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覺。號本然。洛京登封孔氏子。宣尼五十三世孫也。父?。舉進士。有隱德。母崔氏。師幼而穎悟。習儒業(yè)。熙寧二年。閱法華經(jīng)有省。求出家。父母許之。依汝州龍門?;鄞髱熖耆?。海。會器之。囑其南詢。初參峨眉千歲和尚。蒙指訣。抵舒州浮山。結庵于太守巖。宴坐二十年。似有省發(fā)。元祐八年。至杭入靈隱寺。隨眾居止。有汪羅二行人。求師心要。一言而中。千里響應。參叩之士。風雨而至。寺主。以寺后白云山庵。俾居之闡化。覺自立宗旨。著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皆依仿佛經(jīng)而設。人稱為白云宗。大觀元年。卓庵湖州千金市。復至烏程菁山。卓錫得泉。結庵而居。名曰出塵。徒眾復邀歸正濟寺。正濟。覺舊講華嚴經(jīng)處也。覺立說。專斥禪宗。覺海愚禪師。力論其非。坐流恩州。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陳狀被旨放還。次年八月。作偈投太守游公請。以九月二十六日為別。至期而化。靈骨舍利。歸葬馀杭之南山。 白云之道不淳。譏議歸之宜矣。至詆與白蓮相混。特以無妻子為異。則亦太甚。然其持守精謹。于患難生死之際。脫然無礙。去常人亦遠。予故取其行。已而恨其為言也。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清覺,字本然。姓孔氏,曲阜人。少穎異別群,常有逸志。偶讀《法華經(jīng)》,因之有省,竟爾出家。元祐八年,至靈隱,后建白云庵以居。開闡玄化,自立一宗,曰“白云宗”。大觀時,毀教風熾,清覺著《證宗論》,多所辨正指斥。當時為忌者發(fā)之,編管廣南思州。后放歸,作偈投太守游公,指日為別,至期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87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和,號白云先生。郭忠孝子。傳其父學,隱居陜州長楊山中。孝宗乾道中,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命所在州郡歲時致禮存問,封頤正先生。對《》學發(fā)明精到。淳熙初,學者集其父子與二程、張載、游酢、楊時七家為《大易粹言》。又有《郭氏傳家易說》。
全宋文·卷四○○八
郭雍(一○九一——一一八七),字子和,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忠孝子。傳其父學,隱居峽州,號白云先生。乾道五年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淳熙中更封頤正先生,令部使者遣官就問。淳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七。雍精于《》,又通兵家、醫(yī)家之學。著有《傳家易說》十一卷(存)、《中庸說》一卷、《沖晦郭氏兵學》七卷、《傷寒補亡論》二十卷(存)。見《宋史》卷二○二、二○七及四五九本傳,《宋元學案》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永州祁陽人,號云山野客。少負才氣,嘗讀張栻《晞顏錄》而慕之,求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栻以“敬”告,自是守之不替。以特奏名,任橫州法曹。
全宋詩
謝用賓,號云山野客,學者稱白云先生(《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一),祁陽(今屬湖南)人。師事張栻。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特奏名進士,為橫州法曹。事見《宋元學案》卷七一。
張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永新人,字元道,號白云先生。博通經(jīng)書。著《斥蠹》、《正言》二書以折佛老,作《玄經(jīng)圖》以推五行六度之秘。鄭獬、吳處厚、錢明逸輩皆師事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白云人,姓名未詳。應月泉吟社徵詩(《月泉吟社詩》)。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青山白云人,姓名未詳,居杭州(今屬浙江)。月泉吟社第六十名。事見《月泉吟社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贛州贛縣人,字和卿,號云峰居士。李珙子。孝宗淳熙間進士。授安福縣尉,累遷左司諫。嘗上封事,辭氣激烈。因忤韓侂胄罷歸,筑圃云峰以居。
全宋詩
李謙,字恭甫(《前賢小集拾遺》卷三)。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六四五九
李謙,字和卿,號云峰居士,又號白云居士,贛州興國(今江西興國)人,一作贛縣人。登淳熙進士,初授安福尉,累遷太常寺丞,提舉浙東,入為左司郎中,遷左司諫。忤韓侂胄,罷歸,筑圃云峰以居。見嘉靖《贛州府志》卷一○,《宋元學案補遺》卷一九,《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

