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馮應壽(1839年—?),字介眉、號靜山,山西汾州府汾陽縣人,進士出身。廩生出身。同治六年,登副榜優(yōu)貢。同治九年,鄉(xiāng)試中舉。同治十三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九年,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次年,任掌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光緒十二年,任禮科給事中。后改任吏科給事中、江蘇分巡鹽法江寧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906
【介紹】:
清江蘇泗州人,本籍浙江蕭山,字蕓楣,一作云楣。同治十三年進士。光緒間官廣西按察使。中日戰(zhàn)起,受命在小站新式練兵,成定武軍十營;又首陳變法自強,辦實業(yè)、整軍隊、設學堂等十事。曾督造京津、山海關內外鐵路。官至郵傳部侍郎。
維基胡(1840年—1906年),字蕓楣,亦作云眉,安徽泗州(今泗縣)人,原籍浙江蕭山,清末大臣,淮系官僚。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選庶吉士。1877年散館外放廣西靈川縣知縣,未上任,捐納為道員,補天津道,入李鴻章幕府,督辦糧草。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任廣西按察使,賜頭品服。1894年調中央。同年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清陸軍潰退入關,胡燏棻單騎宣諭,遣散潰兵。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決定采納德國人漢納根(Hanneken)的建議,編練新式軍隊。命漢納根與胡燏棻共同辦理編練新軍事宜。漢納根本人建議采用西式武器,加練新軍十萬,全都用新法訓練。這個建議遭李鴻章和胡燏棻反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胡燏棻開始招募壯丁,在天津馬廠編練新軍3營,并聘請漢納根擔任教官。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初,定武軍因馬廠營房不敷應用而移駐小站(天津東南70里的新農鎮(zhèn)),編制十營,號定武軍,最初有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小站練兵自此始。光緒二十一年十月,胡燏棻奉調出任津蘆鐵路督辦,由袁世凱接統定武軍,袁再加以擴充以成新建陸軍,成為日后北洋軍閥的前身。胡燏棻又上書變法,條列十事:開鐵路、造鈔幣、制機器、開礦產、折南漕、減兵額、創(chuàng)郵政、練陸軍、整海軍、設學堂。當年朝廷定議造津蘆鐵路,自天津至北京盧溝橋,命燏棻充督辦。又任順天府府尹,疏請展京西支路,盧溝橋至門頭溝,便運煤。1897年任關內外鐵路督辦。1899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以談洋務著稱。次年,義和團入京,指為通敵,欲殺之,逃跑而免。后歷任刑部、禮部、郵傳部侍郎。1906年病逝。予天津建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43—1901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眉孫,一字梅生,號定庵。以諸生從軍。光緒間歷參張樹聲等人幕事,累保至花翎鹽運使銜,分省補用知府。曾應盛宣懷之請,在上??偫砟涎蠊珜W。有《存悔齋文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44—1900
【介紹】:
清江蘇丹徒人,字眉叔。光緒間留學法國,得博士學位。歸國后入李鴻章幕辦洋務,官至道員。善古文辭。精通英、法、希臘、拉丁文。有《馬氏文通》、《適可齋紀言紀行》。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聞福增,字眉川,號退庵,太倉人。光緒丙子進士,改庶吉士,授慶符知縣。有《退庵詩稿》。
維基聞福增,江蘇省太倉直隸州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23名。殿試登進士2甲第38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緒三年四月癸丑(1877年6月9日),翰林院散館,著以即用知縣。
人物簡介
梁溪詩鈔章簡(1846-1907),原名程,字芝眉,又別字道生,金匱(今無錫)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一生未作官。善奕,游于公卿間。通經史,工詞賦駢文,有《思誤齋詩鈔》。
人物簡介
