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應(yīng)天府上元人,字直生。萬歷間舉人。官戶部主事,以言事謫外。累官至南京工部郎中。有《松蔭堂學(xué)易》。
人物簡介
維基王家植(?—1610年),字木仲,號直齋,山東濟(jì)南府濱州軍籍忠義后衛(wèi)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jìn)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五年四月授編修,丁憂歸,三十七年十月復(fù)除原職,三十八年七月卒。遺詩一首:「病后操刀尋藥里,愁來吮筆著遺經(jīng)。一門節(jié)孝今如此,風(fēng)雨何人吊洞庭。」
人物簡介
簡介朝鮮慶州人。字君彥、直哉。號灌圃、灌隱、灌園。
人物簡介
維基明時舉(1583年—?年),字直卿,號虞繇,四川省順慶府南充縣人。己酉四川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二百二十四名,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九名進(jìn)士。大理寺觀政,授江西峽江縣知縣,調(diào)繁廬陵縣,丁憂去職。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閏四月內(nèi)補保定府博野縣,四十七年入覲留部。天啟元年(1621年)正月選授兵科給事中,因遼東需要增兵,與御史李達(dá)奉命往四川募兵,永寧司宣撫奢崇明乘機叛亂,巡撫徐可求等人被殺,明時舉、李達(dá)逃竄脫身,二年三月大學(xué)士掌兵部事孫承宗彈劾二人募兵激變,被逮捕下獄,三年二月被黜為民。
人物簡介
維基傅宗皋(16世紀(jì)—17世紀(jì)),號直甫,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盧坑鄉(xiāng)人。傅宗皋在湘潭出生,成長后回到豐城,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人,次年(1598年)聯(lián)捷進(jìn)士,獲授將樂知縣,以政績第一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任內(nèi)不畏懼權(quán)貴。當(dāng)時鹽政敗壞,他得提名為督理鹽政,監(jiān)督京倉時節(jié)省十七萬;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軍營鼓噪,他到京營以法懲治,升任尚寶卿,因為忤逆閹黨被撤職。從前南京漕運困苦,傅宗皋在南京時多方營救,又協(xié)助楊漣疏減遼餉;后來得起用為鴻臚寺卿,因為母親去世而推辭,曾說:「我生于湘館,在湘得身體發(fā)膚,跟隨父母在湘,是幸運?!乖谙嫣度ナ馈?/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75—1626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字遺直,一字共之,號浮丘,人稱滄嶼先生。萬歷三十五年進(jìn)士。授御史。巡視中城,治吏部豪惡吏,捕假官百余人,都城人士無不震驚。出理屯田,興水利種稻。光宗死,與楊漣協(xié)心建議,排斥宦官,扶助熹宗,朝野并稱“楊左”。后二人劾魏忠賢,反為所害,與楊漣同為獄卒殺害。福王時追謚忠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共之,桐城人。萬歷丁未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擢浙江道御史。歷官左僉都御史,及珰禍,追贈太子少保右副都御史。謚忠毅。有集。
維基左光斗(1575年10月12日—1625年8月26日),字共之,一字遺直,號浮丘,又號滄嶼,直隸安慶府桐城縣左家宕(今安徽樅陽橫埠鎮(zhèn)中義村)人。明末東林黨六君子之一。因東林黨爭,遭到閹黨魏忠賢下獄拷打而死,崇禎帝為之平反,贈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南明弘光帝時謚忠毅,世稱左忠毅公。萬歷三年九月初九日(1575年10月12日)左光斗生于桐城東鄉(xiāng)左家宕老家,出生之日恰逢斗姥元君神誕,因而命名為光斗。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庚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與楊漣同年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擢監(jiān)察御史,巡按京畿,捉拿了吏部的一些作惡多端的官吏,當(dāng)時奸黨惡人冒充官吏,橫行京師,左光斗調(diào)查之后,收繳假印七十多枚,拘押假官一百多人。