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7詞典 1分類詞匯 46
《國語辭典》:考院  拼音:kǎo yuàn
科舉時代的考場。
分類:科舉考場
《漢語大詞典》:公闈(公闈)
指科舉考場。
《漢語大詞典》:送場(送場)
舊時科舉考試,親友于考試前贈送食品或送至考場,謂之“送場”。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過了兩天,便有各親友來送場,又送來的狀元糕、太史餅、棗兒、桂圓等物,無非預(yù)取高中占元之兆。”《孽?;ā?/span>第四回:“如今且説那一年,又遇到秋試之期……此刻或者也是來送場的?!?朱自清 《南京》:“他說考生入場時,都有送場的?!?/div>
《漢語大詞典》:末號(末號)
科舉時代考場的最后一間號房。 清 李漁 《奈何天·伙醋》:“ 劉蕡 下第心無愧, 李廣 封侯數(shù)不奇,教人悔,悔坐了文場末號,吃盡多虧。”按,末號例與廁所相鄰。
《漢語大詞典》:外簾官(外簾官)
指科舉鄉(xiāng)試、會試時在考場擔(dān)任提調(diào)監(jiān)試等事務(wù)的官員。明史·選舉志二:“試官入院,輒封鑰內(nèi)外門戶。在外提調(diào)、監(jiān)試等謂之外簾官,在內(nèi)主考、同考謂之內(nèi)簾官。”參見“ 簾官 ”。
《國語辭典》:簾官(簾官)  拼音:lián guān
科舉時代鄉(xiāng)會試貢院內(nèi)的官員。分內(nèi)、外簾,在外監(jiān)試的官員稱為「外簾」,在內(nèi)閱卷的稱為「內(nèi)簾」。因皆不得出堂簾之外,故統(tǒng)稱為「簾官」。
《漢語大詞典》:闈藝(闈藝)
科舉考試時考場上寫的詩文。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五:“闈藝又復(fù)過人,寧有不售之理耶?”《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年九月十九日》:“接 劉冰如 八月十八日來書,寄闈藝來?!?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場后,諸生各以闈藝呈 吳 ?!?/div>
《國語辭典》:號筒子(號筒子)  拼音:hào tǒng zi
古時科舉考場,分為許多院落,每一院落由一通道與排列于通道兩旁的號舍組成,此院落即稱為「號筒子」。
《國語辭典》:棚規(guī)(棚規(guī))  拼音:péng guī
考場規(guī)費?!读砍烧Z注解。禮部》:「棚規(guī):〔棚滿漢本作榜〕各省學(xué)政官出考,所屬府州縣其地未設(shè)試院,應(yīng)搭席棚為號舍,名曰考棚。該府縣貼補規(guī)費,謂之棚規(guī)?!?/div>
分類:考場
《國語辭典》:號頂(號頂)  拼音:hào dǐng
古時考場號舍內(nèi)所用的蚊帳?!?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考籃、銅銚、號頂、門簾、火爐、燭臺、燭剪、卷袋,每樣兩件?!?/div>
《國語辭典》:趕搶攤(趕搶攤)  拼音:gǎn qiǎng tān
科舉考試時,在考場外面臨時擺攤,出售文具或書籍、古玩,并代替考生謄寫三代履歷的行業(yè),稱為「趕搶攤」?!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敢宦反驈幕辞鍢蜻^,那趕搶攤的擺著紅紅綠綠的封面,都是蕭金鉉、諸葛天申、季恬逸、匡超人、馬純上、蘧駪夫選的時文。」
《國語辭典》:風(fēng)檐寸晷(風(fēng)檐寸晷)  拼音:fēng yán cùn guǐ
晷,日影、時間。風(fēng)檐寸晷指在不蔽風(fēng)雨的破檐下爭取每一分的時間。形容舊時科舉考試分秒必爭情形?!镀缏窡簟返谝弧鸲兀骸傅搅藞銎谌掌?,只得把功令所有條見略為照顧,以求風(fēng)檐寸晷,有駕輕就熟之樂?!挂沧鳌革L(fēng)檐寸晷」。
《國語辭典》:風(fēng)檐寸晷(風(fēng)簷寸晷)  拼音:fēng yán cùn guǐ
形容舊時科舉考試中分秒必爭的情形。明。湯顯祖《還魂記》第四一出:「呀!風(fēng)檐寸晷,立掃千言,可敬可敬?!挂沧鳌革L(fēng)檐寸晷」。
《國語辭典》:放牌  拼音:fàng pái
舊時衙門、考場等掛出告示牌,宣布相關(guān)事宜,稱為「放牌」。明。沈鯨《雙珠記》第四出:「如今正是早衙時分,叫左右的放牌投文?!?/div>
《漢語大詞典》:棘圍鎖院(棘圍鎖院)
戒備森嚴的科舉考場。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從來豪杰都向此中磨鍊,似在棘圍鎖院,分簾校賦篇?!眳⒁姟?棘圍 ”。
《國語辭典》:棘圍(棘圍)  拼音:jí wéi
1.用荊棘圍成的場所。《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傳》:「檢校金部郎中、脩宮使,設(shè)棘圍于市。」
2.科舉時代的考場。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挂卜Q為「棘闈」、「棘院」。
《國語辭典》:館閣體(館閣體)  拼音:guǎn gé tǐ
1.舊時翰林應(yīng)詔撰寫文章,講究堂皇典重,稱為「館閣體」。
2.一種書體風(fēng)格。館閣書寫文字要求端楷方正,后來稱這種字體為「館閣體」。明、清時代,士子應(yīng)試時皆要求以此種風(fēng)格書寫。
《國語辭典》:館閣氣(館閣氣)  拼音:guǎn gé qì
文章的形式華麗典雅。多指館閣中人的詩文風(fēng)格。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本朝夏英公亦嘗以文章謁盛文肅,文肅曰:『子文章有館閣氣,異日必顯?!缓笠嗳缙溲??!?/div>
《漢語大詞典》:別頭場(別頭場)
唐 宋 科舉制度,為避免應(yīng)試者與考官有親故等關(guān)系的嫌疑而另設(shè)的考場。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回避:“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別頭場,以待舉人之避親者?!眳⒁姟?別頭試 ”。
《漢語大詞典》:別頭試(別頭試)
唐 宋 科舉制度中,因應(yīng)試者與考官有親故關(guān)系或其他原因,為避嫌疑而另設(shè)的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 元和 ﹞十三年,權(quán)知禮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fù)考功別頭試?!?span id="0vz5rkt"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一》:“士有親戚仕本州,或為發(fā)解官,及侍親遠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轉(zhuǎn)運司類試,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諸路始有別頭試?!?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回避:“ 趙氏翼 陔餘叢考《通考》: 唐 開元 二十四年,設(shè)別頭試,為后世科場回避親族之始。”亦省稱“ 別頭 ”、“ 別試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別頭及第:“別頭及第,始于 上元 二年 錢令緒 、 鄭人政 、 崔志恂 等四人?!?宋 高承 事物紀原·學(xué)校貢舉·別試:“ 開元 二十四年,以禮部侍郎主選其親故移考功謂之別頭…… 宋 朝謂之別試。”參閱文獻通考·選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