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1詞典 7分類詞匯 64
《國語辭典》:筆法(筆法)  拼音:bǐ fǎ
1.寫字、作畫時用筆的方法。如:「作畫時,若使用不同的筆法,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1650' target='_blank'>顏真卿 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有群眾師張公求筆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br />2.行文的習(xí)慣句法、章法。即寫作技巧。如:「這本書的作者筆法精鍊,文采斐然?!埂度龂萘x》第一一八回:「會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鄧艾表文,按艾筆法,改寫傲慢之辭,以實己之語?!?/div>
《漢語大詞典》:執(zhí)筆法(執(zhí)筆法)
寫毛筆字持筆的方法。前人所傳的執(zhí)筆法一般采用 唐 陸希聲 所傳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緊貼筆管;“押”是食指與大拇指相對夾持筆管;“鉤”是中指鉤住筆管;“格”是無名指甲、肉相連處擋著筆管;“抵”是小指緊貼無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執(zhí)住筆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腕和肘懸起。這樣執(zhí)筆寫字,筆鋒中正,運轉(zhuǎn)容易,字跡圓滿得勢。
《國語辭典》:雙鉤執(zhí)筆法(雙鉤執(zhí)筆法)  拼音:shuāng gōu zhí bǐ fǎ
一種常用的書法執(zhí)筆方法。簡稱為「雙鉤」。以食指和中指勾挽筆桿,而與拇指相對著握筆的方法。也稱為「鵝頭執(zhí)筆法」。
《國語辭典》:鵝頭執(zhí)筆法(鵝頭執(zhí)筆法)  拼音:é tóu zhí bǐ fǎ
一種常用的書法執(zhí)筆方法。以食指和中指向內(nèi)鉤住筆,而與拇指相對著握筆的方法。因食指的指節(jié)彎起,狀如鵝頭而得名。也稱為「雙鉤執(zhí)筆法」。
《國語辭典》:單鉤執(zhí)筆法(單鉤執(zhí)筆法)  拼音:dān gōu zhí bǐ fǎ
一種以食指勾挽筆桿,與拇指相對,其他三指頭緊靠筆桿的執(zhí)筆法。簡稱「單鉤」。
《國語辭典》:春秋筆法(春秋筆法)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語寓褒貶之義。故后世稱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寓「春秋筆法」。如:「這篇文章并沒有春秋筆法,只是記錄事實而已?!?/div>
《漢語大詞典》:龍門筆法(龍門筆法)
(1).指史傳筆法。 龍門 ,司馬遷的別號。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這《兒女英雄傳評話》卻是借題目寫性情,從通部以至一回,乃至一句一字,都是從 龍門 筆法來的?!币嗍∽鳌?龍門筆 ”。 清 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詩之四:“千秋 龍門 筆,五岳高嶙峋?!?br />(2).指形容夸張的筆法。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形容失實:“史傳有形容失實之語。如史記·藺相如傳,記 相如 持璧,卻立倚柱,則曰怒髮上衝冠。《趙奢傳》,記 秦 軍鼓譟,勒兵 武安 ,則曰屋瓦盡振。《項羽本紀(jì)》,記 羽 與 秦 軍戰(zhàn),則曰 楚 兵呼聲動天。皆描摹傳神之筆,事雖虛而不覺其虛,彌覺其妙,此 龍門 筆法?!眳⒁姟?龍門 ”。
《國語辭典》:龍門(龍門)  拼音:lóng mén
1.比喻聲望高的人的宅第?!逗鬂h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李膺》:「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188' target='_blank'>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br />2.科舉試場的正門。《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爺、二爺跟了這些人進去,到了二門口接卷,進龍門歸號?!埂都t樓夢》第一一九回:「我們兩個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來,在龍門口一擠,回頭就不見了?!?br />3.漢朝司馬遷生于龍門,故以龍門代指司馬遷。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信生世等于龍門,辭親同于河洛?!?/div>
《國語辭典》:文筆(文筆)  拼音:wén bǐ
1.六朝稱文章有韻者為「文」,無韻者為「筆」?!稌x書。卷七七。蔡謨傳》:「謨博學(xué),于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文筆議論,有集行于世。」
2.文章、文辭?!稌x書。卷八二。習(xí)鑿齒傳》:「鑿齒少有志氣,博學(xué)洽聞,以文筆著稱?!埂赌鲜?。卷六八。劉師知傳》:「博涉書傳,工文筆,善儀體?!?/div>
《國語辭典》:筆路(筆路)  拼音:bǐ lù
書畫詩文的筆法、意境,有理致可尋繹者。宋。王應(yīng)麟《辭學(xué)指南。作文法》:「李漢老曰:『為文之法,有筆力、有筆路。』」
《漢語大詞典》:筆外法(筆外法)
指意在言外的筆法。 宋 葉適 《修職郎吳君墓志銘》:“ 蘭溪 徐畸 字 叔范 ,弓兩斛,力射命中,文得 歐曾 筆外法,莫有知者。”
分類:筆法
《國語辭典》:筆力(筆力)  拼音:bǐ lì
1.寫字、作畫時用筆的力量。《新唐書。卷一五三。顏真卿傳》:「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埂独蠚堄斡洝返谌兀骸钢挥兄虚g掛著一幅中堂,只畫了一個人,彷佛列子御風(fēng)的形狀,衣服冠帶均被風(fēng)吹起,筆力甚為遒勁。」
2.文章的氣勢。唐。張祜 讀始興公傳詩:「詩情光日月,筆力動乾坤?!?/div>
《國語辭典》:史筆(史筆)  拼音:shǐ bǐ
1.史官直言記載歷史的筆法。唐。岑參佐郡思舊游〉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
2.引申指歷史。《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埂度龂萘x》第九回:「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3.書寫歷史所用的筆。晉。曹毗 對儒:「既登東觀,染史筆,又據(jù)太學(xué),理儒功?!?/div>
《國語辭典》:跌宕  拼音:dié dàng
1.行為放縱不拘。《文選。江淹。恨賦》:「脫略公卿,跌宕文史?!埂度龂?。卷三八。蜀書。簡雍傳》:「優(yōu)游風(fēng)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挂沧鳌傅帯?。
2.形容文章音節(jié)抑揚頓挫。如:「文章貴于跌宕生姿,波瀾變化。」也作「跌蕩」、「跌踼」。
《國語辭典》:跌宕昭彰  拼音:dié dàng zhāo zhāng
文章的氣勢放縱不拘,文意鮮明。南朝梁。蕭統(tǒng) 陶淵明集序:「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div>
《國語辭典》:一筆(一筆)  拼音:yī bǐ
1.文字的一畫。
2.帳目一項?!?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即時拿出二百文,買酒買肉,同宦成兩口子吃,算是借與宦成的,記一筆帳在那里?!埂?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七二回:「我看古董帳上還有這一筆,卻不知此時這件著落何方?!?br />3.寫字或繪畫下筆后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一筆壽」、「一筆虎」、「一筆畫」。
4.一種筆法。如:「他寫得一筆軟軟的趙字?!?br />5.一手?!?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這萬敝友是浙江一個最有用的人,一筆的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