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十九《脩務訓》
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例句
黃帝有四目,帝舜重其明。今天只兩目,何故許食使偏盲。
典故御魑魅
投魑
相關人物梼杌
渾敦
窮奇
舜
饕餮
《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晉·杜預注:「投,棄也。裔,遠也。放之四遠,使當螭魅之災。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span>
《春秋左傳·宣公三年》
「螭魅罔兩?!箷x·杜預注:「螭,山神,獸形。魅,怪物?!?/span>
例句
金榜榮名俱失盡,病身為庶更投魑。
從來御魑魅,多為才名誤。
禦魅恩猶貸,思賢淚自潸。
八族未來誰北拱,四兇猶在莫南巡。
《尚書·虞書·堯典》
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三苖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尚書·虞書·皋陶謨》
「亡敖佚欲有國,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機?!古f題漢·孔安國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span>
《漢書》卷八十六《王嘉傳》
「臣聞咎繇戒帝舜曰:『亡敖佚欲有國,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機?!弧固?#183;顏師古注:「言有國之人不可傲慢逸欲,但當戒慎危懼,以理萬事之機也。」
《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37~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span>
《楚辭補注》卷一〈離騷經·王逸序〉~5~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依前圣以節(jié)中兮,喟憑心而歷玆。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東漢·王充《論衡》卷四《書虛》
傳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蓋以圣德所致,天使鳥獸報祐之也。世莫不然。如考實之,殆虛言也。夫舜、禹之德,不能過堯。堯葬于冀州,或言葬于崇山。冀州鳥獸不耕,而鳥獸獨為舜、禹耕,何天恩之偏駮也?或曰:「舜、禹治水,不得寧處,故舜死于蒼梧,禹死于會稽。勤苦有功,故天報之;遠離中國,故天痛之。」夫天報舜、禹,使鳥田象耕,何益舜、禹?天欲報舜、禹,宜使蒼梧、會稽常祭祀之。使鳥獸田耕,不能使人祭,祭加舜、禹之墓,田施人民之家,天之報祐圣人,何其拙也?且無益哉!由此言之,鳥田象耕,報祐舜、禹,非其實也。實者,蒼梧多象之地,會稽眾眾鳥所居。禹貢曰:「彭蠡既潴,陽鳥攸居?!固斓刂椋B獸之行也。象自蹈土,鳥自食蘋(草),土蹶草盡,若耕田狀,壤靡泥易,人隨種之,世俗則謂為舜、禹田。海陵麋田,若象耕狀,何嘗帝王葬海陵者耶?
《昭明文選》卷五〈賦丙·京都下·吳都賦〉
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象耕鳥耘,此之自與。三國吳·劉淵林注引《越絕書》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span>
《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文公·傳七年〉~352~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敱、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N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堯本紀》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
《禮記·大學》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禮記·中庸》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周易》卷八《系辭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堯本紀》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
例句
堯舜傳天下,同心致太平。
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
《尚書·周書·周官》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古f題漢·孔安國傳:「外置州牧十二,及五國之長?!固?#183;孔穎達疏:「四岳,內典四時之政,外主太岳之事,立四人也。外有州牧侯伯,牧,一州之長,侯伯,五國之長,各監(jiān)其所部之國?!?/span>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
典故致君堯舜
致君堯湯
相關人物伊尹(名摯,又名阿衡)
《孟子注疏》卷九下〈萬章章句上〉~70~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末聞以割烹也。林氏曰:「以堯舜之道要湯者,非實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湯之聘自來耳。猶子貢言夫子之求之,異乎人之求之也」愚謂此語亦猶前章所論父不得而子之意。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span>
例句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堯湯。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