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4詞典 2分類詞匯 422
共422,分29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切切
相語
相因
相和
陰德
交親
酬酢
盤根
切磋
相須
相好
相參
相離
交流
因果
《漢語大詞典》:切切
相互敬重切磋勉勵貌。廣雅·釋訓(xùn):“切切,敬也?!?span id="uaio3fk" class="book">《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導(dǎo)之以道而勿強(qiáng)也,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憘憘,朋友切切。”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朋友之集,類味之游,莫切切進(jìn)德,誾誾修業(yè),攻過弼違,講道精義。”
《漢語大詞典》:相語(相語)
(1).相告,告知。國語·齊語:“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br />(2).相互談?wù)f。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捨酒去相語,共分一日光?!?宋 辛棄疾 《賀新郎》詞:“又檣燕,留人相語?!?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婁秀華》:“何處小郎,強(qiáng)來與人家閨秀相語?”
《國語辭典》:相因  拼音:xiāng yīn
1.相當(dāng)、合適。《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聽說,心中不忿,又見價錢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br />2.相依。唐。元稹《鶯鶯傳》:「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div>
《國語辭典》:相和  拼音:xiāng hè
互相應(yīng)和、呼應(yīng)。《文選。左思。蜀都賦》:「百室離房,機(jī)杼相和。」
《國語辭典》:陰德(陰德)  拼音:yīn dé
1.不被人知道的德行。《漢書。卷七四。丙吉傳》:「臣聞: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幕兀骸杆易嫔蠋资嗅t(yī),廣積陰德,家里也掙了許多田產(chǎn)?!挂卜Q為「陰功」、「陰騭」。
2.主管宮內(nèi)的事?!抖Y記?;枇x》:「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div>
《漢語大詞典》:交親(交親)
(1).謂相互親近,友好交往。荀子·不茍:“交親而不比?!?唐 羅隱 《東歸》詩:“雙闕往來慙請謁, 五湖 歸后恥交親。”
(2).親戚朋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 吳 不信前日之盟,棄貢賜之國而滅其交親?!?明 劉基 《門有車馬客行》:“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親?!?清 顧炎武 《贈路光祿太平》詩:“節(jié)俠多 燕 趙 ,交親即弟兄?!?/div>
《國語辭典》:酬酢  拼音:chóu zuò
筵席中主客互相敬酒。后泛指交際應(yīng)酬。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明詩》:「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固?。李朝威《柳毅傳》:「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紛綸?!?/div>
《漢語大詞典》:盤根(盤根,槃根)
(1).謂樹木根株盤曲糾結(jié)。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yīng)詔》詩:“毻毛新鵠小,盤根古樹低。” 五代 齊己 《古松化為石》詩:“盤根幾聳翠崖前,卻偃凌云化至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絶巘危崖,盡皆怪松懸結(jié)……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br />(2).比喻相互勾結(jié),根深蒂固。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忠良會邊》:“奸風(fēng)成癖黨盤根也?!?br />(3).見“ 盤根錯節(jié) ”。
(4).猶奠基。 唐 李白 《明堂賦》:“勢拔五岳,形張四維,軋地軸以盤根,摩天倪而創(chuàng)規(guī)?!?br />(5).指根基。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峭頂高危矣,盤根下壯哉。”
槃根:盤曲的木根。喻難辦之事。 清 錢謙益 《太仆寺添注少卿熊明遇授中憲大夫制》:“蔚有君子之文,兼通當(dāng)世之務(wù)……風(fēng)力愈修,槃根盡解?!?/div>
《國語辭典》:槃根錯節(jié)(槃根錯節(jié))  拼音:pán gēn cuò jié
樹木的根干枝節(jié)盤屈交錯。比喻事情錯綜復(fù)雜,不易理解?!逗鬂h書。卷五八。虞詡傳》:「詡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槃根錯節(jié),何以別利器乎?』」也作「盤根錯節(jié)」、「錯節(jié)盤根」。
《國語辭典》:盤根錯節(jié)(盤根錯節(jié))  拼音:pán gēn cuò jié
樹木的根干枝節(jié)盤屈交錯。比喻事情復(fù)雜,不易理解?!段簳?。卷六八。甄琛傳》:「今河南郡是陛下天山之堅木,盤根錯節(jié),亂植其中?!挂沧鳌笜劯e節(jié)」、「錯節(jié)盤根」。
《國語辭典》:切磋  拼音:qiē cuō
1.切磨骨角玉石等,以作成器物。明??岛!吨猩嚼恰返谌郏骸钙儊砗米龈?,骨和角又好切磋成器用?!?br />2.比喻互相研究、討論?!蛾套哟呵?。內(nèi)篇。諫下》:「入則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則高譽(yù)其君之德義?!固?。韓愈石鼓歌〉:「圣恩若許留太學(xué),諸生講解得切磋?!?br />3.比喻非常哀痛?!冻o。王褒。九懷。株昭》:「悲哉于嗟兮!心內(nèi)切磋。」
《國語辭典》:切磋琢磨  拼音:qiē cuō zhuó mó
切、磋、琢、磨為對玉石象牙等加工的各種方法。語本《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jié)h。毛亨。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购蟊扔骰ハ嘌芯坑懻?,以求精進(jìn)。唐。元稹戒勵風(fēng)俗德音〉:「士庶人無切磋琢磨之益,多銷鑠浸潤之讒?!?/div>
《漢語大詞典》:相須(相須)
