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縛礙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身心二苦 身、心。
內(nèi)外二苦 內(nèi)、外。
三苦 苦、壞、行。
八苦 生苦、乃至五陰盛苦。
無?!÷浴?br />無我 略。
七不凈 種子乃至究竟。
總別二報 總、別。
六道因果 略。
作繭自縛
【俗語佛源】
此句表達(dá)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觀點,正如《楞嚴(yán)經(jīng)》卷八所說:「如是惡業(yè),本自發(fā)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yè)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本于《妙法圣念處經(jīng)》:「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购笏渍Z中用作繭自縛比喻自己做事不慎而使自己陷于困境。如宋·陸游《書嘆》詩:「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縛裹。」又如茅盾《腐蝕·九月十九日》:「我卻怕我這空虛的心會被幻象所填滿——我竟自感到『作繭自縛』的危險了,怪不怪?」(李明權(quán))
癡縛
【三藏法數(shù)】
迷惑之心,名為癡。謂眾生于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妄生邪見,起諸邪行,纏綿不息,故名癡縛。
欲愛身縛
【三藏法數(shù)】
謂欲界眾生,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貪愛,起諸惑業(yè),束縛于身,不得解脫,故名欲愛身縛。(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戒盜身縛
【三藏法數(shù)】
戒盜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強(qiáng)以為戒,名為戒盜。又取以進(jìn)行,復(fù)名戒取。如外道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長惑業(yè),束縛于身,不得解脫,故名戒盜身縛。
我見身縛
【三藏法數(shù)】
我見,即見取也。謂于非涅槃法中,妄自分別,以為涅槃,生心取著,名為見取。由此我見,增長惑業(yè),束縛于身,不得解脫,故名我見身縛。(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縛芻河
【三藏法數(shù)】
梵語縛芻,華言青河。此河從阿耨達(dá)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
生死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生死即五陰起滅輪轉(zhuǎn)之相也。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故云生死不能縛。
境相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薩離凡,雖見一切境界而不生著,故云境相不能縛。
現(xiàn)惑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現(xiàn)惑即現(xiàn)前分別之見也。菩薩于所見之境不著,而能見之心亦無,故云現(xiàn)惑不能縛。
有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有即一切有為之法,皆所見之相也。菩薩離凡,所見皆空,而無所著,故云有不能縛。
惑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惑即無明煩惱也。菩薩了妄即真,無明即是菩提,無著無不著,故云惑不能縛。(梵語菩提,華言道。)
阿濕縛窶沙論師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濕縛窶沙,華言馬鳴。摩訶衍論云:過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輪陀,有千白鳥,皆悉好聲,若鳥出聲,大王增德,若不出聲,大王損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則出其聲,若不見時,常不出聲。爾時大王,遍求白馬,終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眾,能令此鳥鳴者,都破佛教;若佛弟子,能令此鳥鳴者,都破外道。爾時菩薩用神通力,現(xiàn)千白馬,令千鳥皆鳴,紹隆正法,令不斷絕,是故世尊,字此菩薩,名曰馬鳴。又本傳云:此師說法時,能感群馬悲鳴,故號馬鳴。以其造起信論,大乘莊嚴(yán)等論,故稱論師。
犯罪人束縛送獄
【三藏法數(shù)】
謂人違國正法,冒犯罪愆,枷鎖縈身,系閉牢獄,受諸刑罰,苦不可言,是為獄苦。
漏所縛
【三藏法數(shù)】
謂有漏善法相續(xù)不斷,招后世生,是名漏所縛。(有漏善法,即天人所修,五戒十善等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