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28,分162頁顯示  上一頁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接神
神姿
神岳
神保
神扶
萬神
一神
神語
神風(fēng)
祖神
神足
神虎
神斷
神符
神爵
《國語辭典》:接神  拼音:jiē shén
一種民間習(xí)俗。相傳年前的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升天述職,到了正月初四再返回下界繼續(xù)監(jiān)督人們。故民間便在初四時準(zhǔn)備祭品迎接諸神,除了焚香、點燭、燒金外,還須燃放爆竹,并焚燒木刻印刷的神馬與天兵。
《國語辭典》:神姿  拼音:shén zī
流露于外的非凡姿態(tài)。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fēng)塵外物?!?/div>
《漢語大詞典》:神岳(神嶽)
亦作“ 神岳 ”。
(1).對山岳的敬稱,言其具有靈異。 三國 魏 曹植 《遠(yuǎn)游篇》:“靈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峨?!?晉 傅玄 《正都賦》:“神岳雙立,岡巖崟崟?!?br />(2). 唐 代 武則天 給 嵩山 的封號。舊唐書·禮儀志四:“﹝ 則天 ﹞又以 嵩山 與 洛水 接近,因改 嵩山 為 神岳 ?!?/div>
《漢語大詞典》:神保
對先祖神靈的美稱。猶皇尸。《詩·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饗?!?朱熹 集傳:“神保,蓋尸之嘉號。《楚辭》所謂靈保,亦以巫降神之稱也?!笔耢`受祭祀的人。《宋史·樂志十二》:“神保聿歸,敢以辭致。”參見“ 皇尸 ”。
《漢語大詞典》:皇尸
對君尸的敬稱。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稱“尸”。《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載起?!?朱熹 集傳:“皇尸者,尊稱之也?!?span id="lex3fgj" class="book">《禮記·祭統(tǒng)》:“率其羣臣,以樂皇尸?!?鄭玄 注:“皇,君也;言君尸之尊者?!?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5551' target='_blank'>《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周宗廟樂舞辭》:“儼皇尸,列虞賓?!?清 龔自珍 《〈懷寧王氏族譜〉序》:“古者祭禮,嘏傳皇尸之命。”
《分類字錦》:神扶
杜甫 九成宮詩 立神扶棟梁,鑿翠開戶牖。
《韻府拾遺 虞韻》:柳宗元文雖驚狀劇猶恃神扶
分類:梁柱
《高級漢語詞典》:萬神  拼音:wàn shén
一個民族信奉的眾神;尤指正式公認(rèn)的主要的或國家的眾神
《駢字類編》:一神
詩:神具醉止。箋:具,皆也。疏:言皆醉者,所祭群廟,非止一神故也。 晉書禮志:泰始二年,群臣議,五帝即天地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shè)一坐而已。帝從之。齊書王琨傳:廷尉虞和議社稷合為一神,琨案舊糾駮時和深被親寵,朝廷多琨強正。唐書沈伯儀傳:緯曰:后稷為天地主,文王為五帝宗若一神而兩祭之,則薦獻數(shù)瀆,此神無二主也。拾遺記:禹鑿龍關(guān)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巖,見一神蛇身人面,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于金板之上。蛇身之神,即羲皇也,黃庭遁甲緣身經(jīng)。從神計八百七人。每日有一神當(dāng)直。
分類:一神
《漢語大詞典》:神語(神語)
神敕;神的言語。 南朝 陳 徐陵 《麈尾銘》:“既落天花,亦通神語。”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之二:“瓦卜傳神語,畬田費火耕。” 宋 蘇軾 《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詩:“已聞龜筴通神語,更看龍蛇落筆痕?!?/div>
分類:言語
《漢語大詞典》:神風(fēng)(神風(fēng))
(1).比喻迅猛的軍隊。文選·陸云〈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神風(fēng)潛駭,有赫茲威?!?李周翰 注:“神風(fēng),神兵也。”
(2).指人死后的英靈。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公無遺像有精氣,恍惚左右神風(fēng)趨?!?/div>
《國語辭典》:祖神  拼音:zǔ shén
路神:(1)共工氏之子脩。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八。祖》:「共工之子曰脩,好遠(yuǎn)游,舟車所至,足跡所達(dá),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2)黃帝妻嫘祖。唐。無名氏《軒轅黃帝傳》:「帝周游行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為祖神?!?3)黃帝子累祖?!稘h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臨江閔王劉榮傳》唐。顏師古。注:「昔黃帝之子累祖好遠(yuǎn)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為行神也。」
分類:道路祖神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來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晉 法顯 佛國記:“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見佛?即以神足,化作轉(zhuǎn)輪圣王,最前禮佛?!?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明律·釋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緣得現(xiàn)神足:一斷疑網(wǎng),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參見“ 六通 ”。
(2).猶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一·竺道潛:“凡此諸人,皆 潛 之神足。”
(3).神靈般的腳步。形容行走快速。 漢 應(yīng)瑒 《馳射賦》:“驊騮激騁;神足奔越。終節(jié)三驅(qū),矢不虛發(fā)?!?/div>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和?!眳⒁姟?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yè)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xué):“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明謝讜《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眳㈤?span id="rnbgmsf" class="book">《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jì)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yī)官須引《醫(yī)經(jīng)》《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jīng)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div>
《漢語大詞典》:神虎
即 神虎門 。 南朝 建康 皇宮西首宮門名。相傳 南朝 梁 陶弘景 曾在此門掛衣冠而上書辭祿。 宋 李綱 《與程給事書》:“愿掛冠 神虎 ,乞骸骨以歸山林?!眳⒁姟?神武掛冠 ”。
《漢語大詞典》:神武掛冠
南朝 梁 陶弘景 “家貧,求宰縣不遂。 永明 十年,脫朝服掛 神武門 ,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后以“神武掛冠”指辭官隱居。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故置吾兄於 箕山 吹瓢、 桐江 垂釣之間,而兄不受;置吾兄於 神武 掛冠、 華 頂高眠之間,而兄亦不受?!?/div>
《漢語大詞典》:神斷(神斷)
(1).神明所裁斷。 唐 柳宗元 《獻平淮夷雅表》:“天造神斷,克清大憝?!?br />(2).英明的決斷。 唐 李翱 《百官行狀奏》:“神斷武功,自古中興之君,莫有及者?!?明 方孝孺 《送太學(xué)趙孝先從軍詩序》:“圣天子天運神斷,以成大業(yè),其所舉措不易而審亦明矣?!?/div>
《國語辭典》:神符  拼音:shén fú
術(shù)士所畫的符箓。民間相傳其具有驅(qū)避災(zāi)厄、除邪袪病的功效。
《漢語大詞典》:神爵
即神雀。瑞鳥。 漢 揚雄 《羽獵賦》:“麒麟臻其囿,神爵棲其林?!?span id="i31vq1m" class="book">《漢書·宣帝紀(jì)》:“前年夏,神爵集 雍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漢注》大如鷃爵,黃喉,白頸,黑背,腹斑文也。”
分類:瑞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