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25—1276
【介紹】:
元真定路藁城人,字彥正。董俊子。通經(jīng)史法律。為藁城令,佩金符。后棄官居家。家門烜赫,己獨(dú)恬然,不見諸辭色。
人物簡介
全宋詩何子舉(?~一二六六),字師尹,號寬居,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jìn)士。仕至樞密院都承旨,出知贛州。度宗咸淳二年卒,謚文直。事見《魯齋集》卷一二《跋寬居帖》、清康熙《金華府志》卷一八。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六何子舉,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淳祐七年自太學(xué)登進(jìn)士。寶祐、開慶間累官軍器大監(jiān)、兼左司郎官,知贛州。景定四年,以吳潛黨謫,押歸本貫居住。見《黃氏日鈔》卷九六,《宋季三朝政要》卷二、三,《宋史全文》卷三六,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26—1289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君直,號疊山。理宗寶祐四年進(jìn)士。除撫州司戶參軍。次年為建康考官,出題暗譏時(shí)事,忤賈似道,謫居興國軍。恭帝德祐初,以江東提刑知信州。元兵陷信州,乃變姓名入建寧唐石山。宋亡,居閩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文海薦,辭不起。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qiáng)之北上,遂不食而死。門人私謚文節(jié)。有《文章軌范》、《疊山集》。
全宋詩謝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對策極攻宰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抑為二甲,即棄去。五年,試教官,除教授建寧府,未上,江東西宣撫司吳潛辟為干辦。景定五年(一二六四)為江東漕試試官,發(fā)策十問擿賈似道誤國,謫興國軍安置,貶所知州、知縣皆及門執(zhí)弟子禮。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放歸。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二年,信州陷,遂變姓名入閩,隱于卜。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參政魏天祐強(qiáng)之而北,至燕不食死,年六十四。門人誄之為文節(jié)先生。有《疊山集》,其中詩三卷。事見本集末附《疊山先生行實(shí)》、《文節(jié)先生謝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二五有傳?!≈x枋得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景泰五年刻《疊山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嘉慶六年謝氏蘊(yùn)德堂刻《謝疊山公文集》(簡稱嘉慶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卷。
詞學(xué)圖錄謝枋得(1226-1289) 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有《疊山集》,存詞一首。
全宋文·卷八二一三謝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寶祐四年應(yīng)進(jìn)士試,對策極論丞相董槐及內(nèi)侍董宋臣,中乙科。除撫州司戶參軍,棄官去。明年復(fù)試教官,中兼經(jīng)科,授建寧府教授。吳潛宣撫江東、西,辟宣撫司干辦公事。元兵攻信州,率眾堅(jiān)守。五年,為建康考官,以賈似道政事為問目,指斥其非,坐謗訕,追兩官,謫居興國軍。德祐初,元兵南下,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信州不守,變姓名賣卜建陽市中。宋亡,遂隱居閩中。元朝廷徵求江南人材,以枋得為薦首,屢辭不起。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qiáng)之北行,至京師,問故宋太后攢宮及皇帝所在,再拜慟哭。染疾病,故人延醫(yī)及饋藥米,拒不受,不食而死。門人私謚文節(jié)先生。見李源道《文節(jié)先生謝公神道碑》(《疊山集》卷一六)、《宋史》卷四二五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埴,字養(yǎng)直,號瀘濱,吉水(今屬江西)人。早游湖湘間,有詩名。理宗開慶元年(一二五九),趙葵為江東西安撫使,欲薦之,力辭不就。著有《情性集》,已佚。清光緒《吉水縣志》卷三七有傳?!堐姡瑩?jù)《永樂大典》、《詩淵》所錄,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諤,字古直,號野水。嘗為越學(xué)正。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曾作《襄鄂百詠》,已佚。事見《癸辛雜識》續(xù)集卷下。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字直翁。度宗咸淳元年進(jìn)士。入元不仕,隱居樵溪。有《古今韻會》、《在軒集》。
元詩選公紹字直翁,邵武人,咸淳進(jìn)士。嘗讀胡文定公語「心要在腔子里」,自覺有警,因作小軒,名之曰「在」,友人吳升梅邊為之記。宋亡后,隱居樵溪,長齋奉佛。嘗謂少時(shí)讀康節(jié)詩,有「車書萬里舊山川」之句,嘗恨此生不見斯事。今四海一家,而余老矣,惟知北游玄水之上,問道于無為而已。所著有《韻會舉要》行世。
全宋詩黃公紹,字直翁,邵武(今屬福建)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進(jìn)士。官架閣(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入元隱居。有《在軒集》。事見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今錄詩十首。
詞學(xué)圖錄黃公紹,字直翁。邵武人。宋亡不仕,隱居樵溪。有《在軒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6—1283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理宗寶祐四年進(jìn)士第一。開慶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遷都,天祥上書請斬宋臣,進(jìn)御敵之計(jì),未被采納。任軍器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草制語譏賈似道,遭劾罷。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初元軍東下,破家財(cái)為軍費(fèi),率義兵萬人入衛(wèi)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至鎮(zhèn)江,后脫逃回朝。端宗即位,復(fù)拜右相兼樞密使,因與左相陳宜中議論不合,率兵在福建、廣東堅(jiān)持抗元,收復(fù)州縣多處。祥興元年被俘于五坡嶺,次年拒元將張弘范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志。后被囚于元大都三年,屢拒威逼利誘,視死如歸。臨刑作《正氣歌》。謚忠烈。有《文山集》。
