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譯載(譯載)
翻譯并刊載。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他那一篇《無家可歸的藝術(shù)家》譯載在一種期刊上時,曾經(jīng)使我發(fā)生過暫時的思索?!?/div>
分類:翻譯刊載
《漢語大詞典》:譯語官(譯語官)
古代從事翻譯的官員。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三:“本朝有譯經(jīng)院,凡得西域書,令曉蕃語、通文義人充譯語官。” 宋 洪皓 松漠紀聞卷上“ 金國 之法,夷人官 漢 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輕,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自注:“﹝通事﹞即譯語官也,或以有官人為之。”
《漢語大詞典》:譯校(譯校)
翻譯并??薄?span id="mdbzpki" class="book">《書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對采用的作品進行譯校?!?/div>
翻譯述說。 魯迅 《二心集·〈進化和退化〉小引》:“進化學(xué)說之于 中國 ,輸入是頗早的,遠在 嚴復(fù) 的譯述 赫胥黎 天演論》?!?span id="tzms3gu" class="book">《讀書》1986年第2期:“這回讀了三聯(lián)書店重版的譯本,才從書末的《中譯本后記》里了解到原來一九二九年我們就早經(jīng)有過此書的譯述。”
分類:翻譯述說
《漢語大詞典》:譯詩(譯詩)
經(jīng)過翻譯的詩歌。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xué)的階級性”》:“但抄兩首譯詩算是在示眾,是不對的?!?/div>
分類:翻譯詩歌
《漢語大詞典》:譯品(譯品)
翻譯的作品。 魯迅 《二心集·關(guān)于翻譯的通信》附來信:“可是,有時候,依照譯品內(nèi)容的性質(zhì),為著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順,倒可以容忍?!?span id="2vopf63" class="book">《新華文摘》1985年第2期:“如 郭大力 、 王亞南 翻譯 亞當·斯密 , 賀麟 、 朱光潛 翻譯 黑格爾 , 周建人 等翻譯 達爾文 , 楊東莼 等翻譯 摩爾根 ,都是目前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的譯品?!?/div>
《漢語大詞典》:譯刻(譯刻)
翻譯并刻印。 唐 白居易 《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jīng)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jīng)典,自經(jīng)品眾佛號以降,字加金焉。”
分類:翻譯刻印
《漢語大詞典》:譯經(jīng)院(譯經(jīng)院)
宋 代翻譯佛經(jīng)的場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太平興國 中,始置譯經(jīng)院於 太平興國寺 ,延梵學(xué)僧,翻譯新經(jīng)。”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三:“本朝有譯經(jīng)院,凡得西域書,令曉蕃語、通文義人充譯語官。”
《漢語大詞典》:譯經(jīng)潤文使(譯經(jīng)潤文使)
掌管佛經(jīng)的翻譯和潤色的官。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二:“本朝宰相,銜帶譯經(jīng)潤文使,蓋本於 唐 也?!?/div>
《漢語大詞典》:譯界(譯界)
翻譯界。 魯迅 《熱風·不懂的音譯》:“這‘屠介納夫’和‘郭歌里’,雖然古雅趕不上‘柯伯堅’,但于外國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個《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卻幾乎成了現(xiàn)在譯界的常習?!?span id="1l2mctr" class="book">《修辭學(xué)習》1986年第2期:“把只有在我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才會有的人和事,硬塞到外國人寫的作品里去,就會令人感到不倫不類,甚至成為譯界趣談?!?/div>
分類:翻譯
《漢語大詞典》:譯釋(譯釋)
翻譯并解釋。《文物》1986年第4期:“前人在譯釋文字、考證史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老、中兩代學(xué)者心血的結(jié)晶?!?/div>
分類:翻譯解釋
《國語辭典》:譯介(譯介)  拼音:yì jiè
翻譯介紹。如:「這本雜志每月譯介一本新書?!?/div>
分類:翻譯介紹
《漢語大詞典》:譯制(譯製)
指影片的翻譯和制作。《文匯報》1986.3.14:“上海電視臺譯制的一批外國電視連續(xù)劇將陸續(xù)和觀眾見面?!?/div>
《漢語大詞典》:譯注(譯註)
見“ 譯註 ”。
亦作“ 譯注 ”。 翻譯并注解。魏書·呂洛拔傳:“后 文祖 以舊語譯註《皇誥》,辭義通辯,超授 陽平 太守?!?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大家降一級試試看》:“至于譯注的書,那自然,不是‘硬譯’就是誤譯。” 袁梅 《〈詩經(jīng)譯注〉引言》:“出于這種樸素的愿望,也就不揣谫陋,貿(mào)然作譯注的嘗試?!?/div>
分類:翻譯注解
《漢語大詞典》:譯字生(譯字生)
從事文字翻譯的人員。 清 梁章鉅 稱謂錄·通事:“禮部則例,入貢諸國,惟 朝鮮 、 琉球 、 越南 ,表章用漢文, 蘇祿 、 南掌 、 暹邏 等國皆由各該省通事譯録具題,四譯館貯外夷書凡十種,皆譯以漢文,館內(nèi)譯字生凡八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