維基姜自騶(1850年—1908年),號芝眉,進士出身,姜自駒之弟。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貢。光緒元年(1875年)舉人,與姜自駒同榜。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以知縣用,改授嘉應州訓導。光緒十二年,殿試二甲第二名進士,朝考一等第五十九名,授翰林院編修。后以奉養(yǎng)而辭職歸鄉(xiāng),主講江濂溪書院 。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易順鼎,字實甫,一字中實,龍陽人。光緒乙亥舉人,歷官廣東欽廉道。有《琴志樓集》。
全臺詩易順鼎(1858~1920),字實甫,又字中碩,自號眉伽、哭庵。湖南龍陽(今湖南漢壽)人。1875(光緒元年)舉人,張之洞曾聘他擔任兩湖書院經史講習。光緒21年(1895)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易氏曾兩次上書都察院條陳時務,力陳不可割地賠款。割臺議定后,更自動請命于光緒21年5月、7月間兩度攜軍餉赴臺灣,協助劉永福、黎景嵩抗拒日軍之接收。其著作《魂南記》是以日記形式,記錄自光緒21年5月1日請命赴臺,至9月劉永福內渡福建為止的抗日經過,〈魂南集〉則是當時經各地吟詠所作。 易氏在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其后歷任廣西、云南、廣東道臺。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逃居上海,后赴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有交情,袁氏稱帝,被任為代理印鑄局局長,帝制失敗,易氏益縱情歌樓妓館?! ∫资掀缴娮鹘f首,結集成冊者有20馀種,其中《四魂集》共分五卷,含〈魂北集〉、〈魂東集〉、〈魂南集〉、〈歸魂集〉、〈魂南記〉等。今臺灣銀行發(fā)行的「臺灣文獻叢刊」將〈魂南記〉、〈魂南集〉合并為一冊發(fā)行。(廖振富撰)
詞學圖錄易順鼎(1858-1920) 字仲碩,一作中實、中碩,又字實甫,號眉伽,又號哭庵。湖南龍陽(今漢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入資為刑部郎中。以同知候補河南。尋補道員。湖廣總督張之洞延主兩湖書院講席。入民國,任印鑄局長。少稱神童。詩與樊增祥齊名稱"樊易",體格屢變,風流自賞。古體務為恣肆,近體工于裁對。亦工詞。有《琴志樓叢書》。詞集有《鬘天影事譜》、《楚頌亭詞》等。
哭庵詞1858-1920,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zhàn)。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后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后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于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并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琴臺夢語詞·序琴臺夢語詞二卷,吾友易子中實游藝江南之所作也。中實淵聞贍學,年少多通,以詩人緒余,樂府新律,纂繡騷雅,雕鏤情文,倚聲而歈,引節(jié)彌韻,華縟豐艷,自其天才。而跌宕風塵,驅染煙墨,江山之勝,抑有助焉。當夫子美去蜀,季野入吳,張翰相知,伯喈流寓,歡締吟社,豪張酒軍。會蘇家之舊亭,訪錢氏之故館。金閶曉而春麗,錦涇暮以秋凄,此一境也。古夢無痕,游悰式寫,廢苑獨往,靈巖遂攀,鞭影辟疆之園,劍氣要離之墓。廊沈屧響,寺閣鐘聲,駐舄鱸鄉(xiāng),題襟虎阜,鄧尉之梅花似雪,蘇臺之楊柳如煙,此又一境也。登山曰歸,臨流斯暢,虹橋小泛,鶴澗幽探,打槳蓮涇之灣,攲篷荷蕩之曲,橫塘渺渺,香水盈盈,此又一境也。爾乃峭帆半偃,側帽孤征,睇虞仲之巖棲,跡焦先之谷隱,攬飛樓于北固,問故土于南朝,建業(yè)之鎮(zhèn)荒涼,秦淮之流嗚咽,即遺宅而謝安不作,覓新亭而王導無人,銷沈鐘阜之靈,悽愴臺城之亂,俯仰百代,低徊萬端,此又一境也。若夫閑懷宛,宛,影事依依,眷同心之舊盟,訂促膝之新侶,玉簫倚袖,金箏侑觴,白門暄而霧晴,青涇漲而波闊,纜莫愁之芳樹,采元武之瘦菱,寫照荷華,銷魂桃葉,夜夜奈何之月,朝朝恁處之云,竹寫絲陶,金悽粉怨,此又一境也。其或獨寐無那,端居不憀,花菲菲而勒寒,雨蕭蕭而作暝,鶯朝倦賞,雁晚枯吟,蝶衣午慵,螀笛宵冷,數抵金之漏刻,耽軟玉之華年,含酲未醒,撫景誰語,此又一境也。中實于此縱橫兩戒,規(guī)模萬族,飛行南斗之表,抗聲北宋而還,江管牙雕,濤箋手擘,敲唾壺而欲碎,灑墨花其若飛,至于讀畫分題,裁筒答和,愁儂歡墜,感物情來,王寬寄婦之篇,鮑照與妹之作,莫不翹思綺爛,觸緒絲縈,作之者按譜傳歌,讀之者回腸蕩氣,可謂深美閎約,惻隱盱愉,采不浮縟,神不虛艷者矣。若乃尚論昔賢,竊比高唱,則流水孤村之蕭遠,曉風殘月之凄清,金戈鐵馬之雄深,寶函鈿雀之瑰麗,靜窈若暗香疏影,纏綿若淺醉閑眠,溫柔若香冷猊金,幽秀若夢回雞塞,夫固奄有眾妙,不名一家,諒哉賞音,弗予河漢。
