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魯國人,字獲德,號白云。師從鬼谷子,習(xí)養(yǎng)生術(shù)。隱而不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人。因事受腐刑,入宮。掌宮掖碎職,以辦事恭敏得寵。孝文帝太和末為長秋卿,賜爵云陽男。宣武帝景明初,為大長秋卿,奉詔依照代京靈巖寺石窟式樣,于洛南伊闕山為文成帝及文昭皇太后營石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5—639 【介紹】: 隋唐時相州鄴人。隋文帝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唐高祖即位,拜太史令。奕所奏天文密狀,屢會上旨,置參旗、井鉞等十二軍之號,亦奕所定。武德三年,進(jìn)《漏刻新法》,行于時。七年,上疏請除釋教,又上十二論,言益痛切。奕生平遇患,未嘗請醫(yī)服藥,雖究陰陽數(shù)術(shù)之書,而并未之信。注《老子》,并撰《音義》,又集魏、晉以來駁佛教者為《高識傳》。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奕。相州鄴人。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高祖踐位。召拜太史丞。遷太史令。貞觀十三年卒。年八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7—735 【介紹】: 唐道士。洛州溫人,字子微。法號道隱。事潘師正,傳習(xí)辟谷道引術(shù)。遍游名山,止于天臺山,自號天臺白云子。武則天、睿宗時曾迎入京。玄宗開元時又兩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善篆、隸,書法自成一體,號“金剪刀書”。以三體寫《老子》石經(jīng),刊正文句。初,盧藏用隱居終南山,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背械澬煸唬骸耙云鸵曋嘶轮輳蕉??!辈赜脩M。卒謚貞一先生。有《修真秘旨》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號白云子,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早年不屑為吏,遂為道士。師道士潘師正,傳其符箓及辟谷、導(dǎo)引、服餌之術(shù),又受上清經(jīng)法。后遍游名山,隱居于天臺山玉霄峰。武后時,被召至洛陽。睿宗時,召入長安。歸山時,朝士贈詩者300余人,后編為《白云記》。玄宗時,兩次被召,并奉詔居王屋山。卒謚貞一先生。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論》、《天隱子》。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承禎字子微。河內(nèi)溫人。為道士。事潘師正。傳其符箓及辟谷導(dǎo)引服餌之術(shù)。止天臺山。武后聞其名。召至都。降手敕贊美之。景云二年。睿宗復(fù)召之。固辭還山。開元九年十五年。元宗兩召之。敕于王屋山建陽臺觀以居。卒年八十九。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
劉賡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號維嵩白云子。玄宗天寶間在世。撰類書《稽瑞》一卷,編次列代祥瑞故事,以四言韻語列目,頗存唐以前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01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自號白云翁。代宗大歷四年登進(jìn)士第。德宗建中元年,舉軍謀越眾科。拜高陵尉。興元間,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累遷吏部郎中。貞元十六年,自河?xùn)|行軍司馬,拜河?xùn)|節(jié)度使。次年病卒。能詩,與歐陽詹善。令狐楚入其幕,儋厚遇之,楚因自號白云孺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1—801 自號白云翁,郡望滎陽(今屬河南)。代宗大歷四年(769)登進(jìn)士第。德宗建中元年(780)應(yīng)軍謀越眾科及第。拜高陵尉。興元間,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后歷任大理丞、太常博士、司封郎中、吏部郎中等職。貞元十六年(800)自河?xùn)|行軍司馬為河?xùn)|節(jié)度使。次年病卒?!俄n昌黎集》卷二六有其神道碑?!?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署鄭中丞。據(jù)《歐陽行周集》,可知乃鄭儋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衢州人。少應(yīng)舉不第。好道,自稱白云子。能詩,多詠武陵風(fēng)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虛白,清河(今屬河北)人,一作邢州(今河北邢臺)人。少應(yīng)舉不第,遂為道士。自稱白云子。常挑一鐵葫蘆,得錢便飲酒。宋太祖開寶間南游荊渚。后至武陵,居龍興觀,郡守深加禮重。死葬武陵城西。據(jù)云半年后有人在揚(yáng)州酒肆中見之,世以為神仙。著《武陵春色》詩300首,多已散逸。事跡見《詩話總龜》卷四六引《郡閣雅談》、《括異志》卷六引柳應(yīng)辰《祠堂記》?!?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收詩3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排行九,號白云先生,別號巢君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隱于鹿門山,與孟浩然往還甚密,浩然有9首詩記及王迥。迥曾游江南,浩然作《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送之。事跡散見孟浩然諸詩?!?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837 【介紹】: 唐宜州華原人,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德棻后裔。憲宗時,以能為辭章,尤善箋奏制令,進(jìn)中書舍人。以與皇甫镈、李逢吉結(jié)黨逐裴度,出為華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時進(jìn)門下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敬宗時遷宣武節(jié)度使,召為尚書右仆射,拜彭陽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謚文。