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九月光宗死于紅丸案,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李選侍又想繼續(xù)侍奉熹宗。時魏忠賢想利用熹宗年幼之機,把持朝政大權(quán),堅持讓李選侍居住在熹宗所在的乾清宮內(nèi);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為防李選侍干預(yù)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居仁壽殿噦鸞宮。此事件史稱移宮案。天啟元年(1621年),因移宮案宦官與東林黨勢力間關(guān)系愈加緊張,左光斗力主移宮案。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升大理寺左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拜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同年六月,宦官魏忠賢專權(quán),楊漣上了一份奏章,揭發(fā)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等七十馀人大力支持,彈劾忠賢等三十二斬罪,但熹宗皆不信。天啟五年三月十九日(1625年4月25日),魏忠賢矯旨提問。魏忠賢反誣陷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獄,受酷刑折磨,史載“五日一審,受拶、夾、棍等刑,不能跪起,平臥堂下受訊”。門生史可法潛入獄中探望時「已不成人形」。左恐連累門生,將史趕出監(jiān)獄。魏忠賢誣光斗等貪污數(shù)萬兩白銀,要追出贓款。左光斗的舊友孫奇逢與鹿正(主事鹿善繼父)、張果中四處募款,諸生熱烈響應(yīng),募得數(shù)千兩白銀上繳未及,魏忠賢見左光斗有人營救,反而加重拷打六君子,六君子皆死,孫奇逢等人被贊為范陽三烈士。天啟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6日),左光斗在獄中被錦衣衛(wèi)許顯純拷打而死,其兄左光霽亦被閹黨都御史周應(yīng)秋所逼,自殺而死,左母因二子俱死,悲痛而卒。魏忠賢一度又要將左光斗開棺戮尸,后來被勸阻。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駕崩,明思宗即位,改元崇禎,懲辦閹黨,魏忠賢畏罪自殺,思宗追贈光斗右都御史、太子少保,錄用其一子為官。南明弘光帝時,為左光斗追謚忠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元直。官震澤縣教諭。萬歷三十六年撰有《人物論》。
人物簡介
維基江桂(1581年—1610年),字元直,號一愚,四川潼川州中江縣人,軍籍。庚子四川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六十三名,第三甲第一百五十名進(jìn)士。通政司觀政,授直隸溧陽縣知縣,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5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孝直,號玉塵。父錢若賡任臨江知府,被誣當(dāng)誅,羈獄三十七年。敬忠萬歷四十七年成進(jìn)士,值熹宗即位,乃具疏鳴冤,囚服伏禁門外,父得釋歸。累進(jìn)刑部郎,尋以憂歸。后家居奉母幾二十年。弘光帝立,上疏言事,為馬士英等所阻。清兵渡江后卒。有《偶存集》。
維基錢敬忠(1581年—1645年),字孝直,號玉塵,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有《偶存集》。臨江府知府錢若賡之子。父親錢若賡于禮部任職期間,因選妃事得罪明神宗,后有御史揣摩上意,彈劾錢若賡對盜匪用刑嚴(yán)酷,是為酷吏。神宗欲以此罪殺之,將其下詔獄,群臣論救,下獄時錢敬忠年僅一歲,錢若賡被監(jiān)禁長達(dá)三十七年之久,終不得釋。錢敬忠與兄錢靖忠、錢益忠都是在監(jiān)獄中受父親教授經(jīng)史,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與錢靖忠同登戊午科舉人。翌年敬忠中會試,將拜疏,大臣謂上怒未解,懼速之死,乃不赴廷試,作誓墓文,以必死自期。明熹宗即位,敬忠伏闕上陳,得旨下部議。遷延未上,敬忠復(fù)奏:“臣父年已八十,倘不獲宥,愿賜臣一死。”釋父出獄,通政司格之不得上,敬忠更節(jié)錄前二奏,囚服跪午門,請閣部諸公為之轉(zhuǎn)請。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錢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氣血盡衰……膿血淋漓,四肢臃腫,瘡毒滿身,更患腳瘤,步立俱廢。耳既無聞,目既無見,手不能運,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氣,謂之未死,實與死一間耳”。神宗下旨:“錢敬忠為父呼冤,請以身代,其情可哀。汝不負(fù)父,將來必不負(fù)朕?!苯K于將錢若賡釋放,時稱錢敬忠為孝子。天啟二年(1622年)錢敬忠成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中官方熾,林居不出。其成進(jìn)士出涿州馮銓門下,馮銓方柄用,不與其通。崇禎年間,御史沈希詔奏薦,詔以原官起用,后出守寧國府,罷歸。弘光帝時,三上疏南京,極論時事,不報。乃歸硤石之寓亭,自稱「崇禎遺臣」以終。
