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415
詞典
1
分類詞匯
414
共415,分28頁顯示
上一頁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2
13
14
15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火印
印篆
遺殿
遺士
遺嗣
遺嘆
留言
尾巴
余風
言筌
前矩
遺地
遺產
貽戚
遺謀
《漢語大詞典》:
火印
以金屬圖識烙物留下的印記。 宋
陸游
《龍眠畫馬》
詩:“崔嵬瘦骨帶火印,離立欲不禁風吹?!?span id="xb1tthv" class="book">《
宋史·外戚傳中·高士林
》:“嘗監(jiān) 揚州 召伯牐 稅,木舊用火印, 士林 改刃其印文,鑿以為識,尤簡便。” 明 劉若愚
《
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
》
:“烏木牌。其制荷葉頭,圓徑二寸許。一面刻‘內使’或‘小火者’字樣,一面用長方火印於中。”
分類:
金屬
留下
印記
《漢語大詞典》:
印篆
(1).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故稱。 宋
宋敏求
《
春明退朝錄
》
卷下:“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文曰:‘皇太后之印’、‘皇后之印’。” 清
劉大櫆
《伯兄奉之墓志銘》
:“兵卒糧餉,素取給於縣,縣為印篆移營官,營官各以券給其兵?!?span id="jb1dnh7" class="book">《黑籍冤魂》第七回:“﹝ 吳瑞菴 ﹞領著幕賓跟隨,來接了 寧 紹 臺道的印篆?!?br />(2).蓋印后留下的印文。 宋
郭若虛
《
圖畫見聞志·李主印篆
》
:“ 李后主 才高識博,雅尚圖書……今內府所有圖軸暨人家所得書畫,多有印篆,曰:‘內殿圖書’、‘內合同印’、‘建業(yè)文房之寶’。”
分類:
蓋印
印章
后留
留下
印文
篆文
《漢語大詞典》:
遺殿(遺殿)
指古代留下的宮殿。 唐
李商隱
《蜨》
詩:“ 西子 尋遺殿, 昭君 覓故村?!?清
顧炎武
《謁周公廟》
詩:“巋然遺殿在,不與 漢 侯同?!?/div>
分類:
留下
宮殿
《漢語大詞典》:
遺士(遺士)
(1).未被發(fā)現(xiàn)的才德之士;隱士。
《韓詩外傳》
卷八:“ 申伯 、 仲山甫 乃并順天下,匡救邪失,喻德教,舉遺士,海內翕然向風。”
(2).前朝遺留下來的文士。
《
元史·董士選傳
》
:“諸老儒及 西蜀 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div>
分類:
前朝
被發(fā)
遺留
發(fā)現(xiàn)
留下
才德
文士
隱士
《漢語大詞典》:
遺嗣(遺嗣)
指死后留下的子孫。亦泛指后裔;后代。 漢
鄒陽
《上書吳王》
:“臣恐 周 鼎復起於 漢 ,新垣過計於朝,則我 吳 遺嗣,不可期於世矣?!?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墓志銘》
:“父 悅 ,再牧 荊 河 ,威風千里,而身遭禍機,遂為 季布 所哭,獲存遺嗣,實賴 程嬰 之忠?!?span id="9hrbp1r" class="book">《
明史·外國傳二·安南
》:“今有遺嗣 暠 ,潛身 老撾 二十年,本國人民不忘先王遺澤,已訪得之?!?/div>
分類:
后留
留下
子孫
后裔
后代
《漢語大詞典》:
遺嘆(遺歎)
(1).前人留下的歌詠或感嘆。 晉
潘岳
《寡婦賦》
:“覽寒泉之遺嘆兮,詠蓼莪之餘音。” 唐
陳子昂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樂生》
詩:“雄圖竟中夭,遺嘆寄 阿衡 ?!?唐
元結
《系樂府·古遺嘆》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2).泛指留下感嘆。 晉
陸機
《感丘賦》
:“於是徘徊 洛 涯,弭節(jié) 河 干,佇盻留心,慨爾遺嘆?!?/div>
分類:
前人
留下
感嘆
歌詠
《國語辭典》:
留言
拼音:
liú yán
用書面形式留下要說的話。如:「留言板」、「留言簿」、「兩人雖同居一處,但作息不同,常用留言方式告知對方行蹤?!?/div>
