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春秋時衛(wèi)國人。父石駘仲為衛(wèi)大夫,死后無嫡子,有庶子六人爭當繼承者。掌卜之人謂之曰若沐浴佩玉,則得吉兆。五人皆聽從其言。獨石祁子以為持親喪,不沐浴佩玉,人稱心正知禮。
人物簡介
【生卒】:519—565 【介紹】: 南朝陳天水隴西人,字齊旦。涉獵文史,善隸書。陳霸先(陳武帝)討元景仲,引為書記,每占授軍書,下筆便就,軍國大事,參預謀劃。侯景平,授中書侍郎。入陳,為散騎常侍,太府卿。陳文帝天嘉元年,進爵為伯。王琳平,除吳州刺史。再遷右衛(wèi)將軍。卒謚忠。
人物簡介
【生卒】:928—998 【介紹】: 宋衢州信安人。慎溫其子。幼好學,年十八,為錢俶掌書記。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從俶歸宋,授鴻臚卿。歷知陳州、興元府。以母老乞歸養(yǎng),退處十年。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自幼至白首,歲讀《五經(jīng)》。每開卷,必正襟危坐,從不懈怠。全宋文·卷四二
慎知禮(九二八——九九八),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幼好學,年十八,獻書錢俶,署校書郎。未幾為掌書記。后從俶歸宋,授鴻臚卿,歷知陳州、興元府。以母老乞歸,退處十年。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咸平初卒,年七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55—1010 【介紹】: 宋磁州武安人,字知禮。韓重赟子。以蔭補供奉官。從征河東,權知麟州。屢敗西夏李繼遷。以功擢西上閤門使,邠、寧、環(huán)、慶、清遠軍都巡檢使,徙鎮(zhèn)定、高陽關行營鈐轄,屯鎮(zhèn)州。契丹兵至威武軍,崇訓陳兵唐河,扼其要路,迫敵遁去。移并、代鈐轄,權知并州,與大將王超襲破契丹于定州。真宗景德初,契丹兵南下,又與王超追襲至鎮(zhèn)州。大中祥符二年,授右龍武軍大將軍,領韶州防御使。以本官分司西京卒。
人物簡介
【生卒】:958—1018 【介紹】: 宋洛陽人,字樂道。趙孚子。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太常丞等職。真宗朝,拜右正言,預重修《太祖實錄》。遷知制誥、知審刑院,充翰林學士。從真宗至澶淵訂和盟,并撰答書。后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謚文定。有文集。全宋詩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誥。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罷(《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傳。全宋文·卷一六七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趙孚子。雍熙二年登進士第,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召試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咸平三年知制誥、副夏侯嶠巡撫江南,還,知審刑院。繼判尚書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審官院。景德初為工部員外郎,充翰林學士。陪伴遼使臣,作《戴斗懷柔錄》三卷以獻。三年,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俄修國史。累遷尚書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字約言。俗姓金。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天臺教觀。甫經(jīng)一月,便能講經(jīng)。與高僧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jīng)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云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云相結(jié)。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云歸寂。遂繼席弘化。學眾云委。咸平中??ご蠛?。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供佛。懺未竟。雨已大浹。是年。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師室。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書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師于是。作扶宗記。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辯訛。以助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jié)前后。為書二卷。凡十章。因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以質(zhì)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已。遽白郡守。以來無公據(jù)發(fā)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會。歲視為嘗。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凈土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圣人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jié)十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jīng)。秘書楊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之。乃復結(jié)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復三用章。對孤山闡義鈔。四年駙馬李遵勖。奏師高行遺身。上嘉嘆。賜號法智。且遣內(nèi)侍。至延慶寺。命修法華懺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天圣改元。天童凝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業(yè)。五年。制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元旦。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發(fā)俱長。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師著述數(shù)十種。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無剩義矣。誠為前達之功臣。后學之模范。獨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據(jù)。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智。主延慶。道化大行。嘗晨入懺堂。見一虎伏幾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之。寂無所睹。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蔽磶咨Y。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復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jīng)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jié)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nèi)。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jié)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生卒】:961—1038 【介紹】: 宋杭州馀杭人,字知禮。元德昭孫。真宗景德間進士。仁宗初,知海門縣,地苦斥鹵,為鑿池注甘泉,民甚利之。累官屯田員外郎,致仕歸。
