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6—1055
【介紹】:
即耶律宗真。遼代皇帝。字夷不堇,契丹名只骨。圣宗長子。好儒術(shù),通音律,工畫。即位,改太平十一年為景福元年。母耨斤本為圣宗元妃,自立為皇太后,攝政。次年,改元重熙。重熙三年出太后,始親政。宋為西夏所敗,遣使至宋議增歲幣。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jìn)士。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參與制訂新法。進(jìn)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jǐn)_。徽宗時,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
全宋詩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jìn)士,調(diào)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xué)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崤e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zé)授祁州團(tuán)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xué)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jìn)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dāng)政,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jìn)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fù)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zé)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fù)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诹ⅲ浦贾?,徙大名。崇寧五年,復(fù)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zé)祁州團(tuán)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卷(存)、《孝經(jīng)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二一五從義(一○四二——一○九一),俗姓葉,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年十七通《法華》得度,學(xué)于天臺宗山家派大師繼忠,甚得教旨。出世屢遷巨剎,晚主秀州壽圣寺,大闡宗風(fēng)。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謚曰神智。著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順正記》、《金光明經(jīng)文句新記》、《法華三大部補注》、《摩訶止觀義例纂要》、《四教儀集解》(以上存)、《往生記》、《圓通記》、《寓言》、《搜玄記》等十馀種。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經(jīng)。得度學(xué)扶宗。深得教旨。出世屢遷鉅剎。晚主秀之壽圣。大闡宗風(fēng)。師雖以圓頓為門。而于戒科。猶事謹(jǐn)篤。六時三業(yè)之間必使纖悉如法。憲使劉燾。記師行業(yè)云。端戒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嘗。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芍^賢也已矣。秀有士族。請師禱疾。師命其徒了睿侍往。及歸。師正色責(zé)之曰。汝為純厚。吾故??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睿謝過而已。其處身律物。嚴(yán)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瘞舍利于錢唐寶藏。謚曰神智。師著作十馀種數(shù)萬言。皆詮釋教義耳。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釋從義,姓葉氏,溫州平陽人也。年十七,通誦《法華》得度,學(xué)扶宗,主大云五峰寶積。嘗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補注集解,處處辨明,如論賢首妄判華嚴(yán),議慈恩專用唯識,辨祖承無二十八祖,判道家當(dāng)攝入儒宗。詞理切直,為世所信。晚居秀之壽圣,大振宗教。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瘞舍利于錢塘寶藏,謚曰“神智”。憲使劉燾記其行業(yè)云:“端介清白,不妄游從。寤寐三觀,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脅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嘗求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已矣。”所著《大部補注》十四卷,釋《光明文句》者也?!锻洝匪木?,釋《觀經(jīng)疏》也?!秷A通記》三卷,釋《不二門》也?!蹲胍妨恚尅读x例》也?!都狻啡?,釋《四教儀》也?!对⒀浴匪木?,釋《金錍》也。《凈名略記》十卷,《搜元記》三卷。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神照,熙寧初登州牟平(今山東牟平)開元寺講經(jīng)律論傳法僧。見民國《牟平縣志》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48—1085
【介紹】:
即宋神宗。英宗長子。英宗即位,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太子。四年,即位。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圖富國強(qiáng)兵。后命王韶、章惇開邊,設(shè)熙河路,拓梅山地區(qū)。元豐時,改革官制。屢遣將進(jìn)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戰(zhàn),皆大敗,遂采守勢。在位十九年。
全宋詩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頊,英宗長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陽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進(jìn)封潁王。三年,立為皇太子。熙寧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以圖富國強(qiáng)兵。但在變法中動搖不定,終敗。四至六年,命王韶開拓熙、洮等五州,設(shè)熙河路,史稱熙河開邊。五年,章惇開拓梅山地區(qū),史稱梅山之役。八年,與遼重劃河?xùn)|邊界,棄地數(shù)百里。元豐三年(一○八○)至五年,進(jìn)行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屢遣將進(jìn)攻西夏,靈州、永樂城之役,皆敗。八年,卒,年三十八,葬于永裕陵。廟號神宗,紀(jì)元二:熙寧、元豐。事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紀(jì)》。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宋神宗趙頊(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長子。慶歷八年生,初名仲針,嘉祐八年封淮陽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進(jìn)封潁王。三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歷世之弊,務(wù)振非常之功。熙寧二年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以革弊圖新,于是有熙、豐新法。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諸法既立,又整飭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開拓熙、洮五州,設(shè)熙河路;五年,以章惇開拓梅山地區(qū);八年,重劃河?xùn)|邊界,棄地數(shù)百里于遼。元豐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制定寄祿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稱與實職相符;又改革銓選制度,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后欲取靈夏、滅西羌,遂有靈州與永樂城之?dāng)?。元豐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號二:熙寧、元豐。據(jù)《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辭、政事、邊防三門為目。事跡見《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紀(j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2—1135