歲在丁亥仲冬朔日。
長沙張百熙拜序于京師宣武坊南之寓齋。
琴臺夢語詞·自序楊子云曰,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人生三十曰壯,正余今日之謂矣。子云所稱雕蟲篆刻者,指賦而言也。況于詞又下賦一等者乎。雖然,余鄙人也,少充國寶,長未嘗有當世之務。其所與游處又皆江湖山澤窮愁枯槁之民。語曰吾紼謳所生,必于斥苦,此非空言也。夫以窮愁枯槁之民而欲其為鏗訇炳麗發(fā)皇之辭,以驚世而震俗,固已難矣。太史公曰,詩三百篇,大抵皆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可謂知言矣。夫人孰能無情,情孰能無所寄,寄之于今則實事生焉,寄之于古則空言出焉,寄之于實事則功名富貴生焉,寄之于空言則憂患貧賤出焉。雖所寄不同,而其不能無所寄一也。使余與諸子或膺尺一之組,勞形于簿書,或持丈二之殳,效命于沙漠,此雖欲強以雕蟲之事而有所不能矣,豈非天哉。光緒丁亥,余三十之年也。是年在姑蘇,嘗與數友登靈巖琴臺,悲歌吊古,意氣甚壯,九月之望,驪駒入燕,曾幾何時而舊游已如夢幻,僅存此數十篇之詞,亦如夢中語耳。余又何能無槩耶。且余固嘗悔詞,悔之而不廢者何也,哀樂難忘而聚散可感也。不知我者以為雕蟲篆刻之事,而知我者必以為窮愁枯槁所為也。雖然,屈靈均有言曰,老冉冉其將至,懼修名之不立,行年三十而猶不免為子云所笑,亦余之過也夫,亦余之過也夫。
十一月庚申,易順鼎自敘。
鬘天影事譜·自序余年十三四即學為詞,篇成,雖友人稱善,未能自慊也。曩歲游京師,始獲讀宋名家詞如吳君特、周公瑾其人者,尋聲按譜,時一效顰,抱瑟空彈,背燈獨語。蓋自春明下第,萬感無聊,而于此道乃稍稍進矣。余性疏慵,脫稿后每不置副本,久多散佚。爰檢錄近作自丙子春仲迄丁丑春孟,得詞百首,分篇四卷于左。今夫凄蟲警秋,如泣如訴,不自知其聲也。繁葩絢春,如睇如笑,不自知其色也。余之于詞,豈故為是曼音纖態(tài)以求悅夫時輩之聽睹哉。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藉此陶寫哀樂,消磨歲時,詞之為功與絲竹等。而況佛子秋波,可參妙悟,美人香草,終屬寓言。則舉連篇累牘之夢蝶驚鴻,皆一例空中語耳。又安能索紙上之真真而呼之欲出耶。雖然,離憂{斁/皿}性,多感靡骨。矧雕蟲小技,壯夫不為,鋟而存之,聊志吾過。紈情易感,尚傳秋士之悲;綺念將離,庶啟冬郎之悔云爾。
光緒丁丑二月易順鼎眉伽甫識于懺綺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60—1900
【介紹】:
清漢軍正白旗人,字眉峰。富明阿子。光緒間官黑龍江將軍。義和團運動起,俄軍入侵,逼齊齊哈爾。山乃遣人議和,后服毒自殺。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二○○李僖魯,字眉下,朝鮮人。光緒十六年充貢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浙江山陰人,字眉子。貢生。任武康訓導。性淡逸,好古學,工南宋人小詞。窮悴善病,光緒間卒,年五十余。有《笙月詞》、《縵雅堂文》。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七王詒壽,字眉叔,浙江山陰人。諸生。官金華訓導。有《縵雅堂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范軾,字亦坡,號眉生,黃陂人。光緒戊戌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官撫州知府。有《秀蕻園集》。
維基范軾,字亦坡,號眉生,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登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授兵部主事。官至撫州府知府。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吳眉孫(1878-1961) 名庠,別名寒竽。鎮(zhèn)江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吳庠(1879 - 1961),原名清庠,后去清字,字眉孫,別號寒竽,江蘇鎮(zhèn)江人。少讀詩書,后來又攻讀新學,30歲時畢業(yè)于上海南洋公學。清末,詩文與丁傳靖、葉玉森齊名,人稱"鐵甕三子"。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沈昌眉,字眉若,號長公,蘆墟鎮(zhèn)人,少年喪父。清宣統二年,他與兄弟昌直發(fā)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亞子介紹加入南社,在《南社叢刻》上發(fā)表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