全宋詩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中舉后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書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遷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寧國府。六年,召除軍器監(jiān)兼學(xué)士院權(quán)直,以忤賈似道,罷。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應(yīng)詔勤王,除樞密副都承旨,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樞密使,詣元軍議和,被拘。押至鎮(zhèn)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溫州。同年五月,端宗繼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與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帶。景炎二年,敗于空坑,出南嶺。三年,授少保、信國公,移屯海豐,軍潰被執(zhí)北行,在道絕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終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著作遭難后散佚,元元貞、大德間其鄉(xiāng)人輯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另有《指南錄》、《指南后錄》、《集杜詩》等傳世。事見本集卷一七《文山紀(jì)年錄》,《宋史》卷四一八有傳?!∥奶煜樵?,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張?jiān)骺獭段纳较壬窞榈妆荆R悦骶疤┝觏n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簡稱韓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山集》(簡稱四庫本)?!都旁姟犯鞅驹娋湓婎}都有舛誤奪漏,酌據(jù)《杜少陵集》(簡稱杜集)訂補(bǔ)。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人。有《文山集》、《文山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學(xué)家。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時(shí)被拘,逃歸后聚兵抗元。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絕元朝誘惑,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所作《齊天樂·慶湖北漕知鄂州李樓峰》一詞,狀寫南樓景色,被視為佳作。
全宋文·卷八二九八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貢于鄉(xiāng),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又號浮丘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寶祐四年進(jìn)士第一,尋丁父憂。歷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上書乞斬董宋臣,遷刑部郎中。歷知瑞州、江西提刑、尚左郎官,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忤賈似道,遂乞致仕。起為湖南提刑、知贛州。德祐初元兵入侵,募兵勤王,除知平江府、臨安府。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元軍請和,被拘,夜亡入真州,輾轉(zhuǎn)至溫州。聞益王未立,上表勸進(jìn),拜右丞相,同都督諸路軍馬,舉兵抗元,兵敗空坑。衛(wèi)王立,加少保、信國公,進(jìn)屯潮陽。元軍掩至,被俘。囚燕三年,從容就義,時(shí)至元十九年臘月,年四十七,后謚忠烈。著有《文山集》、《文山詩史》。見《文山先生紀(jì)年錄》(《文山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簡介景定五年(1264)任校書郎。咸淳三年(1267)任秘書郎。咸淳四年(1268)任吏部郎中。咸淳四年(1268)任著作佐郎。咸淳五年(1269)任建德府知府。咸淳六年(1270)任兵部郎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三二三趙孟溁(?——一二七七),字君澤,號直齋。太祖十一世孫,與璹子,孟堅(jiān)從弟。宋末與文天祥同起兵,為都督府咨議官。景炎二年七月,元兵突至,與天祥走永豐,戰(zhàn)死。見《宋史》卷二一六《宗室世系表》二,《宋季忠義錄》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九徐直諒,字端友,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人,元杰子。景定中知興化軍。德祐元年為廣東經(jīng)略使、知廣州。元兵破臨安,以所部十四州降于元。及聞宋益王是立,反拒元兵,不敵,棄城而遁。見所撰《梅野集跋》,《庸齋集》卷五,《宋史》卷四七《二王紀(j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8—1310
【介紹】:
元東昌堂邑人,字無咎。以才器稱。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見,敷對稱旨,以真定路儒學(xué)教授超拜典瑞少監(jiān)。入侍帷幄,陳說古先帝王政治,帝聽之,每忘倦。成宗大德初,遷集賢侍講學(xué)士,詔傅太子于宮中。仕至集賢大學(xué)士。卒謚文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8—1279
【介紹】:
宋楚州鹽城人,字君實(shí)。理宗寶祐四年進(jìn)士。李庭芝鎮(zhèn)淮南,辟置幕中。元兵東下,揚(yáng)州臣僚大多逃散,被調(diào)臨安,任禮部侍郎。從益王趙是、廣王趙炳走溫州,與陳宜中、張世杰在福州立是為帝(端宗),任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端宗死,復(fù)與世杰等立炳為帝,徙駐厓山,為左丞相,與世杰共秉政,抵抗元兵。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厓山破,負(fù)帝跳海而死。有《陸忠烈集》。
全宋詩陸秀夫(一二三八~一二七九),字君實(shí),鹽城(今屬江蘇)人,徙居鎮(zhèn)江。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jìn)士,時(shí)年十九。李庭芝鎮(zhèn)淮南,辟置幕中。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除司農(nóng)寺丞、宗正少卿。二年,元兵迫臨安、益、廣二王走溫州,秀夫追從之。益王立于福州,進(jìn)簽書樞密院事。衛(wèi)王立,為左丞相。祥興二年崖山破,負(fù)王赴海死。事見《寶祐四年登科錄》卷二,《宋史》卷四五一有傳。
全宋文·卷八三二六陸秀夫(一二三八——一二七九),字君實(shí),一字實(shí)翁,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人,徙家鎮(zhèn)江(今江蘇鎮(zhèn)江)。寶祐四年登進(jìn)士第。入淮南幕,擢淮東參議官兼提刑。德祐初除司農(nóng)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quán)起居舍人。恭帝降元,二王走溫州,秀夫追從之,與陳宜中、張世杰等立益王于福州,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景炎三年端宗殂,又與眾共立衛(wèi)王,秀夫?yàn)樽筘┫?,與張世杰共秉政,堅(jiān)持抗元。祥興二年三月,厓山兵敗,秀夫杖劍驅(qū)妻子入海,抱幼君蹈水而死,時(shí)年四十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友直,字益之,號蘭洲,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與祖必蒸、父良坡同登進(jìn)士第,授桐川簿、遷知縣事。帝炳祥興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廣州抗元死難,友直冒死輿尸歸葬,后隱居眠牛山,自號牛山子,學(xué)者稱師干先生。事見清乾隆《紹興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卷七。 趙友直詩,據(jù)清道光本《歷朝上虞詩集》所錄,編為一卷。
宋登科記考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咸淳元年(1265年)進(jì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