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顯現(xiàn),以教化眾生。唐。劉軻〈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自示疾至于升神,奇應(yīng)不可殫紀(jì)?!?/div>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曉他人?!盾髯?。榮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處所招貼的文書或通告?!段拿餍∈贰返诙兀骸改肯轮磺蟠笕硕喟l(fā)幾張告示,預(yù)先曉諭地方上的百姓?!?/div>
《漢語大詞典》:示信
表示真實可靠。 明 徐官 《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語》:“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清 周玉麟 《〈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無此則真?zhèn)文??!?/div>
《駢字類編》:外示
隋書楊素傳:見內(nèi)情下。又突厥傳:見內(nèi)乖下留。唐書田悅傳:詔悅自中軍兵馬使、府左司馬,擢后俄檢校工部尚書,為節(jié)度使。悅始招致賢才,開館宇,禮天下士,外示恭順,陰濟(jì)其奸。
《國語辭典》:榜示  拼音:bǎng shì
1.張貼公告,通知民眾?!陡;萑珪?。卷三一。庶政部。禁婦女燒香》:「若不嚴(yán)為禁革,將來敗俗安窮,宜大張榜示,先諭后拿。」也作「榜示」。
2.榜文、告示。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出:「明張榜示,今朝幸駕汴梁城。」
《國語辭典》:榜示(牓示)  拼音:bǎng shì
張貼公告,通知民眾。也作「榜示」。
《漢語大詞典》:寄示
謂送給人看,示知。 宋 蘇軾 《與蔡景繁書》之六:“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東藩 《后漢演義》第八五回:“ 權(quán) 將來書閲畢,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罷手,仍催 孫權(quán) 引兵就道。”
分類:送給示知
《漢語大詞典》:來示(來示)
對他人來信的敬稱。宋書·武帝紀(jì)中:“來示言‘處懷期物,自有由來?!?/div>
《漢語大詞典》:示恩
表示對某人有恩惠。也說“示惠”
分類:某人恩惠
《國語辭典》:揭示  拼音:jiē shì
1.顯露、明示?!短綇V記。卷二○四。李謨》:「聲發(fā)入云,四座震慄,李生蹙踖不敢動。至第十三疊,揭示謬誤之處,敬伏將拜。」
2.公布、宣布?!端问?。卷一七七。食貨志上五》:「又令州縣錄丁產(chǎn)及所產(chǎn)役使,前期揭示不實者,民得自言?!?/div>
《國語辭典》:示寂  拼音:shì jí
佛教稱佛、菩薩、高僧死亡。寂,即圓寂。本指達(dá)到不再輪回的境界,但亦用來稱出家眾的去世。清。錢謙益〈洞聞禪師塔銘〉:「天啟三年七月,洞聞禪師示寂于破山之禪院?!?/div>
《國語辭典》:示眾(示眾)  拼音:shì zhòng
公開讓眾人觀看,通常含有警誡之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西游記》第九回:「先將李彪釘在木驢上,推去市曹,剮了千刀,梟首示眾訖?!?/div>
《國語辭典》:示威  拼音:shì wēi
1.顯示威力、力量。《左傳。文公七年》:「叛而不討,何以示威?!埂度龂萘x》第四五回:「肅曰:『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昏ぴ唬骸簲厥挂允就!凰鞌厥拐?。」
2.結(jié)合群眾表示某種意愿的集體行動。如:「示威游行」、「示威運動」。
《漢語大詞典》:頒示(頒示)
(1).發(fā)布;通告。謂公布出來,使人知曉。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下:“宜付史舘,頒示天下,賫卷中使則 焦楚鍠 也。” 清 夏燮 中西紀(jì)事·猾夏之漸:“續(xù)增若干款,頒示各省督撫將軍遵照辦理。”清史稿·后妃傳·文宗孝欽顯皇后:“兩太后以 文宗 賜 同道堂 小璽鈴識,仍以上旨頒示?!?br />(2).謂賜給觀看。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鈐書》:“又頒示北岳碑,真雄文健筆,高古相稱?!?宋 曾鞏 《史館申請三道札子》:“德音行事,外廷有所未聞,及自來更有紀(jì)述,發(fā)明文字,藏在宮禁者,欲乞特賜頒示,以憑論次。”
《國語辭典》:顯示(顯示)  拼音:xiǎn shì
明白表示?!稘h書。卷八一??锖鈧鳌罚骸敢源孙@示眾庶,名流于世?!?/div>
《韻府拾遺 泰韻》:示大
關(guān)尹子:古之善揲蓍灼龜者,能小中示大,大中示小。
分類: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