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15詞典 1分類詞匯 414
共415,分28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遺矩
遺論
遺翰
余光
余波
遺典
遺詠
指痕
貽范
故訓(xùn)
留馬
刀痕
古記
貽則
遺說
《漢語大詞典》:遺矩(遺矩)
(1).指前人的法度、準(zhǔn)則。宋書·傅亮傳:“詠 倚相 之遺矩,希 董生 之方融?!?清 羅安 《傷侈俗》詩:“昔聞儉為德之共,高曾遺矩在孫子。”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其筆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誠為先民遺矩,后學(xué)指南。”
(2).謂留下法度、準(zhǔn)則。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吏不能欺,兵無敢背, 玉關(guān) 遺矩, 汾海 留愛?!?/div>
《漢語大詞典》:遺論(遺論)
(1).指前人留下的觀點、見解。魏書·封軌傳:“至如廟學(xué)之嫌,臺沼之雜, 袁準(zhǔn) 之徒已論正矣,遺論具在,不復(fù)須載。” 唐 賈至 《虙子賤碑頌》:“繹微旨而徵遺論,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四:“ 水心 之説,乃 張方平 之遺論也?!?br />(2).馀論;異議。 元 劉塤 隱居通議·文章七:“辭簡意足,一段章旨,無復(fù)遺論?!?明 袁宏道 《和者樂之所由生》:“夫以《大武》之樂,而 孔子 尚有遺論?!?明 徐渭 《〈草玄堂稿〉序》:“茍世之評君之詩者,徒律之以 漢 魏 ,則似不能無遺論於君?!?/div>
《漢語大詞典》:遺翰(遺翰)
前人遺留下來的詩文。 三國 魏 曹植 《柳頌》序:“故著斯文,表之遺翰,遂因辭勢,以譏當(dāng)世之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 李陵 、 班婕妤 ,見疑於后代也?!?明 姚士磷 《見只編》卷上:“以謂翠華不見,賴遺翰之尚存;芳藻言凋,庶先標(biāo)之可赴耳。”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觀 金 人遺翰,載在《中州樂府》者,猶嗣前徽?!?/div>
《國語辭典》:馀光(餘光)  拼音:yú guāng
1.殘存的光線。如:「電腦關(guān)機后,螢?zāi)簧先杂卸虝旱拟殴?。?br />2.比喻能力所及,惠而不費的幫助。參見「貧女分光」條。唐。駱賓王 上兗州崔長史啟:「儻能分其斗水,濟濡沬之枯鱗,惠以馀光,照霜棲之寒女?!?br />3.視覺焦點以外的視力范圍。如:「他用馀光瞧你之后,便悄悄的離去?!?/div>
《國語辭典》:馀波(餘波)  拼音:yú bō
1.水的末流?!稌?jīng)。禹貢》:「導(dǎo)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br />2.風(fēng)浪離開吹風(fēng)區(qū),進(jìn)入無風(fēng)或微風(fēng)區(qū),成為周期較長、規(guī)則而平坦的浪。
3.事件結(jié)束后留下的影響。如:「馀波未平」。
《漢語大詞典》:遺典(遺典)
(1).指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制度。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感《四牡》之遺典,思飲至之舊章?!?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上》:“其餘郊廟百祀,亦古之遺典,不可以廢?!?宋 蘇軾 《問魯猶三望》:“且夫 魯 雖不郊,而猶有三望者存焉,此夫子之所以存 周 之遺典也?!?br />(2).謂遺闕或違背典章制度。 元 范梈 《四月十六日指東華門奉迎香輿》詩:“百王盛祀無遺典,萬乘深居有至情?!?/div>
《漢語大詞典》:遺詠(遺詠)
前人留下的詩歌。 宋 蘇轍 《和子瞻次孫覺諫議韻題邵伯間上斗野亭見寄》:“昔游有遺詠,枯墨存高甍?!?br />(1).謂美好的東西留傳下來,被人歌詠傳誦。 晉 曹攄 《贈歐陽建》詩:“著名上代,千載遺詠?!?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書·良吏傳·王歆之》:“前 宋縣 令 成浦 ,治政寬濟,遺詠在民?!?span id="eyyyiag" class="book">《南齊書·明帝紀(jì)》:“昔 中京 淪覆,鼎玉東遷, 晉 元 締構(gòu)之始, 簡文 遺詠在民?!?br />(2).指留傳下來的詩歌。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洣水:“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處得遺詠?!?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后哀策文》:“思寒泉之罔極兮,託彤管於遺詠?!?宋 蘇轍 《次韻劉貢父省中獨直》詩:“竹簟茅簷它日事,重因遺詠記君恩?!?/div>
