)閣學士翁同龢直毓慶宮授讀。光緒四年,視學江蘇。光緒六年(1880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文敬。葬于大清嶺。浙江圖書館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牘》。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烏鎮(zhèn)有夏同善翰林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35—1893
【介紹】:
清浙江蕭山人,字阜長、舜琴。任熊弟。繪畫與兄同取法陳洪綬,尤工花鳥、翎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顏札氏,字舜臣。光緒三年進士。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以孝友稱。
維基治麟(1844年—1887年),顏札氏,字安甫,號舜臣、筱坪,滿洲正黃旗人。進士出身。蔭生。光緒二年(1876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三年(1877年),登進士。光緒三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任武英殿協(xié)修。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八年,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
人物簡介
全臺詩崔舜球(1850~1886),字德雄,號夔典。清廣東南海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授編修。著有《崔翰林遺集》 二卷??涤袨橛小吹醮匏辞蛟姟?,可知康、崔二人有交情 。
維基崔舜球,廣東省廣州府南??h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
人物簡介
全臺詩呂汝玉(1851~1925),名文衡,官章賡虞 ,號縵卿、璞山、舜鄰,以字行。神岡三角仔呂炳南長子。光緒七年(1881)被提督學政張夢元舉為博士弟子員,入庠邑為生員。家豪富,購書兩萬馀卷,筑筱云軒藏之。師事吳子光。與其弟呂汝修、呂汝誠合稱「海東三鳳」。光緒十五年(1889)與士紳吳鸞旂等人倡建「宏文書院」。乙未割臺后,先明義表誠,明治廿九年(1896)協(xié)助日方鎮(zhèn)撫臺灣反抗勢力有功,于明治卅年(1897)四月授紳章,卅一年獲特敘勛六等。卅八年(1905)任臺中廳參事,大正元年(1912)初辭職。優(yōu)游閒居,以詩書自娛 。著有《璞山詩卷》(光緒年間印行,今不可見)、《海東三鳳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其中《海東三鳳集》,據(jù)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系呂氏三兄弟合著,光緒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許南英、丘逢甲作序,呂汝誠之子呂伯先擔任??蹋嬎木?,惜今已不可見。民國七十年(1981)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呂氏兄弟殘稿,是否即《海東三鳳集》,難以判定,后仍以《海東三鳳集》名義梓行。該書所收錄者共有四個部分:《海東三鳳集》、《餐霞子遺稿》、《竹溪唱和集》、《草廬居文稿》。其中《海東三鳳集》多為試帖詩,作者雖系呂氏兄弟,但逾半數(shù)的詩作未署名。書中所收詩多有重復,排版偶見錯簡,應非光緒十五年之梓行本?!吨裣图穭t為光緒七年(1881)呂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臺南時的唱和之作。茲以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出版的《海東三鳳集》、《竹溪唱和集》為底本,參照館森鴻、尾崎秀真《鳥松閣唱和集》、鷹取田一郎《壽星集》、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粘舜音(1857~1904),名冠文,號伯山。臺北艋舺人。氏出身滿族,先世南遷泉州郡城,后成為泉州地方望族。其父粘傳江于嘉慶年間挈眷來臺。粘舜音為長子,二十歲時隨父渡臺,自幼雅好文學,為光緒年間府庠生。曾設帳于艋舺,專事教學,王自新、李德音、何賜卿、倪炳煌皆其弟子;其間粘父歸返泉州;曾任淡水縣幕賓。乙未之際,內(nèi)渡返鄉(xiāng);后為圖謀生計再次來臺,并受邀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紳章,明治三十七年(1904)二月以病卒,得年四十七歲?!紖⒖贱椚√镆焕伞杜_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與研究》,九十三年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文學類研究計畫,2005年4月;粘子瑛《女貞后裔在臺灣:粘氏宗族與彰化福興地區(qū)的發(fā)展》,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
〗粘氏為人清修儒雅,詩文兼擅,采藻風流,超脫時俗。工書法,尤精漢隸。著有《燕巢小草》一卷,未刊。粘氏曾以「梯云樓主」筆名,發(fā)表三百馀篇文章于臺日報,極具特色。詩歌除閒詠之外,亦有不少雅集唱酬之作,或參與「玉山吟社」課題擊缽、或與日本官紳宴會唱和,作品多刊于報刊。今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南菜園唱和集》、《江瀕軒唱和集》、《竹風蘭雨集》等輯錄編校其作。(吳毓琪撰)
粘氏為人清修儒雅,最善詩文,采藻風流,超脫時俗。工書法,尤精漢隸。著有《燕巢小草》一卷未刊。粘氏詩作,除了個人閒詠之外,亦有不少雅集唱酬之作,或參與「玉山吟社」課題擊缽、或與日本官紳宴會唱和,作品多刊于當時報刊中。以下詩作據(jù)《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南菜園唱和集》、《江瀕軒唱和集》、《竹風蘭雨集》等輯錄編校。
人物簡介
維基馮舜生,廣西省潯州府桂平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八年(1892年),參加光緒壬辰科殿試,登進士三甲3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