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真身
佛教語。佛教認(rèn)為為度脫眾生而化現(xiàn)的世間色身。佛、菩薩、羅漢等。 唐 慧能 《壇經(jīng)·付囑品》:“十一月, 廣 、 韶 、 新 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 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原注:“ 六祖禪師 真身蓋數(shù)百年矣?!?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摩騰真身:“今 洛 中 白馬寺 , 摩騰 真身尚在?!?秦牧 《惠能和尚的偈語》:“六十年代, 南華寺 還有他的‘真身’和‘衣缽’。”
《國語辭典》:本地  拼音:běn dì
居處于某地區(qū)者稱當(dāng)?shù)貫椤副镜亍?。如:「本地盛產(chǎn)各種水果,歡迎大家前來品嘗。」《老殘游記》第五回:「那人道:『姓王。就是本地人氏。你老貴姓?』」《紅樓夢》第四回:「這個被打之人乃本地一個小鄉(xiāng)宦之子,名喚馮淵?!?/div>
《漢語大詞典》:真土
(1).在一個地方自然形成的土壤。對“客土”而言。《漢書·陳湯傳》:“故陵因天性,據(jù)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br />(2).佛教語。真佛土的略稱。謂佛真身所住的法性土,對化身所住的化土而言。《藥師本愿功德寶卷》:“玄妙消息,不動巍巍,真土立根基?!?/div>
《漢語大詞典》:身塔
僧塔。為僧人埋骨之所。有真身塔(肉身塔)、灰身塔(火化后以灰身立塔安葬)和舍利塔(僅取高僧火化后的舍利立塔供養(yǎng))之別。 唐 王維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序》:“身塔不出 虎溪 ,淚碑有同 羊峴 ?!?唐 元稹 《僧如展及韋載同游碧澗寺后展公長逝徒以四韻為識》:“重吟前日‘他生’句,豈料踰旬便隔生!會擬一來身塔下,無因共繞寺廊行?!?/div>
《漢語大詞典》:覺化(覺化)
佛的化身。佛教認(rèn)為佛的真身是法身,世人不能見,能見的是佛的化身,故稱 釋迦牟尼 為“千百億化身”。 唐 錢起 《登玉山諸峰偶至悟真寺》詩:“更聞 東林 磬,可聽不可説。興中尋覺化,寂爾諸象滅?!?/div>
《漢語大詞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
佛教指 釋迦如來 真身 毘盧舍那佛 凈土,是佛教的極樂世界,由寶蓮花中包藏的無數(shù)小世界組成的。 清 譚嗣同 《仁學(xué)》一:“ 恒河 沙數(shù),世界種為一華藏世界?!?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然近世汎神論之立説,則亦有可議者,彼其言曰:‘以一蟻子之微而比於人,人之大不知幾千萬倍也。’然此幾千萬倍者,要必有量,若人之比華藏世界,其大小則無有量?!?/div>
見佛真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真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諸佛二身之一。(參見:二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身。(參見:二身)
【三藏法數(shù)】
真身者,真智與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論云: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變易身,變易生死之身也。(參見:性地)?!居帧糠鹬硪玻鹕碇_合,經(jīng)論之說雖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兩門為通會。二身之說頗多。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有六種:真身,應(yīng)身之二身。常身,無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實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實相身,為物身之二身是也。(參見:二字部二身)附錄。【又】二法身有五種。(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為了濟(jì)度眾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為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為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為法身,而隨機(jī)應(yīng)現(xiàn)的應(yīng)化身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化身是佛應(yīng)眾生機(jī)緣變化而現(xiàn)的身。4。常身和無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無常身就是佛的應(yīng)化身。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隨機(jī)現(xiàn)生之應(yīng)化身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為法身。
「真應(yīng)二身」 即生法二身。
「實相為物二身」
一、實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報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應(yīng)身,佛所現(xiàn)之應(yīng)身化身也。
「常無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無常身 即應(yīng)身化身也。
「實化二身」 如來之二種色身。
一、實身 即實色身,亦即報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應(yīng)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覺之理性,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無明隱沒,在諸佛為始覺之智顯現(xiàn)者,名之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覺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覺之智究滿,與本覺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極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應(yīng)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應(yīng)化法身 即應(yīng)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體之佛之真身也,攝于三身中之法身報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現(xiàn)眾生化益方便之佛之應(yīng)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來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論疏云二法身:
一、言說法身 謂法身無相,本離言說,雖離言說,非言莫顯,故名言說法身。
二、證得法身 謂法身體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顯,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覺之心,契于本覺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覺,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與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論云: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應(yīng)身〕,應(yīng)身者,應(yīng)周萬物,化洽眾生,隨其心量,現(xiàn)種種身。譬如一月,現(xiàn)于眾水,而無去來之相。金光明經(jīng)云: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唯識論)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謂三界內(nèi)六道眾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長短巨細(xì),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變易身〕,變即轉(zhuǎn)變,易即改易。謂二乘等雖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變易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真身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觀經(jīng)所說十六觀之第九,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佛身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觀經(jīng)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佛身。
無量壽佛真身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廣西全州之湘山寺,無量壽佛真身在焉。其法名曰全真。唐肅宗時,脩道于衡山。后居湘山者七十年。涅槃于此。其徒漆其身而龕之。僖宗時,奉為無量壽佛。歷朝香火甚盛。明一統(tǒng)志八十三曰:「全真,柳州人。唐至德初來游湘源,刱凈土院。宋州刺史韋宙,遣使禮請,翌日即至,四門各見其入,宙出道迎,惟見其一,其神變不可具述,卒年一百三十二。五代時,因全真多神異,改湘源為全州。今其真身在湘山,歷代封為慈祜寂照妙應(yīng)禪師?!骨逡唤y(tǒng)志三百五十六曰:「會昌間,汰釋氏。寂照師一夕生肉髻,須發(fā)并長。乃衣紫霞衣入覆釜山,結(jié)庵而居。示寂后,其遺蛻在湘山,曰無量壽佛塔?!?/div>
智者大師真身塔
【佛學(xué)大辭典】
(堂塔)塔建于真覺寺內(nèi)。智者大師之肉身在焉。
報土真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對化土之化身而言。謂住于真實報土之佛之真報身也。
終教丈六即真身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次說大乘終極之理,會一切法咸歸實性,二乘、闡提悉得成佛,機(jī)緣既熟,所見如來丈六之身,即是真常之體,故名終教丈六即真身也。(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佛真身觀
【三藏法數(shù)】
謂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zhuǎn),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流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有眾多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fù)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欲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dāng)現(xiàn)。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是名佛真身觀。(梵語那由他,亦云阿廋多,華言萬億。梵語須彌,華言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