人物簡介

簡介
李奎報(朝鮮語:???,1169年—1241年),字春卿,號白云山人。本貫黃驪。朝鮮高麗時期的文學家、哲學家。上層兩班家庭出身。一生性喜詩、酒、琴,晚年自稱“三嗜好先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崇嶓(一作皤、又作磻)(一一九八~一二五五),字漢宗,號白云,居南豐(今屬江西)。太宗九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八)。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調(diào)金溪主簿。歷知石城縣、淳安縣,官至大宗丞。理宗寶祐三年卒,年五十八。有《白云小稿》,已佚。僅《江湖后集》收有詩五十四首。事見《敝帚稿略》卷七《祭趙宗丞文》、清康熙《南豐縣志》卷七?!≮w崇嶓詩,以顧氏讀畫齋刊《江湖小集》為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七七八二
趙崇嶓(一一九九——一二五六),字漢宗,宗室,居南豐(今江西南豐)。嘉定十六年進士,為石城令,改淳安縣,官至大宗丞。寶祐四年卒,年五十八。著有《白云稿》。見《敝帚稿略》卷七《祭趙宗丞文》,《宋史》卷二三二《宗室世系》十八,康熙《南豐縣志》卷七,《宋詩紀事》卷八五。參《全宋詞》卷四。
趙崇皤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8—1256 【介紹】: 名或作崇蟠。宋宗室,居南豐,字漢宗,號白云。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歷石城、淳安縣令,討除寇賊,疏論時弊。官至大宗正丞、朝散大夫。有《白云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西域板勒紇(巴里黑)城人,父伯德那降蒙古,居猗氏,遷解州,號白云。仁宗賜漢姓白氏。通諸國字書。世祖至元間,在湖廣受奧魯赤辟為蒙古都萬戶府知事,改理問。成宗大德間歷官武昌路治中。仁宗時累拜中書參知政事,進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暮年居德安白云山別墅。嘗譯《貞觀政要》、《帝范》為蒙古文,蒙古文《脫必赤顏》為《圣武開天記》和《太宗平金始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0—1337 【介紹】: 元金華人,字益之,號白云山人。幼孤,力學。從金履祥學,盡得其奧。教授鄉(xiāng)里,不應辟舉。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爭往從之。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蛟L以典禮政事,聞者無不厭服。卒謚文懿。有《讀書傳叢說》、《詩名物鈔》、《白云集》等。
元詩選
謙字益之,金華人。受業(yè)于仁山金履祥,盡得所傳之奧。浙東憲府聞其名而辟之,弗就。廉訪使劉廷直、副使趙宏偉先后舉茂才異等,復以遺逸薦,皆固辭。延祐初,居東陽八華山,學者不憚百舍重趼而至。著錄者千馀人,隨其材分,皆有所得,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所由分也。不出里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至元三年卒,年六十有八。世稱白云先生,賜謚文懿。所著有《讀四書叢說》、《讀書傳叢說》、《詩名物鈔》、《觀史治忽幾微》若干卷行世。先是北山何基,得朱子之傳于黃勉齋,而魯齋王柏又師友于北山,仁山金氏,則學于魯齋而及登何氏之門者也。學者推原統(tǒng)緒,以三先生為朱子之世適,而文懿實任其傳。江浙行省為請于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其所傳《白云集》四卷,亦多扶翼經(jīng)義,張維世教之言。徒以詞章論之,淺矣。
陶煜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6—1358 【介紹】: 元臺州路黃巖人,字明元,號逍奧山人,又號白云漫士。陶宗儀父。從周仁榮學,歷歸安縣典史,改上虞。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度。號白云。處之麗水吳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塵志。父母峻拒之。師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焉。父母無奈何。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公。剃發(fā)具戒。即寺側楞伽庵。深習禪定。每趺坐。達旦不寐。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者。旋浙。見靈石芝公于凈慈。又登天目。參斷崖義公。談鋒铦利。人莫之敢攖。時無見睹公。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師往拜之。一見刳心焉。服勤數(shù)載。盡揭底蘊。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之深恩耳。