(1).亦作“ 相需 ”?;ハ嘁来?;互相配合。詩·小雅·谷風(fēng)“習(xí)習(xí)谷風(fēng),維風(fēng)及雨” 毛 傳:“風(fēng)雨相感,朋友相須?!?漢 王充 論衡·無形:“人稟氣於天,氣成而形立,形命相須,以致終死?!?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夫心生文辭,運(yùn)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span id="yxxv3c9" class="book">《明史·流賊傳·李自成》:“ 自成 善攻, 汝才 善戰(zhàn),兩人相須若左右手。” 謝覺哉 《不惑集·冷和熱》:“冷和熱是相需為用的,是統(tǒng)一性的對立面?!?br />(2).相互等待。漢書·王莽傳中:“羣公奏請募吏民人馬布帛綿,又請內(nèi)郡國十二買馬,發(fā)帛四十五萬匹,輸 長安 ,前后毋相須?!?顏師古 注:“須,待也。” 三國 魏 曹植 《仙人篇》:“徘徊九天上,與爾長相須?!?宋 葉適 《張氏東園送王恭父得殿字》詩:“燕鴻不相須,進(jìn)趣自求便?!?/div>
《漢語大詞典》:相好
佛教語。佛經(jīng)稱 釋迦牟尼佛 有三十二種相,八十二種好。又稱 無量壽佛 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fù)有八萬四千光明。亦用作佛像的敬稱。 漢 牟融 《理惑論》:“佛身相好,變化神力無方?!?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佛影銘》序:“容儀端莊,相好具足?!?唐 王勃 《梓州慧義寺碑銘》:“容華秀絶,相好端明?!?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 釋氏 在世時,説法於忉利天,而 優(yōu)填王 思慕不已,請 大目犍連 運(yùn)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攝匠手,登天視其相好,歸而刻焉?!?/div>
《漢語大詞典》:相參(相參)
亦作“ 相叅 ”。
(1).相互參證。墨子·號令:“遣他候,奉資之如前候,反,相參審信,厚賜之。” 漢 嚴(yán)遵 道德指歸論·以正治國:“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shù)相叅,故能大通?!?br />(2).參加。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每一選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span id="6fdtrpn" class="book">《后漢書·胡廣傳》:“明詔既許,復(fù)令臣等得與相參?!?br />亦作“ 相叅 ”。
(1).相互參錯;間隔。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雖復(fù)契會相參,節(jié)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為地矣。”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二年:“﹝ 衛(wèi)嗣君 ﹞又愛 泄姬 ,重 如耳 ,而恐其因愛重以壅己也,乃貴 薄疑 以敵 如耳 ,尊 魏妃 以偶 泄姬 ,曰:‘以是相參也?!?span id="mkqwma3"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二年》:“自今諸科并令量定人數(shù),相參引試,分科隔坐,命官巡察監(jiān)門,謹(jǐn)視出入?!?br />(2).相近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到得 遼 人,一般稱‘帝’稱‘宗’;以至官員職名大半與中國相參?!?/div>
《國語辭典》:相離(相離)  拼音:xiāng lí
彼此分離。《文選。嵇康。琴賦》:「或相凌而不亂,或相離而不殊?!埂度龂萘x》第七回:「玄德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div>
《國語辭典》:交流  拼音:jiāo liú
1.江河匯合而流。漢。班昭東征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唐。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2.一齊流下?!度龂萘x》第二○回:「董承覽畢,涕淚交流,一夜寢不能寐?!埂都t樓夢》第一○五回:「賈母沒有聽完,便嚇得涕淚交流,連話也說不出來?!?br />3.來來往往。宋。陸游 晚步江上詩:「山林獨(dú)往吾何恨,車馬交流渠自忙?!?br />4.相互來往,彼此影響。如:「現(xiàn)代通訊設(shè)備發(fā)達(dá),文化交流更形容易。」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結(jié)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關(guān)連。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斷了。」
2.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謂因和果。佛教認(rèn)為一切的生命形態(tài)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間是相對的關(guān)系。《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六:「果有為離系,無為無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傳》:「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
3.緣由。《紅樓夢》第六五回:「又還有一段因果,我們家的規(guī)矩,凡爺們大了,未娶親之先,都先放兩個人伏侍的?!?/div>
《國語辭典》:因果報應(yīng)(因果報應(yīng))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回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有因果關(guān)系。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dǎo)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jīng)驗(yàn)和生命形態(tài)。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jīng)驗(yàn)和生命形態(tài)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jié)果。這種因果關(guān)系,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