人物簡介
維基陳主直(1583年—?),字子立,號十洲,山東青州府沂州蒙陰縣人,軍籍。陳主直是萬歷三十四年丙午科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jìn)士,三十六年二月授無極縣知縣,同年改令河南商城縣,清介不染,歲祲,多方賑恤。召拜兵科給事中,卒于都。著《殷城集》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5
【介紹】:
明山東膠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官御史。天啟初,巡按陜西,忤魏忠賢,罷歸。崇禎中,歷遷工部右侍郎,恥與中官張彝憲共坐,削籍歸。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右侍郎,遷戶部尚書。福王立,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與姜曰廣協(xié)心輔政。為馬士英、阮大鋮所忌,謝政,無家可歸,流寓會稽。清兵下江南后,逃野寺中,絕食而卒。清賜謚忠直。有《太古堂集》。
維基高弘圖(1583年—1645年),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山東膠州(今膠縣)人。 明末政治人物。安宗時官至內(nèi)閣首輔。高弘圖生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成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后來升任御史,為官正直,不附權(quán)貴。天啟初年,陳時政八患,又推薦起用鄒元標(biāo)、趙南星等東林黨人,并轉(zhuǎn)任巡按陜西御使。在任期間,捕誅奸民,澄清吏治,惟后來高弘圖因「題薦屬吏」的公事上與趙南星意見相左,于是便以疾辭職。閹黨以為高弘圖和趙南星等東林黨人有隙,加上高弘圖為人中立不依附東林黨、三黨等,于是魏忠賢便重新起用高弘圖為原來的官職。期間高弘圖曾經(jīng)上書要求加強京營訓(xùn)練,整頓戎政,但后來因忤魏忠賢而被罷職。崇禎帝即位后,起用為太仆少卿,隨后因病辭職,后來又歷任左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但后來因得罪太監(jiān)張彝憲而激怒崇禎帝,因而被削籍罷官,此后家居十馀年不再當(dāng)官。在清兵入塞時期,曾經(jīng)捐家產(chǎn)以助守膠州城。崇禎十六年(1643年),因守城之功而重新被崇禎帝起用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次年,李自成破北京,威宗自縊殉國,期間高弘圖曾積極協(xié)助時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領(lǐng)兵北上勤王之事,但終不果。安宗監(jiān)國時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期間曾經(jīng)嘗試調(diào)解馬士英和東林黨人的關(guān)系,但最終失敗。又曾經(jīng)倡議遷都鳳陽,北伐山東,但不為接納。后來為馬士英、阮大鋮所排斥,是年十月,弘圖四疏乞休獲準(zhǔn)。流寓會稽(今浙江紹興)。弘圖在內(nèi)閣時,馬士英尚畏之,不敢放肆,一旦去職,遂無忌憚。清軍攻陷山東,弘圖流寓吳門,渡江入浙東。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于會稽之竹園。與姜曰廣、史可法并稱“南中三賢相”。
人物簡介
維基宋良翰(1576年—17世紀(jì)),字直夫,號清宇,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后塘鄉(xiāng)人。宋良翰是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的舉人亞魁,三十五年(1607年)成進(jìn)士,擔(dān)任祁陽、邵武知縣都有名聲;很快調(diào)任北京,天啟年間官至工部屯田員外郎。當(dāng)時宮殿火災(zāi),宦官搜刮木材運至潞河,但沒有付款給木商,適逢大雨沖散木材,官府向木商索討損失十三萬;宋良翰在杭州采購木材,得知此事后上陳署任工部尚書林如楚,請求體恤人民、減少浪費。明神宗下令逮捕木商,他都寬大處理,木商都自發(fā)繳費,事后辭官回鄉(xiāng),人們在西湖建立專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