《國語辭典》:指痕  拼音:zhǐ hén
手指觸物時留下的痕跡。如:「請勿觸摸鏡片,避免留下指痕,影響映像效果。」
《漢語大詞典》:貽范(貽範(fàn))
(1).留下典范;使成典范。 晉 陸云 《西園第既成有司啟》:“首建大國,固將憲章令典貽范萬世,始基之制,不可不慎?!?隋煬帝 《寬連坐詔》:“用能樹聲往代,貽范將來。”
(2).指留下的典范。 明 王世貞 《應(yīng)詔陳言疏》:“承列圣之貽范而丕顯之,深仁厚澤,淪浹民志?!?/div>
《漢語大詞典》:故訓(xùn)(故訓(xùn))
(1).古訓(xùn)。先代留下的法則。詩·大雅·烝民“古訓(xùn)是式,威義是力” 漢 鄭玄 箋:“故訓(xùn),先王之遺典也。” 南朝 梁武帝 《謚始興王憺冊》:“方軌往賢,稽擇故訓(xùn);鴻名美義,允臻其極?!?br />(2).訓(xùn)詁。漢書·藝文志:“《毛詩故訓(xùn)傳》三十卷?!?宋 洪邁 容齋四筆·諸家經(jīng)學(xué)興廢:“毛詩者出於 河間 人 大毛公 ,為之故訓(xùn),以授 小毛公 ?!?清 曾國藩 《圣哲畫像記》:“百年以來,學(xué)者講求形聲故訓(xùn),專治説文,多宗 許 鄭 ,少談 杜 馬 ?!?嚴(yán)復(fù) 《譯〈天演論〉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xùn)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xué)之旨,愈益晦矣?!?/div>
《漢語大詞典》:留馬(留馬)
(1).指 漢 時西域 宛王 留匿善馬事。 武帝 愛 大宛 貳師城 善馬,派使者持重金以請, 宛王 匿馬不予,并殺使者。 武帝 怒,派 李廣利 為貳師將軍圍攻 宛城 ,取善馬數(shù)十匹,中馬三千馀匹而歸。見《漢書·李廣利傳》。 漢 劉向 《理甘延壽陳湯疏》:“今 康居國 強于 大宛 , 郅支 之號重于 宛王 ,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 延夀 、 湯 不煩 漢 士,不費斗糧,比于 貳師 ,功德百之?!?br />(2).引申指留下有用之材。 唐 黃滔 《謝試官啟》:“非敢染黿,所希留馬,干瀆清嚴(yán),下情不任惶惕屏營之至?!?/div>
《國語辭典》:刀痕  拼音:dāo hén
刀子切割過的痕跡。如:「先在魚身上劃幾道刀痕,烹煮時會比較容易熟。」
《漢語大詞典》:古記(古記)
(1).記載古事的書籍。漢書·平帝紀(jì):“徵天下通知逸經(jīng)、古記、天文、歷算……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br />(2).舊時留下的記號。《四游記·靈光在斗梓宮投胎》:“若無三般古記,便不是我送來的?!?br />(3).舊話;故事。《醒世姻緣傳》第九八回:“他還説了一大些不該休了老婆,不該替人寫休書的古記哩。” 清 方苞 《七思·妻蔡氏》:“晝娛姑兮誦古記,夜助我兮龡荊燧?!?span id="gomek0y"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到晚來便講些老話兒,説些古記兒,引得他困了好睡?!?/div>
《漢語大詞典》:貽則(貽則)
語出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后因以“貽則”指為后世留下典則。文選·班固〈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 李善 注:“言考能自保己,又遺我法則也。”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永世貽則,傳之無窮?!?隋煬帝 《與高昌國王詔》:“彰德嘉善,圣哲所隆。顯誠遂良,典謨貽則?!?/div>
《漢語大詞典》:遺說(遺説)
(1).前人遺留下來的學(xué)說、見解等。 宋 蘇轍 《和子瞻監(jiān)試舉人》:“傳家足墳史,遺説本精約?!?元 劉因 《〈莊周夢蝶圖〉序》:“雖然, 周 已矣,其遺説,亦其夢中之一栩栩也?!?清 惲敬 《二集目錄》:“后進(jìn)之士竊圣人遺説,規(guī)而畫之,睇而斵之,於是經(jīng)義與文集并為一物?!?br />(2).指前人遺漏而未曾闡述過的見解。 宋 鄭友賢 《〈孫子十家注遺說〉序》:“頃因餘暇,撫 武 之微旨,而出於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數(shù)十事,託或者之問,具其應(yīng)答之義,名曰《十註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