人物簡介
【生卒】:962—1025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定國。太宗淳化三年進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憑由司,建言放逋負一千余萬、釋系囚三千余人。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請真宗赴金陵,為寇準所阻。累表罷職。判尚書都省,領修《冊府元龜》,攬功委過。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書,獻符瑞,以天書儀衛(wèi)副使從封泰山,祀汾陰。累遷吏部尚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罷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數(shù)過人,奸邪險偽,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圭交結(jié),時謂之“五鬼”。卒謚文穆。有《鹵簿記》、《圣祖事跡》等。全宋詩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文莊集》卷二八《王公行狀》),為亳州防禦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學士(《同上》)。四年,參知政事(《學士年表》),加給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軍。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復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國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莊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銘》)。謚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傳。今錄詩四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欽若(962~1025) 北宋官員。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參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東道(治所湖北襄陽)節(jié)度使等職。宋真宗時期兩度出為宰相,人稱為“癭相”,是主和勢力代表。追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主持編纂《冊府元龜》?!?a target='_blank'>宋史·王欽若傳》載王欽若出生于黃鶴樓:“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欽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進士甲科,為亳州防禦推官。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參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請遷都金陵,為寇準所阻。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zhuǎn)運司,又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大中祥符間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陰。歷禮、戶、吏三部尚書,天禧元年遷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時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進司徒,封冀國公,天圣三年卒,贈太師、中書令,謚文穆。曾領修《冊府元龜》及道書,撰《翊圣保德真君傳》二卷(存)、《先天記》三十卷、《五岳廣聞》一百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三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6—1017 【介紹】: 宋建昌軍南城人,字永年。幼好學,年十三著《皇綱論》萬余言。南唐李煜召入宮與幼子游。金陵平,師事徐鉉。太宗雍熙二年進士。真宗景德初命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預修《冊府元龜》。附王欽若、丁謂,預東封、西祀。大中祥符元年與丘雍同修《廣韻》。六年為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因修國史。九年拜刑部侍郎、參知政事。天禧大禮,為天書儀衛(wèi)副使、參詳儀制奉寶冊使。卒謚文僖。性敏給,博聞強記,詳練儀制沿革、刑名之學。有《唐紀》、《江南別錄》及文集。全宋文·卷一八七
陳彭年(九六一——一○一七),字永年,撫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雍熙二年第進士,調(diào)江陵府司理參軍,歷澧、懷二州推官。遷秘書郎,為大理寺詳斷官。咸平中,召試學士院,遷秘書丞、知金州。景德初,代還,直秘閣。以杜鎬等薦,命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遷右正言,充龍圖閣待制。大中祥符初,進秩工部郎中,加集賢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六年,召入翰林充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同修國史。國史成,遷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兵部侍郎。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彭年著述甚富,有文集百卷、《唐紀》四十卷,早佚。今存《江南別錄》、《貢舉敘略》,并預修《冊府元龜》、《玉篇》、《廣韻》等書?!?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8 【介紹】: 宋滄州清池人,字用晦,一字晦之。太宗端拱二年進士。累遷河陽節(jié)度判官。真宗咸平中奏言當世要務,召試舍人院,權右正言。進右司諫,出知鄧州,賑關右饑民。擢龍圖閣待制,再遷工部郎中,建言矯任官重內(nèi)輕外之弊,自請補外。大中祥符九年拜參知政事。以與王欽若議論相失辭位。仁宗即位,召為樞密副使,天圣三年拜相。慎名器,無毫發(fā)私,雖顯貴,清約如寒士。卒謚文節(jié)。全宋文·卷一八九
張知白(?——一○二八),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端拱進士。累遷河陽節(jié)度判官、權右正言、判三司開拆司,權管勾京東轉(zhuǎn)運司事,知鄧州。大中祥符九年,遷給事中、參知政事。以議論與宰相王欽若不合,稱疾辭位,出知大名府。徙南京留守,復徙亳州。仁宗即位,進尚書右丞、樞密副使。天圣三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于相位。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四,《宋史》卷三一○本傳。又,今人楊殿珣《中國歷代年譜總錄》據(jù)張秀民《始祖文節(jié)公年譜》,謂其生于建隆二年(九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