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64—403 【介紹】: 東晉河內(nèi)溫人,字道子。簡文帝子。初封瑯邪王。孝武帝太元初,拜散騎常侍,太元十年,謝安死,領(lǐng)揚(yáng)州刺史、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既為揚(yáng)州總錄。與帝酣歌為務(wù),竊弄威權(quán),勢傾天下。封會(huì)稽王。安帝立,道子輔政,寵昵王國寶等,政刑謬亂,民怨沸騰,激起王恭起兵討之。道子懼,殺王國寶等。而仍與子元顯,大事聚斂,奢侈無度。隆安三年,委政元顯,因發(fā)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當(dāng)兵,激起孫恩之變。元興元年,桓玄舉兵東下,破建康,道子被放逐,尋被鴆殺。
全晉文·卷十七
道子字道子,簡文帝第五子,與孝武同母,簡文臨崩,封為瑯邪王,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進(jìn)驃騎將軍,領(lǐng)司徒。尋領(lǐng)徐州刺史、太子太傅。復(fù)領(lǐng)揚(yáng)州刺史,封會(huì)稽王。安帝即位,進(jìn)太傅揚(yáng)州牧,解徐州,后復(fù)解揚(yáng)州司徒。元興元年為桓玄所害,玄敗追贈(zèng)丞相,謚曰文孝王。(《世說·言語篇》注作「孝文王」。)有集八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68—422 【介紹】: 南朝宋彭城人。武帝中弟。初為國子學(xué)生,后從劉裕征討,以戰(zhàn)功封驃騎將軍、荊州刺史。裕代晉稱帝,封長沙王,卒官。卒謚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70—451 【介紹】: 北魏代人。長孫嵩從子。道武帝愛其慎重,使掌機(jī)密。明元帝即位,除冀州刺史。太武帝立,進(jìn)爵汝陰公,遷廷尉卿,以征柔然,大捷而還。后又征夏主赫連昌,為前驅(qū),平其國。以功累除司空,加侍中,進(jìn)封上黨王。身為三司,衣不華飾,食不兼味。每建大議,多合時(shí)機(jī)。為將有權(quán)略,善待士眾。卒謚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南蘭陵人。蕭道成兄。與蕭道成俱受學(xué)雷次宗,次宗贊之。隨父征伐,仕至安定太守。卒于宋世。齊高帝建元初追封衡陽王,謚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南蘭陵人,字孝伯。蕭道成兄。仕宋為奉朝請,卒于宋世。齊高帝建元初追封始安王,謚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0—653 【介紹】: 唐宗室。字承范。李道玄從父弟。初封略陽郡公。武德間授靈州總管,封任城王,逐突厥,振威武,邊人悅服。貞觀間拜鴻臚卿,歷左領(lǐng)軍、大理卿,又以功召拜刑部尚書,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以坐贓下獄,免官削封邑。后復(fù)拜禮部尚書。以疾請居閑職,轉(zhuǎn)太常卿。永徽初為長孫無忌誣,流象州,道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4—622 【介紹】: 唐宗室。高祖從父兄子。勇敢善戰(zhàn)。武德元年封淮陽王,時(shí)年十五。后為洺州刺史。在下博與劉黑闥軍戰(zhàn),陣亡,全軍盡沒。謚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2—954 【介紹】: 五代時(shí)瀛州景城人,字可道。好學(xué)能文。唐末,事劉守光。守光敗,事河?xùn)|監(jiān)軍張承業(yè)。承業(yè)重其文章,后梁時(shí),薦于李存勖(后唐莊宗),為太原掌書記。后唐建立,充翰林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明宗即位,拜端明殿學(xué)士,官至宰相。入后晉,仍為宰相。契丹滅后晉,道事契丹為太傅。后漢、后周時(shí)均為太師。道歷事四朝與契丹,未嘗諫諍。自號(hào)長樂老,有《長樂老敘》。后唐至后周間,曾主持校定《九經(jīng)》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監(jiān)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82—954 字可道,自號(hào)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東)人。唐末為劉守光幽州掾。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為翰林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明宗天成元年(926),拜端明殿學(xué)士,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改門下侍郎,戶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xué)士,加尚書左仆射。末帝立,出為同州節(jié)度使,入為司空。后晉時(shí),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少帝時(shí),進(jìn)封燕國公。后又歷仕契丹、后漢、后周。廣順初,拜太師兼中書令。顯德元年(954)卒。追封瀛王,謚文懿。道歷事四朝,在相位20余年,生平見新、舊《五代史》本傳。道好學(xué)能文,暇時(shí)唯以披誦吟諷為事?!?a target='_blank'>舊五代史》謂其文“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吳處厚稱其“詩雖淺近而多諳理”(《青箱雜記》卷七)。《宋史·藝文志七》著錄《馮道集》6卷、《河間集》5卷、《詩集》10卷,今皆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5首及斷句若干,《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2首、斷句1。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七