有《漆奩集》,又選有《元和御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837 字殼士,別號白云孺子,排行四。其先敦煌(今屬甘肅)人。家于太原(今屬山西)。德宗貞元七年(791)登進(jìn)士第,為桂州、太原從事。憲宗元和年間入朝為右拾遺,累官至河陽節(jié)度使。元和十四年(819)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因親吏臟污事發(fā),貶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文宗大和末為尚書左仆射,封彭陽郡公。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文。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五。令狐楚才思俊麗,與劉禹錫、李逢吉、廣宣唱和甚多。曾向朝廷奏進(jìn)張祜詩卷,又向李商隱傳授駢文。其詩“宏毅闊遠(yuǎn)”(《吳禮部詩話》),尤長于絕句?!?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娎m(xù)拾》補(bǔ)2首,題2則。
唐詩匯評
令狐楚(766-837),字愨士,祖籍敦煌(今屬甘肅),實(shí)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貞元七年(791)登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桂管觀察使王拱辟為從事。佐太原節(jié)度使府,歷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元和初,入為右拾遺、禮部員外郎。丁父憂。免喪,為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xué)士。十三年出為華州刺史,轉(zhuǎn)河陽懷節(jié)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貶為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長慶四年,自河南尹遷宣武軍節(jié)度使。大和二年,入為戶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鎮(zhèn)。入為吏部尚書,遷尚書左仆射、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yùn)事。開成初,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楚工詩,長于樂府。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與劉禹錫唱和詩《彭陽唱和集》三卷,與李逢吉唱和詩《斷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編《御覽詩》一卷進(jìn)呈,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殼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學(xué)士德棻之裔。貞元七年進(jìn)士。元和十四年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罷為宣歙觀察使。敬宗文宗朝歷宣武天平河?xùn)|節(jié)度使。大和七年入為吏部尚書。轉(zhuǎn)太常卿。進(jìn)左仆射。封彭陽郡公。開成元年拜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謚曰文。子绹貴。累贈至太尉。

作品評論

吳禮部詩話
武元衡、令孤楚皆以將相之璽,聲蓋一時,其詩宏毅闊遠(yuǎn),與灞橋驢子上所得者異矣。
升庵詩話
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 【介紹】: 宋人。道士。亳州真源人,字圖南,號扶搖子。后唐長興中舉進(jìn)士不第,遂絕意仕途,隱于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辟谷服氣。后移居華山云臺觀。相傳每寢處輒百余日不起。后周世宗召為諫議大夫,固辭。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兩至京師,為帝所重,賜號“希夷先生”。好讀《》,著《無極圖》及《先天圖》,以為萬物一體,唯有超絕萬有之“一大理法”存在。其說經(jīng)周敦頤、邵雍推演,實(shí)為理學(xué)發(fā)端。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正易心法》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89 字圖南,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東)人。后唐明宗長興間,應(yīng)進(jìn)士試不第,遂隱居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服氣辟谷歷20余年。后移居華山云臺觀,又居少華石室,攝生修煉。后周世宗時被召赴闕,拜左拾遺,不受,留月余而歸。相傳宋太祖登極后,陳大笑墜騾,謂“天下自此定矣”。宋太宗時,兩次被征入朝,賜號希夷先生,留數(shù)月放還?!?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陳摶通經(jīng)史百家言,尤精于《》。據(jù)云曾從麻衣道者得《正易心要》42章,演為《先天圖》、《無極圖》等,對北宋理學(xué)家影響甚巨。曾作詩600余首,多佚。《五代史補(bǔ)》、《詩話總龜》、《五朝名臣言行錄》、《老學(xué)庵筆記》、《詩林廣記》等書中存詩10余首?!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收詩14首、斷句2。另《太華希夷志》尚存入宋后詩多首。
全宋詩
陳摶(?~九八九),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人稱白云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明宗長興中,舉進(jìn)士不第,遂隱居武當(dāng)山二十馀年。又移居華山云臺觀,止少華石室。后周召為諫議大夫,不受。宋太宗太平興國時朝京,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卒。有詩六百馀首,已散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七有傳。今錄詩十六首。