【介紹】:
即宋徽宗。神宗子,哲宗弟。紹圣三年封端王。元符三年即位。以蔡京主國事,定司馬光、蘇軾等百余人為奸黨,皆予貶謫。崇奉道教,大興道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又窮極土木,采尋民間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遣使浮海,約金攻遼,以奪回燕云之地。宣和七年,金兵滅遼后南下。懼而傳位欽宗,自稱“太上皇”。欽宗靖康二年,為金人俘虜北去,后死于五國城。在位二十六年。工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傳世。擅畫,有《芙蓉錦雞》等存世。又能詩詞,有《宣和宮詞》等。
全宋文·卷三五四三宋徽宗趙佶(一○八二——一一三五),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即位,封遂寧郡王。紹圣三年封端王。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軍節(jié)度。元符三年正月哲宗崩,無嗣,遂即位。初欲調(diào)和新舊黨爭,旋以紹述神宗為國策。窮極土木,崇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是以群小競進(jìn)。約金攻遼,致金師深入,遂傳位太子,尊為道君太上皇帝。靖康末為金人俘虜北去,后崩于五國城。在位二十五年,年號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兆诓┩ò偎?,書畫尤工,自成一家,書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芙蓉錦雞》、《池塘秋晚》等傳世。能詩詞,善著述,有集百卷,今存《御注西升經(jīng)》等及近人所輯《宋徽宗詩》、《宋徽宗詞》。見《宋史》卷一九至二二《徽宗紀(jì)》,《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52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神與,晚號牧堂老人。博學(xué)高簡,歷游四方,見聞益廣。邃于《易》象、天文、地理諸說,亦重孔孟儒學(xué)。杜門謝客,以《程氏語錄》、《邵氏經(jīng)世》、《張氏正蒙》諸書授子元定。朱熹稱其志識高遠(yuǎn),非世人所能及。有《牧堂公集》、《地理發(fā)微》、《天文星象發(fā)微》。
全宋文·卷三九四二蔡發(fā)(一○八九——一一五二),字神與,晚號牧堂老人。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父。博達(dá)古今,尤精天文、勘輿。隱居不仕。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四。著有《地理發(fā)微》、《天文星象》等。見《朱文公文集》卷八三《跋蔡神與絕筆》,詹體仁《蔡牧堂公墓表》(《牧堂公集》附錄),《閩南道學(xué)源流》卷八,《宋元學(xué)案》卷六二,《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二五。明萬歷年間蔡有鹍以其遺文刻入《蔡氏九儒書》中,為《牧堂公集》一卷,今存清雍正、同治、光緒刻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0
【介紹】:
金女真完顏部人,本名谷神。完顏歡都子。受太祖命,仿漢字,合女真語,于天輔三年制成女真大字。曾從完顏宗翰破遼兵,追天祚帝。太宗時,為元帥右監(jiān)軍,俘宋徽、欽二帝。累官左丞相、侍中,封陳王。熙宗天眷二年,與完顏宗斡合謀,殺完顏宗磐、完顏宗雋諸王。次年被人構(gòu)陷,受責(zé)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7—1187
【介紹】: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宣和初封康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拒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從黃潛善、汪伯彥南遷避敵之議,先退至揚州,繼又渡江南奔,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鎮(zhèn)壓鐘相、楊么等起義。一度任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為求和,與宰相秦檜設(shè)計收諸大將兵權(quán),殺害岳飛,割地、稱臣、納貢于金。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趙慎。稱太上皇帝。在位三十六年。有《翰墨志》。
全宋詩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初封蜀國公,廣平郡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jìn)封康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使金,得還。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在位三十六年,建元建炎、紹興。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傳位于孝宗趙慎,稱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謚曰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著有《翰墨志》一卷,今存。事見《宋史》卷二四至三二《高宗本紀(jì)》。 宋高宗詩,據(jù)《寶慶會稽續(xù)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xué)圖錄趙構(gòu)(1107—1187)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弟。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精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得晉人神韻,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取舍,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yán),以至成誦。"明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陸游:"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余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全宋文·卷四四三九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韋賢妃。初授定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大觀二年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進(jìn)封康王。靖康元年冬,被詔使河北,至磁州,不進(jìn),轉(zhuǎn)赴相州,拜河北兵馬大元帥,開帥府。二年夏,聞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遂南赴南京應(yīng)天府。五月,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初用李綱為相,宗澤守汴,力謀恢復(fù)。然性素怯懦,拒絕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復(fù)用黃潛善、汪伯彥逃跑之議,初退至揚州,繼渡江奔杭州。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被迫退位,政變平,復(fù)位。尋為金人窮追至浙東海中,不得已,復(fù)任用岳飛、吳玠、韓世忠、劉锜等抗金名將,擊退金人,還駐臨安府,遂以為行都。然猥懦猜忌,坐失事機(jī),相秦檜,殺岳飛,收諸大將兵權(quán),乞和于金,于紹興十一年與金訂立割地、稱臣、納貢之屈辱和議,偷安忍恥達(dá)二十馀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帝。后累上尊號曰「光堯壽圣」。在位三十六年,年號二:建炎、紹興。淳熙十四年崩,年八十一。喜書法。著有《翰墨志》一卷(存)、御集一百卷。見《宋史·高宗紀(j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深州陸澤人。年十六時,以父邢超毆死里胥,罪當(dāng)死,詣吏求代其父,特詔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