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天祐中事劉守光為幽州掾。歷晉王從事。后唐同光中充翰林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明宗入洛。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始平郡公。末帝嗣位。出為同州節(jié)度使。拜司空。晉滅唐。又事晉。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進(jìn)魯國公。少帝朝加太尉。進(jìn)燕國公。罷為匡國節(jié)度使。徙鎮(zhèn)威勝。契丹滅晉。又事契丹。為太傅。漢祖立。又歸漢。以太師奉朝請。周滅漢。又事周。廣順初拜太師中書令。顯德元年卒。年七十三。贈(zèng)尚書令。追封瀛王。謚文懿。
耶律道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3 【介紹】: 遼皇族,字留隱。耶律倍第五子。生于后唐,倍遭害,年尚幼,為洛陽僧收養(yǎng)。太宗滅后唐,得還北方。景宗時(shí),守南京。封荊王。
吳道昌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吳道昌(?—1640年),字居慵,號(hào)達(dá)行,南直隸滁州全椒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吏部觀政,四年授行人司行人,崇禎元年奉使冊封泰和王,崇禎四年考選河南道御史,巡按居庸、紫荊兩關(guān),墨吏皆望風(fēng)解綬。督學(xué)順天,政尚嚴(yán)察,細(xì)務(wù)必親,雖京官有休沐例,亦以勢格不得請,積勞而病,卒于京師。公性坦樸,及舉薦猶布袍徒步,出使歸里,卻騶從乘蹇,與人交,無貴賤皆樂易,至今鄉(xiāng)里稱之。其尤加惠于邑者,則馬價(jià)一議,鋤奸猾,省扳報(bào),又特上緩徵疏。建北門廂樓,以壯一邑之形勝云。
《漢語大詞典》:臣道
為臣的道理和本分。易·坤:“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span id="p7zt5bz" class="book">《穀梁傳·桓公十一年》:“死君難,臣道也?!?span id="bddljff" class="book">《孟子·離婁上》:“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 堯 舜 而已矣?!?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流業(yè):“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清 曾國藩 《復(fù)黃恕皆侍郎書》:“竊觀古來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極諫,惟將帥不可直言極諫,以其近於鬻拳也?!?/div>
《國語辭典》:不臣  拼音:bù chén
1.人臣不守臣道。如:「好好的一個(gè)國家,落得君不君、臣不臣的,哪有強(qiáng)盛的可能。」《論語。顏淵》:「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三國演義》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監(jiān)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則駕被擄矣?!?br />2.不稱臣屈服。漢?;笇挕尔}鐵論。夲議》:「匈奴背叛不臣,數(shù)為暴于邊鄙。」《新唐書。卷一○○。列傳。裴矩》:「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討之久矣。」
3.不以臣禮相待。表示恭敬?!抖Y記。學(xué)記》:「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dāng)其為尸則弗臣也?!?/div>
《漢語大詞典》:臣事
以臣道奉事。墨子·非攻下:“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nóng)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span id="vp3zjb5" class="book">《史記·蘇秦列傳》:“臣聞鄙諺云:‘寧為雞口,無為牛后?!裎髅娼槐鄱际?秦 ,何異於牛后乎?”漢書·匈奴傳下:“ 漢 雖彊,猶不能兼并 匈奴 ,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 漢 ,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
《漢語大詞典》:七缺
漢 何休 稱夫道缺、婦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 周公 之禮缺為“七缺”。 宋 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jì)聞·公羊傳:“ 蘇氏 謂 何休 《公羊》之罪人, 晁氏 謂 休 負(fù)《公羊》之學(xué)。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七缺,皆出於 何氏 ,其《墨守》不攻而破矣?!?翁元圻 注:“ 何氏 《作文諡例》云:七缺者, 惠公 妃匹不正, 隱 桓 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 文姜 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致戮,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 晉侯 殺其世子 申生 , 宋公 殺其世子 痤 ,是為父之道缺也。 楚 世子 商臣 弒其君 髡 , 蔡 世子 般 弒其君 固 ,是為子之道缺也。 桓 八年正月己卯蒸, 桓 十四年八月乙亥嘗, 僖 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修, 周公 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
《國語辭典》:亂臣賊子(亂臣賊子)  拼音:luàn chén zéi zǐ
違叛國君或父命,不忠不孝之人?!睹献印k墓隆罚骸缚鬃映纱呵?,而亂臣賊子懼。」唐。韓愈〈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挂沧鳌竵y臣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