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9
詞典
1
分類詞匯
18
共18,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分類詞匯
考古
文化
貝丘
石器
墓葬
仰韶
博古家
印章學
鐵器時代
銅器時代
崖墓
田野工作
齒式
比較美學
斯坦因
《國語辭典》:
考古
拼音:
kǎo gǔ
實地調查古物遺跡,研究古代留下的器物或文字,來推究古代人類事跡與文化,稱為「考古」。
分類:
考古
考訂
考核
文獻
考古學
遺物
遺跡
《國語辭典》:
文化
拼音:
wén huà
1.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埂段倪x。束晰。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div>
分類:
文化
考古學
文治
運用
治教
教化
社會
文字
歷史
能力
史實
實踐
書本
創(chuàng)造
不依
知識
物質
分布
布地
財富
地點
精神
轉移
遺跡
總和
遺物
綜合
合體
《漢語大詞典》:
貝丘(貝丘)
(1).古地名。在今 山東 博興 東南。
《
左傳·莊公八年
》
:“ 齊侯 游于 姑棼 ,遂田于 貝丘 。” 杜預 注:“ 姑棼 、 貝丘 ,皆 齊 地。田,獵也。 樂安 博昌縣 南有地名 貝丘 。” 唐
高適
《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
詩:“東馳眇 貝丘 ,西顧彌 虢略 ?!?br />(2).考古學名詞。原始人類在沿海或濱湖地區(qū),遺留下來的牡蠣、蛤蜊、鮑魚、誨螺等貝類介殼堆積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我國沿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有發(fā)現(xiàn)。
分類:
考古學
古地名
地名
原始人
山東
沿海
東南
地區(qū)
《國語辭典》:
石器
拼音:
shí qì
用石材制成的器具,如手斧、砍器、石刀、石鋤等。
分類:
石器
考古學
石材
器物
早期
期制
石頭
頭工
工具
《漢語大詞典》:
墓葬
考古學上指墳墓。 舒之梅
《珍貴的云夢秦簡》
:“只有出土物中有文字記載的年代,墓葬的斷代才較有把握。” 侯仁之
《歷史上的北京城》
:“近年在 北京城 西南約四十公里的 琉璃河 附近,發(fā)現(xiàn)了 商 周 時期一個殘存的古城遺址和一些重要墓葬?!?/div>
分類:
墓葬
考古學
墳墓
《國語辭典》:
仰韶
拼音:
yǎng sháo
地名。位于河南省澠池縣的小村落。民國十年左右瑞典考古學者安德生(Anderson)曾在此發(fā)掘古代傅彩陶器及石器等,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因指其物所屬的時期為新石器時代的一期,即命名為「仰韶期」。凡歷史文化與此時期具有相同特徵者,稱為「仰韶文化」。
分類:
地名
河南
澠池縣
村落
瑞典
考古學
安德
發(fā)掘
陶器
石器
《漢語大詞典》:
博古家
指考古學者或古物的收藏、鑒賞家。 郭沫若
《丁東草》
:“紅瑪瑙的花瓶兒由 希臘 式的安普剌變?yōu)?中國 式的金罍, 殷 、 周 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種銹彩,它都是具備著的?!?/div>
分類:
考古學
古物
收藏
《國語辭典》:
印章學(印章學)
拼音:
yìn zhāng xué
研究古代印章形制變革及其印文的學問。有助于鑒定歷史文件的真?zhèn)?,和研究古代文書制度、官制及地名的演變等?/div>
分類:
考古學
部門
收集
整理
印章
《國語辭典》:
鐵器時代(鐵器時代)
拼音:
tiě qì shí dài
人類文明歷史進展的一個階段。列于青銅器時代之后,距今約三千年。在此時代,人類普遍制造和使用鐵制的生產工具,故稱為「鐵器時代」。
分類:
考古學
上稱
個時
《國語辭典》:
銅器時代(銅器時代)
拼音:
tóng qì shí dài
史家稱介于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之間的時期為「銅器時代」。世界上最早進入銅器時代的是巴比倫、埃及等古代國家。中國自夏代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即屬之。此時銅器的鑄造技術發(fā)達,且用途廣泛,如食器、酒器、樂器、禮器、祭器等,并雕鑄圖案紋飾及文字。因原料多為青銅,故也稱為「青銅器時代」。
分類:
考古學
介于
石器時代
個時
《漢語大詞典》:
崖墓
考古學用語。古代墓葬形式之一。在崖壁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
分類:
考古學
墓葬
崖壁
壁上
穿鑿
洞穴
墓室
《國語辭典》:
田野工作
拼音:
tián yě gōng zuò
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語言學等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由研究者進入研究地,透過參與生活、觀察、測量或采集等方法,直接收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也稱為「田野研究」、「田野調查」、「實地調查」、「野外工作」。
分類:
生物學
人類學
考古學
社會學
語言學
自然
人文
文社
社會科學
《國語辭典》:
齒式(齒式)
拼音:
chǐ shì
考古學上以數(shù)字方式表示動物,尤其是人的上、下顎各半的各型牙齒(門齒、犬齒、前臼齒、大臼齒)數(shù)目的方式。
分類:
考古學
數(shù)字
動物
尤其
是人
下顎
牙齒
門齒
犬齒
數(shù)目
《國語辭典》:
比較美學(比較美學)
拼音:
bǐ jiào měi xué
由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家發(fā)展出來的一門比較各種藝術品,并試圖由其間找出共有特性的學問。
分類:
考古學
藝術
史家
展出
種藝
藝術品
《國語辭典》:
斯坦因
拼音:
sī tǎn yīn
Mark Aural Stein
人名。(西元1862~1943)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西元一九○○年在新疆和闐附近,發(fā)現(xiàn)漢晉木簡,后又在甘肅發(fā)現(xiàn)敦煌卷子,使西方漢學界開一新紀元。著有《西域考古記》等。
分類:
人名
英國
考古學
探險家
公元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