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quán)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fù)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实v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姡浴端牟繀部繁緸榈妆?。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xué)圖錄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quán)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簡介天禧三年(1019)任三司度支判官。天禧三年(1019)任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2—1060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梅詢從子。初以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試,賜進士出身。以學(xué)士趙概等十余人薦,授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都官員外郎,預(yù)修《唐書》。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載記》、《毛詩小傳》等。
詞學(xué)圖錄梅堯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实v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為詩提倡"平淡",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為宋詩"開山祖師"。曾注《孫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詞見《能改齋漫錄》。
全宋文·卷五九二梅堯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詩,以深遠(yuǎn)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詢蔭為桐城主簿,調(diào)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唱。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繇是知名于時。景祐元年,自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寶元二年,知襄城縣。慶歷元年,監(jiān)湖州稅;五年,為許昌簽書判官;八年,為簽書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实v四年監(jiān)永濟倉。大臣屢諫宜在館閣,嘉祐元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jiān)直講。五年,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yù)修《唐書》,成,未奏而卒。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注《孫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見歐陽修《梅圣俞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6—1062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伯益。性自放,不屑應(yīng)舉。族人章得象為相,欲以恩補官,辭之。遍游江淮嶺海間,博通經(jīng)史,精音樂,工篆書。能以篆筆作畫,善繪龜蛇。仁宗嘉祐中,詔篆《石經(jīng)》于太學(xué),授將作監(jiān)主簿,固辭不就。
全宋詩章友直(一○○六~一○六二),字伯益(《宣和書譜》卷二),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精音律,工書畫,不以仕進為意。仁宗嘉祐七年卒,年五十七。事見《臨川集》卷九一《建安章君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fù)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fù)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xué)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xué)士知滑州,徙益州。復(fù)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張方平詩四卷,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xué)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8—1067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子直。仁宗景祐元年進士。為睦親、廣親宅講書,時英宗為王子,待以師友之禮。歷秦州通判、秘閣校理。出知蘇州,筑長堤以抗風(fēng)潮,通水陸。徙廣東轉(zhuǎn)運使,治鹽運侵竊,歲增十五萬緡。英宗立,召為三司判官。以史館修撰同知諫院,力諫不可尊濮王為皇考。召試,除知制誥。出知定州,徙秦州卒。
全宋文·卷八九○蔡抗(一○○八——一○六七),字子直,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景祐元年進士,稍遷睦親宅講書。英宗在宮邸,禮為師友。遷太常博士,為秘閣校理,知蘇州。嘉祐七年,徙廣東轉(zhuǎn)運使,有政績。英宗立,召判憑由司,以史館修撰同知諫院。進知制誥,兼判國子監(jiān)。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定州。神宗即位,改樞密直學(xué)士、知秦州。治平四年八月卒,年六十,特贈禮部侍郎。見張方平《蔡公墓志銘》(《樂全集》卷四○),《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9—1059
【介紹】:
宋建昌軍南城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仁宗慶歷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仲淹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從學(xué)者常數(shù)百人?;实v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xué)助教。歷太學(xué)說書、權(quán)同管勾太學(xué)。以文章知名,通經(jīng)術(shù),素不喜《孟子》,極力排斥釋道二教,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直講李先生文集》。
全宋詩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曾舉茂才異等不第,創(chuàng)建旴江書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學(xué)者稱旴江先生。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薦,試太學(xué)助教,后為直講。嘉祐中,為海門主簿、太學(xué)說書。四年卒,年五十一。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xù)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為《旴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卷四三二有傅?!±钣M詩,以《四部業(yè)刊》影印明左贊編《旴江集》(其中詩三卷)為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孫甫刻本(簡稱孫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又錄得集外詩五首,編入卷末。
全宋文·卷八九二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世稱旴江先生,又稱直講先生,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慶歷二年舉茂才異等不中,退主郡學(xué),以教授自資,學(xué)者常數(shù)百人?;实v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xué)助教。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門主簿、太學(xué)說書。四年,權(quán)管勾太學(xué)。是年八月卒,年五十一。覯能文章,通經(jīng)術(shù),獨不喜《孟子》。有集三十三卷、后集六卷,傳世本為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跡見陳次公《旴江先生墓志銘》(《直講李先生外集》卷三),《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傳》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xué)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fù)受經(jīng)學(xué)。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xué)官,置生徒,學(xué)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xué)文集》。
全宋詩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xué)文集》所附《龍學(xué)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zhuǎn)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xué)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xué)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校刊徐氏積學(xué)齋景宋鈔本《祖龍學(xué)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实v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zhuǎn)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xué)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fù)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xué)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簡介天圣八年(1030)任判太常禮院。寶元二年(1039)任判國子監(jiān)。寶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任三司鹽鐵判官。寶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任判三司都磨勘司。慶歷三年(1043)任襄州知州。慶歷五年(1045)任判三司戶部勾院。慶歷七年(1047)任判三司鹽鐵勾院?;实v三年(1051)任在京糾察刑獄?;实v四年(1052)任判尚書都省?;实v六年至和元年(1054)任鄧州知州。至和三年嘉祐元年(1056)任陜州知州,3月改為集賢殿修撰。嘉祐二年(1057)4月改知越州。嘉祐二年(1057)任知三班院。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張諷(一○一五——一○七六),字隱直,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寶元中,西方用兵,以布衣上疏論朝政,又陳《便要》數(shù)萬言。補太廟齋郎,歷洛陽主簿、御史臺主簿、青州判官、懷寧令,通判湖州。神宗即位,遷尚書虞部員外郎、權(quán)領(lǐng)戶部判官事。在三司凡七年,乃以司勛員外郎出知越州,徙明州,移成都路提點刑獄。熙寧九年卒,年六十二。有文集十卷。見沈遼《張司勛墓志銘》(《云巢編》卷八)。
人物簡介
簡介嘉祐二年(1057)官越州知州。嘉祐四年(1059)七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