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和彈(和彈)
相應(yīng)和的彈奏。 晉 陸機 《鞠歌行》:“鼓鐘歇,豈自歡,急絃高張思和彈?!?/div>
《國語辭典》:帶動(帶動)  拼音:dài dòng
帶領(lǐng)發(fā)動。如:「政治的安定,帶動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國語辭典》:反應(yīng)(反應(yīng))  拼音:fǎn yìng
1.用造反來響應(yīng)。《三國志。卷一四。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程昱》:「黃巾起,縣丞王度反應(yīng)之,燒倉庫。縣令踰城走,吏民負老幼東奔渠丘山?!埂度龂?。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合》:「合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yīng)亮,合皆破平之。」
2.指因受到狀況改變或外在刺激而引起的相應(yīng)的活動。如:「含羞草葉子會因觸動而閉合,是這種植物的自然反應(yīng)?!埂笇W(xué)生上課時的反應(yīng),多少會影響授課老師的教學(xué)士氣。」
《國語辭典》:清算  拼音:qīng suàn
1.澈底整理計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十六回:「這筆款子等你的爸爸死了,就本利一律清算歸還?!?br />2.泛稱一切事結(jié)束時所作的最后總評。如:「這些年來我受的委屈,也該好好清算了。」
《國語辭典》:兌運(兌運)  拼音:duì yùn
民與軍相互兌換運輸?!睹魇?。卷七九。食貨志三》:「江南民運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nóng)業(yè)。令民運至淮安、瓜洲,兌與衛(wèi)所。官軍運載至北,給與路費耗米,則軍民兩便。是為兌運?!骨?。徐珂《清稗類鈔。植物類。京師米》:「自創(chuàng)設(shè)漕運以來,國家歲糜千萬之款,設(shè)官置局,輾轉(zhuǎn)兌運,輸入京倉,以為天庾正供,京曹祿俸,皆仰給于此。」
《國語辭典》:和啰(和囉)  拼音:hé luó
說話絮絮叨叨、重覆不斷?!抖膛陌阁@奇》卷三九:「眾客睡不像意,口里和啰埋怨?!?/div>
《漢語大詞典》:曖乃(曖廼)
象聲詞。相應(yīng)和之聲。 唐 劉言史 《瀟湘游》詩:“野花滿髻粧色新,閒歌曖廼深峽里。”參閱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
《漢語大詞典》:天耳通
佛教語。又稱“天耳智證通”。六通之一。以與天耳相應(yīng)之智慧,證知一切之聲境而通達無礙者。參見“ 天耳 ”。
《漢語大詞典》:天耳
(1).佛教謂色界諸天人之耳,能聞六道眾生之言語及一切聲響。俱舍論記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br />(2).謂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贄 《追述潘見泉先生往會因由付其兒參將》:“惜哉猶有酸氣,則以一種道學(xué)之習(xí)漸塞其天耳,然時時露出本色,則以其天者全也。”
《漢語大詞典》:銅符吏(銅符吏)
指郡縣長官或相應(yīng)的官職。 前蜀 韋莊 《九江逢盧員外》詩:“ 陶潛 豈是銅符吏, 田鳳 終為錦帳郎。”亦作“ 銅章吏 ”。 宋 郭應(yīng)祥 《點絳唇·祗林寺勸農(nóng)》:“小隊郊坰,耄倪爭看銅章吏。”參見“ 銅魚符 ”。
《漢語大詞典》:銅魚符(銅魚符)
銅制的魚形符信。古代官員用以證明身份和征調(diào)兵將的憑證。 后周 世宗 顯德 六年廢除,但后世仍以“銅魚符”、“銅符”作為郡縣長官或官職的代稱。隋書·高祖紀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銅魚符?!?span id="knaref6" class="book">《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國有大事,則出納符節(jié),辨其左右之異,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span id="tbog7fb" class="book">《說郛》卷二引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又以鯉魚為符瑞,遂為銅魚符珮之?!币嗍∽鳌?銅符 ”、“ 銅魚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齋僅旬日方專公務(wù)未及宴游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銅符拋不得,瓊樹見無因?!?唐 杜牧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兩佩左銅魚?!?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罷太守銅魚:“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銅魚為信, 周玄宗 顯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書,罷銅魚不用?!?清 姚鼐 《癸丑重九無樽酒之會往問袁香亭同年亦獨居寂然乃邀登雨花臺臨眺至暮香亭有詩和之》之二:“君解銅符五六年,逢余黃髮白門前。”
《漢語大詞典》:乘邅
形容音響相應(yīng),余韻不絕。文選·馬融〈長笛賦〉:“挼拏梭臧,遞相乘邅。” 呂向 注:“謂聲相擊連會合貌?!?李善 注:“邅,邅迴也。一云邅當(dāng)為蹍?!?/div>
《漢語大詞典》:覆算
覆核帳目。喻指清算并做出相應(yīng)的處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駡曰:‘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
《漢語大詞典》:儒藏
儒家著作的總匯。與道家之道藏、佛教的藏經(jīng)相應(yīng)。明史·文苑傳四·曹學(xué)佺:“嘗謂‘二氏有藏,吾儒何獨無?’欲修儒藏與鼎立。”
《漢語大詞典》:元龠(元籥)
即律管。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之一:“淑氣漸滋于元籥,元聲默應(yīng)于黃鐘?!惫湃艘允晒芏ㄊ桑忠允膳c十二月相應(yīng),謂之“律應(yīng)”。相傳十二律管中均置葭灰,月份至,則相應(yīng)律管中之葭灰即飛動,故云“淑氣漸滋于元籥”。
《國語辭典》:因材施教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依據(jù)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dǎo)。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讓資質(zhì)不同的學(xué)生適性發(fā)展。」
《漢語大詞典》:音撇
按基準(zhǔn)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調(diào)諧一個音所產(chǎn)生的音調(diào)誤差(不應(yīng)大于80∶81)
自然音階中較大一個全音和較小一個全音之間的頻率差,相應(yīng)的頻率比為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