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27—1001
【介紹】:
宋兗州瑕丘人,字林宗。弱冠勵志于學(xué)。太祖開寶二年進(jìn)士。通判泰州,以誣徙,自陳得雪。進(jìn)秩著作佐郎,改秘書丞。參知政事李至稱其端實,命入益王府為參室參軍。真宗時官至知制誥。改秘書少監(jiān),出知潁州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京兆萬年人,字允明。王處存弟。仕唐為義武軍后院中軍都知兵馬使,后為義武軍留后。與朱溫通好,溫表為義武軍節(jié)度使,累封太原王。溫建后梁,封北平王。后絕后梁,歸李存勖,常與梁戰(zhàn)。十余年后,為其養(yǎng)子王都所殺。年六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5—1000
【介紹】:
宋幽州安次人,字易直。呂馀慶弟。以蔭補(bǔ)官。后周時為著作佐郎、直史館。入宋,歷知成都府。太宗時累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拜相。為政識大體,以清簡為務(wù)。太宗稱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死,力主太子繼位,真宗乃得立。加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以疾免相。卒謚正惠。
全宋詩呂端(九三五~一○○○),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八年(九七五)知成都。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為樞密直學(xué)士,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進(jìn)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真宗即位,加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太子太保致仕。三年,卒,年六十六。謚正惠。《宋史》卷二八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八呂端(九三五——一○○○),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人。少敏悟好學(xué),后周時,官至著作佐郎、直史館。太祖即位,遷太常丞、知浚儀縣,同判定州。開寶末,知成都府,為政清簡。太宗淳化四年,以樞密直學(xué)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擢戶部侍郎、平章事。太宗稱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疾大漸,內(nèi)侍王繼恩謀立故楚王元佐。端鎖繼恩于閣內(nèi),奉太子繼位,是為真宗。加右仆射,監(jiān)修國史。卒,謚正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6—1010
【介紹】:
宋齊州人,字直道。第進(jìn)士。調(diào)補(bǔ)安陽主簿。歷知淄、饒州,皆有政績。真宗咸平二年,累遷河?xùn)|轉(zhuǎn)運使,旋兼侍御史知雜事,劾李昌齡、董儼等,又舉吳奮等堪任大郡,皆從之。官終膳部郎中。
全宋文·卷五八范正辭(九三六——一○一○),字直道,齊州(治今山東歷城)人。太祖時登第,太宗朝為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歷江南轉(zhuǎn)運副使等官。真宗即位,遷膳部郎中,出為河?xùn)|轉(zhuǎn)運使,后兼侍御史知雜事?!?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4或943—99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下邑人,徙齊州章丘,字直臣。太祖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禁巫覡,教民以醫(yī)藥,稍變風(fēng)俗;又奏殺不法宦官,由此知名。太宗時歷監(jiān)察御史兼總南路,移京西轉(zhuǎn)運使,后任戶部、度支、鹽鐵等使。因擅減茶價致虧,貶官,知廣州。復(fù)徙廣南東、西路都轉(zhuǎn)運使、同知樞密院事等。真宗即位,改御史中丞,恨失政柄,肆情彈擊,人多譏之。
全宋文·卷一○四李惟清(九四三——九九八),字直臣,下邑(今安徽碭山境)人,其父仲行徙家章丘(今山東章丘)。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遷大理寺丞。太宗朝歷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轉(zhuǎn)運使,徙京西,入判度支,復(fù)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遷度支使、鹽鐵使。后出知廣州,徙廣南東、西路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歙州新安人,字昌言,一字直言。初仕南唐為秘書丞、通判鄂州。歸宋,太宗太平興國時除西川轉(zhuǎn)運副使。地方土人本罕習(xí)舟楫,取峽江中競渡者給漕役,覆溺常四五。建議置威棹軍分隸管勾,自是無覆舟之患。累遷荊湖江浙等道制置茶鹽副使卒。
全宋文·卷一○○張諤,字昌言,歙州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南唐秘書丞、通判鄂州。宋師南伐,以州歸款,授右贊善大夫。蜀平,選知閬州。太平興國中,除西川轉(zhuǎn)運副使,累遷荊湖、江、浙等道制置茶鹽副使,卒。事跡附見《宋史》卷三○一《張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4—1001
【介紹】:
宋濟(jì)州鉅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jìn)士。端拱初為右拾遺、直史館,上《御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至道元年為翰林學(xué)士、知審官院兼通進(jìn)銀臺封駁司,凡詔命不當(dāng)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強(qiáng)邊防、減冗兵冗吏、嚴(yán)格選舉、沙汰僧尼、謹(jǐn)防小人得勢等五事。預(yù)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后遷蘄州卒。在官以剛直敢言稱。工詩文,提倡詩學(xué)杜甫、白居易,文學(xué)韓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
全宋詩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jì)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jìn)士,授成武縣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應(yīng)中書試,擢直史館。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九九一),為徐鉉辨誣,貶商州團(tuán)練副使。五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學(xué)士,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真宗即位,復(fù)知制誥。咸平元年(九九八)預(yù)修《太祖實錄》,直筆犯諱,降知黃州。四年移知蘄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殘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跤韨犜姡笆痪硪浴端牟繀部酚坝■氖翔F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小畜集》為底本,校以清光緒會稽孫星華增刻本(簡稱孫本)、清乾隆平陽趙熟典刻本(簡稱趙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經(jīng)鋤堂鈔本(簡稱經(jīng)鋤堂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宋文鑒》等書引錄。第十二卷以孫星華增刻本《小畜外集》為底本,參校上海函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影宋寫本(簡稱影宋本)、杭州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抄本(簡稱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叢編》等書引錄。第十三卷錄集外詩及斷句,其中《吳郡志》所收《赴長洲縣作》三首,已合并編入《小畜集》同題詩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誤收他人詩三首(其中二首為杜甫詩),已刪去。
詞學(xué)圖錄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濟(jì)州巨野(今山東)人。宋史有傳。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存詞一首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一四一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jì)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登進(jìn)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評事、知長洲縣。端拱二年拜右司諫、知制誥,未幾判大理寺事。為徐鉉雪冤忤旨,貶商州團(tuán)練副使。移解州,差知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兼翰林學(xué)士,坐謗訕,罷知滁州,移知揚州。真宗即位,召還,復(fù)知制誥。咸平初預(yù)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出守黃州。四年,徙蘄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闕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議集》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人物簡介
簡介咸平五年(1002)任陜西路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許州長社人,字秉直,一作秉節(jié)。焦繼勛子。初補(bǔ)左班殿直,遷閤門祗候。真宗咸平中,置江淮南、荊湖路兵馬都監(jiān),首被選擢。攻施、夔州蠻,以大義諭其酋長,使之內(nèi)附。還除閤門通事舍人,遷宮苑副使,奉使契丹。后歷知襄、鄧、汝州,遷四方館使,以右神武大將軍致仕。卒年七十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柳直,宋初人。官贊善大夫(《甘竹胡氏十修族譜》)。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李直方,大中祥符中,判步軍糧料,尋主在京博易兩司事務(wù)。天禧二年以開封府判官、虞部員外郎坐事責(zé)監(jiān)漣水軍稅。后為金部員外郎、權(quán)磨勘司。乾興元年坐丁謂黨責(zé)知淄州。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二、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