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怯禮(怯禮)  拼音:què lǐ
村俗禮儀?!?a target='_blank'>兒女英雄傳》第一四回:「小婦人是鄉(xiāng)間女子,不會京城規(guī)矩,行個怯禮兒罷!」
分類:俗禮禮儀
《國語辭典》:不留體統(tǒng)(不留體統(tǒng))  拼音:bù liú tǐ tǒng
不合體統(tǒng),與身分地位或已定的禮儀規(guī)范不相符合?!?a target='_blank'>紅樓夢》第六○回:「這么大年紀,行出來的事總不叫人佩服?!⒉涣趔w統(tǒng),耳朵又軟,心里又沒有計算?!?/div>
《國語辭典》:宗教學(宗教學)  拼音:zōng jiào xué
以心理學、史學等為基礎(chǔ),取各教的經(jīng)典、遺物、禮儀等,加以分析、比較而研究,以明瞭宗教變遷發(fā)展之跡的學問。
《漢語大詞典》:俘廟(俘廟)
古代一種禮儀。作戰(zhàn)勝利后在太廟獻俘告成。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 太祖 遣學士 李瀚 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div>
《國語辭典》:規(guī)行矩步(規(guī)行矩步)  拼音:guī xíng jǔ bù
1.比喻舉止守法,毫不茍且。《隋書。卷五七。盧思道傳》:「在余之生,勞亦勤止,紈綺之年,伏膺教義,規(guī)行矩步,從善而登?!挂沧鳌敢?guī)行矩止」。
2.比喻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晉書。卷五五。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guī)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漢語大詞典》:過君表(過君表)
古代五種駕馭車馬的技術(shù)之一。指駕車經(jīng)過天子表位時的致敬禮儀。《周禮·地官·保氏》“四曰五馭” 漢 鄭玄 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孫詒讓 正義:“君表猶言君位……君在則必有表位,凡車過之,當別有儀以致敬,故五御有過君表之法?!?/div>
《漢語大詞典》:槨席
舉行喪奠禮儀時設(shè)在帷帳中的神坐之席。周禮·春官·司幾筵“其柏席用萑黼純” 漢 鄭玄 注:“柏,槨字磨滅之餘。槨席,藏中神坐之席也?!?賈公彥 疏:“謂於下帳中坐設(shè)之。”
《國語辭典》:漢官威儀(漢官威儀)  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本漢代官吏的禮儀制度,泛指正統(tǒng)的禮儀制度。《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弧?/div>
《漢語大詞典》:搏弊
謂人雖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禮儀。莊子·則陽:“夫 靈公 有妻三人,同濫而浴。 史鰌 奉御而進所,搏弊而扶翼。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 靈公 也?!?鍾泰 發(fā)微:“‘弊’者,疲困也。公雖疲困,而猶自把持不懈,是之謂‘搏弊’,至使扶之翼之?!北?,今各本皆作“幣”。
《漢語大詞典》:柴冊禮(柴冊禮)
古時禮儀。積薪為壇,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冊,然后燔柴祀天,謂之柴冊。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景祐二年:“乙酉,行柴冊禮於 白嶺 ,大赦?!?span id="hf6zsjd" class="book">《遼史·世宗紀》:“丁卯,行柴冊禮,羣臣上尊號曰 天授皇帝 。”
《漢語大詞典》:必也正名
指必須按照正統(tǒng)倫理觀念和禮儀關(guān)系來端正綱紀名分。論語·子路:“ 子路 曰:‘ 衛(wèi)君 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唐 蕭定 《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舊以 泰伯 之廟在於 蘇臺 ,而制 季子 之祠像設(shè)東面,非由典禮,諒無取焉,必也正名?!?宋 王讜 唐語林·方正:“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
《漢語大詞典》:頂馬(頂馬)
(1).舊時官員出行時儀仗中前導的騎馬差役。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頂馬:“今貴人街行,前有騎馬者一二人,號稱頂馬。按國語 越王 勾踐 親為 吳王 前馬。前馬者,即今頂馬矣?!?葉恭綽 《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幾段逸聞》:“ 張先培 等之炸 袁 ( 袁世凱 )也,第一彈斃其頂馬,第二彈未中,第三彈斃其駕車之馬,又一彈斃其從騎。”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六:“沒有‘開路神’,也不見什么‘頂馬’。走在前頭的,是長衫先生,洋裝先生?!?br />(2).舊時舉行婚喪典禮出行時,亦常用“頂馬”之禮儀,以為炫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八回:“以后還有甚么頂馬、素頂馬、細樂、和尚、師姑、道士?!?br />(3).謂騎馬前導。《海上花列傳》第三八回:“待至下午, 小王 頂馬而來,接著兩乘官轎,一乘中轎,齊於門首停下?!?/div>
《漢語大詞典》:賜茅授土(賜茅授土)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yīng)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漢語大詞典》:僉院(僉院)
(1).即 宋 之簽書院事,位在樞密副使之下。
(2). 元 時,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禮儀院、太醫(yī)院等亦設(shè)有此職。
(3). 明 時亦稱都察院僉都御史為僉院。
《漢語大詞典》:愆佚
謂踰越禮儀之處。 明 文徵明 《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陳君墓表》:“致孝於 韓 姑,婉容順志,靡有諐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