分類:
不遇
書面
自己
面形
離開
留下
留言
《國語辭典》:
尾巴
拼音:
wěi bā
1.動物或物體末梢突出的部分。如:「飛機尾巴」、「狗尾巴」。
2.比喻尾隨附和的人。如:「一個政黨要有獨立的政綱,不能做人的尾巴。」
3.事情未了結的部分。如:「留個小尾巴,遲遲未了結?!?/div>
分類:
尾巴
反映
跟蹤
一味
追隨
末后
事件
后部
真相
結束
等身
附和
身體
線索
人
末端
后留
留下
突出
影響
《國語辭典》:
馀風(餘風)
拼音:
yú fēng
遺留的風教?!稌?jīng)。畢命》:「商俗靡靡,利口惟賢,馀風未殄,公其念哉!」《文選。王儉。褚淵碑文》:「隨武既沒,趙文懷其馀風。」
分類:
過去
前人
傳留
留下
風范
風教
風習
《國語辭典》:
言筌
拼音:
yán quán
言語的跡象。唐。
許康佐
〈
宣尼宅聞金石絲竹之聲賦
〉:「事寧同于想像,理實閟于言筌?!顾巍烙稹稖胬嗽娫?。詩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挂沧鳌秆栽彙埂?/div>
分類:
言詞
留下
跡象
象為
《漢語大詞典》:
言詮(言詮)
(1).謂以言語解說。
《
陳書·傅縡傳
》
:“言為心使,心受言詮。” 唐
張說
《聞雨》
詩:“聲真不世識,心醉豈言詮。” 清
黃景仁
《題錢舜舉畫林和靖小像》
詩:“此花只合先生詩,便著言詮都絶俗?!?呂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第六講:“真諦本身是無相,談不上什么區(qū)別,但真諦之說為真諦,仍需要言詮。”
(2).引申指語言的跡象。
《
古尊宿語錄·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普說語錄
》
:“古人不得已,向無言詮處假立言詮,無方便中巧施方便?!?元
耶律楚材
《琴道喻五十韻以勉忘憂進道》
:“知是圣人道,安得形言詮!”
《花月痕》
第十五回:“ 采秋 説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分類:
言語
指語
解說
跡象
《國語辭典》:
前矩
拼音:
qián jǔ
前人的遺范。漢。
蔡邕
太尉楊賜碑
:「世作三事,勛在王府,乃及伊公,克光前矩?!?/div>
分類:
前人
留下
規(guī)范
《漢語大詞典》:
遺地(遺地)
(1).空馀的土地。
《魏書·釋老志》
:“今常住寺,猶有遺地,欽悅修蹤,情深遐遠,可於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圖。”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 閩中 自高山至平地,截截為田,遠望如梯,真昔人所云:‘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盡力耕’者,可謂無遺地矣!”
(2).指言語或行動中留下的可回旋的地步。 金松岑
《論寫情小說于新社會之關系》
:“至男女交際之遏抑,雖非公道,今當開化之會,亦宜少留遺地,使道德法律得持其強弩之末以繩人,又安可設淫詞而助之攻也?”
分類:
言語
土地
行動
動中
留下
回旋
地步
《國語辭典》:
遺產(遺產)
拼音:
yí chǎn
1.人死后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財產。
2.泛稱由古代遺留后世的文物、事跡。如:「《詩經(jīng)》、《楚辭》是我國極寶貴的文學遺產?!?/div>
分類:
遺產
死者
歷史
留下
遺留
財產
精神
財富
物質
《漢語大詞典》:
貽戚(貽戚)
《
詩·小雅·小明
》
:“心之憂矣,自詒伊戚?!卑?,
《
玉篇·言部
》
引
《字書》
:“詒,或為貽字?!焙笠浴百O戚”指留下煩惱。 明
徐禎稷
《恥言》
卷二:“思不可偏,愛不可溺,懼賊夫人,亦自貽戚?!?/div>
分類:
留下
煩惱
《漢語大詞典》:
遺謀(遺謀)
指前人留下來的謀略。 漢 桓寬
《
鹽鐵論·非鞅
》
:“其后 蒙恬 征 胡 ,斥地千里,踰之 河 北,若壞朽折腐。何者? 商君 之遺謀,備飾素循也。” 明
何良俊
《
四友齋叢說·正俗一
》
:“或者地方之氣運耶?或諸公之遺謀未善耶?皆不可曉也。”
分類:
前人
留下
謀略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