師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公。走云居。見小隱大公。皆無異辭。既而旋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二公?;ハ嗖邉?。如恐失之。后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出世龍泉之普慈。眾至八百人。移茅山。遷武峰。從者恒如初。國初吳元年。隱禪智之岑樓。洪武己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師與焉。初力辭。戍將強起之。適師至。而會事解嚴。遂還杭。杭人奉師居虎跑。又入華頂。未幾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云。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師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所至之處。人皆欽慕。如見古德?;虺窒慊üB(yǎng)?;蚶L像事之。不可以數(shù)計。見客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無則終日澄坐。所作偈語。不許人錄。故今無傳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名智度。號白云。處州麗水吳氏子也。初住普慈。終于福林。度居福林時。以無見睹公藤杖手卷囑累古拙俊。是為斷橋一脈。有克肖之者也。蓋睹公。法繼方山寶。寶嗣斷橋倫。故度望斷橋。為四葉之祖焉。度為人沉默而曠達。初受業(yè)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禪師。假。陰察度根器。使行卑劣行以挫之。每呼度名。度每應諾。假曰。將謂將謂。度不領。乃使度南詢曰。善財。是菩薩中行腳樣子也。趙州。是祖師中行腳樣子也。龐蘊。是居士中行腳樣子也。今人行腳。不效此三老。則枉費芒鞋。徒自困耳。度即遍參南北禪席。已而歸省。假公喜曰。你來也。吾事畢矣。一日說偈曰。地水火風先佛記。掘地深埋第一義。一免檀那幾片柴。二免人言無舍利。乃端坐蛻去。度掩面哭曰。蒼天蒼天。或曰。君哭遲矣。度乃大笑。遂廬于塔。日取楞嚴圓覺研究。悉能貫之。然于日用之際。又不能得大自在。嘆曰。參禪不求大徹癡禪也。吾師豈虛語哉。但恨游方時。未抵天臺參無見睹。當是時。睹公稱為宗門繡虎。居華頂。禪流憚之。度即趨華頂謁睹。以西來密意扣之。睹掀眉視曰。得娑羅峰點頭。向汝道。度以手搖曳。睹便喝。度悟旨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ㄩ_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睹曰。我家無殘羹餿飯。曰即今亦不少。睹欣而肯之曰。我四十年住此山。一老道者耳。別無甚奇特。惟先師未了公案。今以責汝。汝善保任。睹便趨寂。度住后。以為先師遺囑在躬。因時接物。隨機開導。聲重湖江。與夢堂愚庵諸老齊名。明洪武二年。有詔赴京。即疏辭還。門下有以不耐事諫者。度怒責曰。汝不聞古德有言乎。縱饒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場乾打閧。將來法門。濫竿竊符之弊。必汝輩也。未幾。遷化于福林。有遺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火浴收五色舍利。大如菽。塔于寺西。度隨所說法偈頌。弗許記錄。禪者竊書其語。度乃瞋逐。曰。奴流敢裨販吾語。作口頭人事以衒叢林耶。復有老宿。以未見度語句為恨。潛探眾中。值度入室。徵判險要。如揭貫花。老宿大喜曰。不意斷橋猶在。 贊曰。睹公居山四十載。耽耽坐視。非白云解其項下之鈴。幾鈍置耳。白云行道。垂手低眉。蓋亦蒼頡造書契。而代結繩者耶。及暮年。仍襲睹公之風。翛然高枕。瞋責子弟有竊符濫竽之弊。又何異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語云。百花叢里過。一葉不沾身。其白云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度,字白云,姓吳氏,麗水人也。父德大,母葉氏,具有善愿。度生而靈穎,迥異凡近。年十五,灑然有出塵之趣,欲就浮屠學。父母方珍愛,峻辭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父母知不可奪,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薙發(fā),受具戒,習禪定。于楞伽庵,每趺坐達旦,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著。復還郡之白云山,因澄禪師道場遺址,筑福林院,為憩息之所。日取《楞嚴》、《圓覺》二經(jīng)鈔疏讀之。既熟,不假師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為號。已而復嘆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麥粉,了無出期,德山所謂‘窮諸玄義,若一豪置于大虛’者,信不誣也?!蹦巳ブ鲇握愫又?,見靈石芝于凈慈。