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咬春  拼音:yǎo chūn
北京立春日食生蘿卜的習(xí)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漢語大詞典》:部督
都指揮使、節(jié)度使等地方高級軍事官員。 宋 王安石 《竇舜卿可四廂都指揮使》:“國家置帥兵以為衛(wèi),所選皆天下之材,付之部督,未嘗輕其授也?!?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狐》:“老人曰:‘君名家子,當選婚好;今聞 陶貞益 為彼州部督,若逼以女妻君,君何以辭之?’”
《國語辭典》:華南(華南)  拼音:huá nán
泛指大陸南部地區(qū)。
《國語辭典》:鬼頭(鬼頭)  拼音:guǐ tou
聰明機靈,多用于兒童?!都t樓夢》第五三回:「好個鬼頭孩子,可憐見的?!?/div>
《國語辭典》:小鬼頭(小鬼頭)  拼音:xiǎo guǐ tóu
1.罵人的話。元。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感」眍^,我有何公私過犯?真人在此,你說!」
2.對小孩子親昵或不客氣的稱呼。也稱為「小鬼」。
《漢語大詞典》:鬼頭銀(鬼頭銀)
亦省稱“ 鬼頭 ”。 舊指鑄有洋人頭像的銀元。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廣東·買輸服》:“詩曰:買輸服,鬼頭銀,錙銖積累多艱辛,乃甘跪獻控訴斗殺之家人。”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廣東·廣州之銀洋稱呼》:“﹝外洋錢﹞又有鬼頭之名,蓋外人往往以其國王之象印于錢面也。”
《漢語大詞典》:鹽監(jiān)(鹽監(jiān))
指產(chǎn)鹽的行政地區(qū)。 宋 代于坑冶、鑄錢、牧馬、產(chǎn)鹽等地設(shè)特別行政區(qū)劃,稱為“監(jiān)”。資治通鑒·后唐明宗長興元年:“ 孟知祥 累表請割 云安 等十三鹽監(jiān)隸 西川 ,以鹽直贍 寧江 屯兵?!?/div>
《漢語大詞典》:蕃長(蕃長)
唐 宋 時 廣州 、 揚州 等地外商入口貿(mào)易,設(shè)蕃坊以供聚居,其掌理公務(wù)者,名曰“蕃長”。蕃,通“ 番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南海 舶外國船也,每歲至 安南 、 廣州 ……至則本道奏報郡邑,為之喧闐,有蕃長為主領(lǐng)市舶使,籍其名物,納舶腳,禁珍異?!?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 廣州 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div>
《漢語大詞典》:癡風(fēng)(癡風(fēng))
舊時 福建 泉州 、 福州 、 興化 等地稱農(nóng)歷七八月間所吹的東北風(fēng)。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三:“ 閩 中 泉 、 福 、 興化 三州瀕海,每歲七八月多東北風(fēng),俗號癡風(fēng)。”
《漢語大詞典》:等置
置于同等地位。 夏衍 《“死而不已”的一個適例》:“ 聶耳 夭折對于 中華 民族的損失,無法可以形容,也沒有適當?shù)奈镔|(zhì)損失的數(shù)量可以和它等置?!?/div>
《漢語大詞典》:家支
四川 涼山 等地彝族奴隸制度下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組織。解放前有近百個互不隸屬、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民主改革后,家支制度已不存在。 阿爾木呷 《紅軍,紅軍,彝民的親人》:“他們都是我們的彝族兄弟,其中有 普雄峨勒 、 阿候 、 沽基 等家支的大小頭人,有的在這監(jiān)獄里坐了六、七年,有的坐了十幾年。”
《國語辭典》:北貨(北貨)  拼音:běi huò
山產(chǎn)。如:「我這店里,南貨、北貨一應(yīng)俱全。」
《漢語大詞典》:南選(南選)
(1). 唐高宗 時,因 桂 廣 交 黔 等地,可選任土人為官,但有時所選不當,于是就派郎官御史為選補使,去選取適當人才,稱為南選。參閱唐會要·南選、新唐書·選舉志下。
(2). 金太宗 時,選拔人才,設(shè)南北二選。至 海陵王 時,合南北選為一。參閱金史·選舉志一。
《漢語大詞典》:墟日
中國 南方如 湘 、 贛 、 閩 、 粵 等地區(qū)鄉(xiāng)村趕集的日子。 孫中山 《平定廣西之演講·行易知難》:“這種交易的情形,好象你們 廣西 現(xiàn)在的大城小墟,每月中三六九或二五八的‘墟日’一樣?!?許杰 《墟期》:“為什么每一個墟日,還是滿籮滿籮的排著的呢?”
《漢語大詞典》:淞江鱸(淞江鱸)
即 松江 鱸魚。產(chǎn)于我國沿海等地的一種名貴食用魚類。 清 姚鼐 《為王琴德昶題〈泖湖漁舍圖〉即送旋里》詩:“日斜掛席風(fēng)吹晚,曉來網(wǎng)得 淞江 鱸?!?/div>
《國語辭典》:毫子  拼音:háo zi
一種小銀幣。舊時廣東、廣西等地區(qū)稱一角、二角、五角的銀兩為「毫子」。
《漢語大詞典》:蠲紙(蠲紙)
(1). 唐 宋 時 杭州 、 溫州 等地所造紙名。紙質(zhì)潔白瑩滑,故稱。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 臨安 有鬻紙者,澤以漿粉之屬,使之瑩滑,謂之蠲紙。蠲猶潔也。:‘吉蠲為饎?!?span id="d7psoxd" class="book">《周禮》:‘宮人除其不蠲。’名取諸此。”參見“ 蠲糨紙 ”。一說 吳越 錢氏 時,供此紙者蠲其賦役,故號“蠲紙”。見說郛卷二十引 宋 錢康公 《植跋簡談》
(2).以頒發(fā)免除賦役證書名義,向民間攤派供應(yīng)的公文用紙。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shù),而課州縣出紙,號為‘蠲紙’。 澤 上書言其敝, 明宗 下詔悉廢戶部蠲紙?!眳⒁姟?蠲符 ”。
《漢語大詞典》:蠲符
免除賦役的憑證。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 五代 之際,民苦於兵,往往因親疾以割股,或既喪而割乳廬墓,以規(guī)免州縣賦役。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shù)?!?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唐 戶部有蠲符, 開元 四年,敕諸郡取緊厚紙,背皆書某州某年及紙次第,長官管干同署印記,竝送朝集,使上戶部本部官掌納,依次第用之,其貴重如此。一云,在 唐 凡造此紙戶,與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