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縷金囊(縷金囊)
芍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花卉·芍藥:“縷金囊,聚香絲,皆芍藥名?!?/div>
分類:芍藥藥名
《漢語大詞典》:縷鹿(縷鹿)
古冠名。后漢書·輿服志下:“建華冠,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制似縷鹿?!?劉昭 注:“獨斷曰:‘其狀若婦人縷鹿?!?薛綜 曰:‘下輪大,上輪小。’”
《漢語大詞典》:縷縷行行(縷縷行行)
方言。成群結(jié)隊。形容很多。《中國民間故事選·義和團的故事》:“從 龍河 北過來許多逃難的老老小小,縷縷行行地打 皇龍橋 上過河。” 梁斌 《紅旗譜》一:“一群群,一伙伙,縷縷行行走了來?!?浩然 《艷陽天》第一○三章:“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帶著繩子、扁擔、筐子,互相呼喊著,縷縷行行地涌向村口,又涌到地里?!?/div>
《漢語大詞典》:縷肉羹(縷肉羹)
肉絲羹。
分類:肉絲
《分類字錦》:縷條針鼻(縷條針鼻)
庾信 七夕賦 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空。
分類:七夕
《韻府拾遺 真韻》:縷臻(縷臻)
《易林》:安如泰山,福壽縷臻。
《分類字錦》:縷因針入(縷因針入)
說苑》: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
《分類字錦》:縷縐(縷縐)
見上注。
分類:
《駢字類編》:縷纻(縷纻)
周禮》:典枲掌布緦縷纻麻草之物。
《漢語大詞典》:縷子膾(縷子膾)
食品名。以細切的魚肉制成。 宋 陶谷 清異錄·縷子膾:“ 廣陵 法曹 宋龜 ,造縷子膾。其法,用鯽魚肉鯉魚子,以碧筍或菊苗為胎骨?!币嗍∽鳌?縷膾 ”。 宋 陸游 《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詩:“喜見縷膾暎盤箸,恨欠斫蟹加橙椒?!?/div>
一縷一觸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言得袈裟之一絲,及觸袈裟一度。皆得無量之功德也。文句記三中曰:「龍得一縷,牛角一觸?!雇接浫驹唬骸庚埖靡豢|,牛角一觸者:龍得袈裟一縷,免金翅鳥難;牛角一觸架裟,免畜身?!雇各忖n九曰:「龍得一縷者,廣見法苑四十七,經(jīng)律異相四十八,大部補注六等。牛角一觸者。箋難第一云,曾以角觸袈裟,后改報為僧聞法等,未見出處,后更追注。」
大愛道施佛金縷袈裟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參見:金縷袈裟)
五色縷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藥師經(jīng)曰:「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中略)或有疾藥求度脫者,亦應(yīng)讀誦此經(jīng),以五色縷結(jié)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結(jié)?!?/div>
白縷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種三昧之一。(參見:三昧)
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diào)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diào)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diào)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jié)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雇嗽唬骸敢磺卸U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雇唬骸敢磺卸U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怪褂^二曰:「通稱三昧者,調(diào)直定也?!勾笳撛疲骸干菩囊惶幾〔粍樱敲??!勾蟪肆x章十三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于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雇唬骸敢孕暮戏ǎx邪亂,故曰三昧?!雇旁唬骸感捏w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據(jù)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剐路Q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xiàn)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yè)而釋之也。又現(xiàn)定中法樂,故曰現(xiàn)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唯識論五曰:「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yè)?!固叫浫唬骸溉链嗽频瘸?,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玄應(yīng)音義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蛟普?,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蛊刑嵝牧x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俗語佛源】
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dǎo)下的定力?!?a target='_blank'>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狗鸾陶J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稌怨适隆べ潎@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固瞥藨阉匮藕貌輹?,自言得草圣三昧??梢姟溉痢挂辉~運用已十分廣泛。 (常正)
戍縷多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參見:述嚕怛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