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31,分23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受俘
獻(xiàn)禮
圣事
禮用
樂制
拜辱
禮章
招復(fù)
裼裘
禮化
別義
非儀
施衿
禋禮
野合
《國語辭典》:受俘  拼音:shòu fú
古代的一種禮儀。在戰(zhàn)爭勝利后,先把戰(zhàn)俘獻(xiàn)于宗廟社稷,再由皇帝接受戰(zhàn)俘。《清史稿。卷九○。禮志九》:「翼日,帝御午門樓受俘?!?/div>
《國語辭典》:獻(xiàn)禮(獻(xiàn)禮)  拼音:xiàn lǐ
呈贈(zèng)禮物。如:「佳節(jié)獻(xiàn)禮」。
《漢語大詞典》:圣事(聖事)
(1).圣人之事。謂 孔子 弟子學(xué)習(xí)的成果和表現(xiàn)。 晉 葛洪 抱樸子·辨問:“ 孔子 門徒,‘達(dá)者七十二,而各得圣人之一體’,是圣事有剖判也;又云‘ 顏淵 具體而微’,是圣事有厚薄也。”
(2).基督教的重要禮儀。該教認(rèn)為它借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lǐng)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具體內(nèi)容有圣洗、堅(jiān)振、告解、圣體、終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盡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認(rèn)洗禮(圣洗)與圣餐(圣體)為圣事。 許地山 《綴網(wǎng)勞蛛》:“別的事情,也許她會(huì)忘記,惟獨(dú)這圣事是她所不敢忽略的。”
《漢語大詞典》:禮用(禮用)
謂用禮儀約束。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 裴松之 注引《亮集》:“昔 成都 初定,議者以為 來敏 亂羣,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div>
《漢語大詞典》:樂制(樂制)
禮儀中關(guān)于音樂的制度。宋史·樂志三:“ 元符 元年十一月,詔登歌、鐘、磬并依 元豐 詔旨,復(fù)先帝樂制也?!?span id="4ftvba9" class="book">《明史·樂志一》:“時(shí)七廟既建,樂制未備,禮官因請(qǐng)更定宗廟雅樂。”
《漢語大詞典》:拜辱
古代賓主相見的一種禮儀。謂拜謝對(duì)方的辱臨。周禮·秋官·司儀:“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鄭玄 注:“車逆拜辱者,賓以主君親來,乘車出舍門而迎之,若欲遠(yuǎn)就之然,見之則下拜,謝其自屈辱來也?!?span id="pb1wq4l" class="book">《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主人戒賓,賓拜辱,主人答拜?!?鄭玄 注:“拜辱,出拜其自屈辱至己門也?!?/div>
《漢語大詞典》:禮章(禮章)
(1).禮儀規(guī)章。《后漢書·皇后紀(jì)下·桓帝懿獻(xiàn)梁皇后》:“結(jié)婚之際,有命既集,宜備禮章,時(shí)進(jìn)徵幣。”
(2).禮樂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shí)序:“經(jīng)典禮章,跨 周 轢 漢 , 唐 虞 之文,其鼎盛乎!”
《國語辭典》:招復(fù)(招復(fù))  拼音:zhāo fù
招魂復(fù)魄。為古代喪禮的儀式之一?!逗鬂h書。卷三九。趙咨傳》:「招復(fù)含斂之禮,殯葬宅兆之期?!?/div>
《漢語大詞典》:裼裘
(1).古行禮時(shí),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盡覆其裘,謂之裼裘。非盛禮時(shí),以此為敬。禮記·檀弓上:“ 曾子 襲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大夫也,為習(xí)於禮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穎達(dá)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則此裼裘而弔是也。”禮記·喪大記“弔者襲裘” 漢 鄭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時(shí)也。小斂則改襲而加武與帶絰矣。”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禮儀。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yáng)揚(yáng),貌與常異?!?清 昭槤 嘯亭雜錄·張鳳陽:“ 納蘭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賓客, 鳳陽 裼裘露頂,忝踞上位,其結(jié)交也如此?!?/div>
《漢語大詞典》:禮化(禮化)
謂禮儀教化。后漢書·蔡邕傳:“養(yǎng)老辟雍,示人禮化?!?span id="k9oa3gr" class="book">《魏書·高祖紀(jì)上》:“淳風(fēng)行於上古,禮化用乎近葉。”新唐書·員半千傳:“ 半千 不顓任吏,常以文雅粉澤,故所至禮化大行?!?/div>
分類:禮儀教化
《國語辭典》:別義(別義)  拼音:bié yì
1.一個(gè)詞除常用的意義以外的意義。多指不常用的詞義。
2.其他的意思。如:「此言并無別義,請(qǐng)別誤會(huì)。」
《漢語大詞典》:非儀(非儀)
(1).《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鄭玄 箋:“儀,善也。婦人無所專於家事,有非,非婦人也;有善,亦非婦人也?!焙笠浴胺莾x”指婦女的是與非,善與惡。《孔子家語·本命》:“﹝女子﹞教令不出於閨門,事在供酒食而已,無閫外之非儀也?!币徽f為違命專擅,無三從之德。參閱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卷十九。
(2).違背禮儀。 唐 李景伯 《回波樂》詞:“侍宴既過三爵,諠嘩竊恐非儀?!?/div>
《漢語大詞典》:施衿
古代婚禮儀式之一。女子出嫁時(shí),其母為之整衿。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jié)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焙笥靡苑Q女子出嫁。 南朝 梁 沈約 《奏彈王源》:“買妾納媵,因聘為資;施衿之費(fèi),化充牀笫;鄙情贅行,造次以之?!?北周 庾信 《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志銘》:“施衿 趙 北,侍母 秦 南?!?倪璠 注:“施衿 趙 北,謂娉於 趙國 也?!?/div>
《漢語大詞典》:禋禮(禋禮)
升煙祭天之禮儀。續(xù)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七年:“今茲禋禮,奠幣上帝,祼鬯廟室,而地祇大神,久未親祀?!?/div>
《國語辭典》:野合  拼音:yě hé
1.男女茍合,俗稱為「野合」。
2.不合禮法的婚姻。《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3.在曠野中交戰(zhàn)。《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良騎野合,交鋒接矢?!?br />4.奏樂于郊野。《左傳。定公十年》:「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