全唐詩補(bǔ)逸
陳摶字圖南,后唐末舉進(jìn)士不第,遂隱于武當(dāng)山,服氣避谷。移居華山。周世宗召為諫議大夫,不受。入宋,太宗甚重之,賜號希夷先生。卒端拱初。詩四首。(復(fù)出一首)
全宋文·卷一○
陳摶(?——九八九),字圖南,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長興中舉進(jìn)士不第,遂隱于武當(dāng)山九室?guī)r,服氣辟谷。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周世宗召為諫議大夫,不受。太平興國中朝宋,太宗甚重之,賜號希夷先生。摶好讀《》,自號扶搖子,學(xué)者又稱白云先生。端拱二年七月卒。著《易龍圖》一卷,傳先天之學(xué);《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dǎo)養(yǎng)及還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今所傳陳摶著述,多為后人偽托。見《宋史》卷四五七本傳,馮椅《厚齋易學(xué)》附錄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詹中正,時稱詹白云,衢州(今屬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jìn)士(《瀛奎律髓》卷二三)。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睦州淳安人,號白云先生。仁宗天圣五年進(jìn)士。為富陽主簿,秩滿歸隱,筑白云樓以居。范仲淹守睦州,招之不就。張綱在諫垣薦之,召赴闕,上《時政機(jī)策》三篇,除秘書省校書郎。改知義烏縣,不赴,復(fù)還舊隱。
全宋詩
邵炳,號白云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樂全集》卷三○《薦舉邵炳》)。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jìn)士,授杭州富陽縣尉。秩滿歸隱,筑白云樓而居。因上時政機(jī)要策三篇除秘書省校書郎,知義烏縣,不赴。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愈。宋益州郫縣人,祖籍河?xùn)|,字少愚。游學(xué)四方,屢舉不第。仁宗康定初上書言邊事,知州楊曮、安撫王拱辰交稱其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愿以授父顯忠而自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以居之,因號“白云先生”。母喪,鹽酪不入口。六召不應(yīng),樂游山水。后閉門著書,未就而卒。有《白云集》。
全宋詩
張俞,字少愚,又字才叔(《青瑣高議》前集卷六),號白云居士,益州郫縣(今屬四川)人。屢試進(jìn)士不第。仁宗寶元初,西夏事起,曾于蜀上書陳攻取十策,詔赴闕。慶歷元年(一○四一),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不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三)。隱居青城山白云溪,七詔不起,遨游天下山水三十馀年,卒年六十五。有《白云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九首。
全宋文·卷五五○
張俞(一○○○——一○六四),一作愈,字才奴,又字少愚,號白云居士。其先三世自河?xùn)|徙,為益州郫(今四川郫縣)人。少嗜書,好為詩,喜弈棋,雋偉有大志。屢舉進(jìn)士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寶元初,西戎犯邊,上書陳攻取十策,詔以為試秘書省校書郎,請授其父顯忠而隱于家。文彥博治蜀,為置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故居以處之。凡七詔不起。樂山水,遇有興,雖數(shù)千里輒盡室往。遂浮湘沅,觀浙江,升羅浮,入九嶷,買石載鶴以歸。有文集三十卷。見張俞《上蜀帥任密諫書》及《東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四五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邕州上林人,號白云先生。閉門讀書,無所不通,鄉(xiāng)人以書樓目之。哲宗元祐間應(yīng)舉不第,隱居羅洪洞。善養(yǎng)生,壽至百余歲。
全宋詩
韋旻,上林(今廣西田東東南)人。哲宗元祐間應(yīng)舉不第(《宋詩拾遺》卷一○)。隱于羅洪洞,自號白云閑叟(清乾隆《廣西通志》卷八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1—1135 【介紹】: 宋處州龍泉人,字延仲,號白云?;兆谡投晟仙峒暗凇v太學(xué)博士、知舒城縣。高宗即位,從至揚(yáng)州,累遷中書舍人。屢上書言得失,多所建明。因論川陜宣撫處置使張浚專權(quán),忤旨奉祠。后復(fù)職,除戶部侍郎。以附宰相范宗尹,被劾罷。紹興初復(fù)右文殿修撰,以徽猷閣待制帥廣州終。
全宋詩
季陵(一○八一~一一三五),字延仲,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登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上舍第,調(diào)池州司法參軍,改廬州、潁昌府教授。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拜太常少卿。三年,遷中書舍人。四年,知臨安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二)。遷戶部侍郎,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知廣州、兼廣南東路經(jīng)略安撫使。五年,卒,年五十五。有《白云先生集》(《東塘集》卷一八《白云先生集序》)十卷,已佚。事見《北海集》卷三五《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全宋文·卷三五○二
季陵(一○八一——一一三五),字延仲,號白云,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三遷太學(xué)博士。被譖,謫廬州舒城縣。未幾,除太常寺簿,遷比部員外郎。高宗即位,從至揚(yáng)州。建炎二年,守尚書右司員外郎、太常少卿。拜起居郎,遷中書舍人。三年,以言事落職與祠。數(shù)月復(fù)職。以范宗尹薦,充徽猷閣待制、知臨安府,尋復(fù)為中書舍人。除戶部侍郎,尋罷官,提舉杭州洞霄宮。紹興元年,復(fù)右文殿修撰。二年,復(fù)徽猷閣待制,帥廣。五年九月卒于官,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