未幾,又上天目山,參斷崖義,譚鋒铦利,莫之敢攖。時無見睹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更踰濤江叩之,曰:“西來密意何如?”無見曰:“待娑羅峰點頭,乃與汝言。”度儗答,無見遽喝,度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無見頷之,服勤數(shù)載,乃翩然辭還。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歲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深恩。”度佩服之,弗敢忘。然既有所證入,儼然如白云在天,卷舒無礙。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入云居見小隱大,當機問答,無異華頂。元至正甲申,縣令長徇緇素之請,迎還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互相策勵,如恐失之。甲午,復隱楞迦庵。壬寅,王府參軍胡公深安復請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龍泉之普慈,徒侶景從,云輸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無缺。乙巳,移茅山。丙午,遷武峰。元季亂擾,復隱岑樓。明室龍興,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會于蔣山,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與焉。初猶力辭,戍將疆起之。度曰:“心境雙忘,隨緣去住,復何拘礙?!彼煨校瑢⒅炼鴷?,乃還杭。杭人奉居虎跑,歷夏及秋,便趨華頂。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度曰:“落葉歸根,吾所愿也?!彼煨A?,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大虛空中,何必釘撅?!睌S筆而逝。時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齒牙數(shù)珠。弟子仁哲瘞骨院西,善女子唐凈德為建塔其上。度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所至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華供養(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數(shù)計。蓋信心為一切功德之母,茍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圓悟八傳,至于無見,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齡,即能信道,決可脫離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徹究心源,縱橫自在。平昔教人,隨機開導,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否則終日澄坐而已。金華宋濂為之銘曰:“華頂之峰,有道所居。隨時演法,大音鏗如。當機一喝,見者驚愕。言出霆奔,無蟄不作。振錫而歸,我亦何心。舉首睇之,白云在岑。乘運而游,或出或處。落葉歸根,古今一軌。塵緣既盡,翛然而化。擲筆坐蛻,如人赴家。世相有滅,其性常在。誰謂師亡,青山不改?!?/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4—1377 【介紹】: 元明間徽州績溪人,字道原,號貞素。幼有志操,嗜學好義。淹貫諸史,長于詩文,尤善篆隸。順帝至元中辟為池陽教諭。調(diào)京口丹徒校官,升臺州路學正。入明,屢召不出。晚年結廬,名貞素齋,訓課子孫。有《貞素齋集》。
元詩選
頔字道原,績溪人。父弘,字彥洪,號白云先生。頔年十五六,與同郡朱允升、鄭子美、程以文講明經(jīng)史之學。比壯,受業(yè)姑孰李青山之門,陶子敬、潘元叔并為同舍生。時馬中丞伯庸、韓祭酒伯高皆器重之。至元丁丑,江東憲使燕只不花辟為池陽貴池教諭。秩滿調(diào)丹徒校官,館于平章秦元之之門。至正庚寅,轉(zhuǎn)臺州學正,時艱不仕,奉親攜書,歸遁山中。歲丁酉,衛(wèi)國公定徽郡,交章禮聘,高臥北山之陽,以疾辭不出。洪武丁巳,考終于家,年七十有四。道原辭聘后,誅茅結廬為讀書所,扁曰「貞素齋」。自作《貞素先生傳》,其略云:華陽山中有一老翁,年踰七十,皓發(fā)炯瞳。齋前植花數(shù)本,四時紅白相繼,環(huán)以湘竹。良辰美景,親朋敘談,有酒酌數(shù)行,蔬肴隨所有,陶陶然不計家之有無也。風清晝閒,或篆隸數(shù)章,意與筆悟,則快然自得。雖不逮斯繇,然時人亦莫予解,因自題所著曰《古澹華陽稿》、《貞素齋集》。同里唐桂芳仲寔謂其詩盤桓蒼古,不貴纖巧織纴之習。字尤喜樸拙,識者曰宗漢隸,非八法也。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道原,績溪人。仕至臺州學正有華陽貞素齋集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