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六聚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類聚比丘之具足戒,有七聚及六聚。(參見:篇聚)
篇聚
【佛學大辭典】
(術語)類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稱目也。此有篇門與聚門之別,篇門者,依結成之罪果及急要之義而區(qū)別為五篇,聚門者,類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羅夷僧殘二罪而未成者曰偷蘭遮),而為六聚七聚八聚也。
文殊說不思議境界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境界經(jīng)之略名。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二卷,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jīng)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之別譯。
中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雜名)以須彌山為中心,九山八海圍繞之,是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參見: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則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百萬四天王天,百萬三十三天,百萬夜摩天,百萬兜率天,百萬樂變化天,百萬他化自在天,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shù)量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于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大千世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義: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數(shù)千倍之,謂之小千世界,二禪統(tǒng)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謂之中千,三禪統(tǒng)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謂之大千,四禪統(tǒng)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千大千世界也。經(jīng)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huán)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独銍澜?jīng)》卷四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后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jīng)中說,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敢匀e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梗ā?a target='_blank'>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弧箵?jù)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李明權)
【三藏法數(shù)】
謂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中道即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止觀輔行一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狗ń缰T法,迄至一色一香無非為中道。故換言之,中道即法界也。而此中道法界為所緣之妙境,若就能緣之妙智言之,則為止觀,蓋系緣于法界,而廣緣事理之諸法,是止即妙觀,念與法界為一而泯亡事理之法相,是觀即妙止也。此妙境妙智,一體不二,故謂之法界即止觀。
內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眾生之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為外界,心意為內界。又,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之五界為外界,第六之識界為內界。
【佛學常見辭匯】
1。眾生的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是外界,心意是內界。2。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識界叫做內界。
水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水大之異名。通一切之物質濕性之部分,謂之水界。具能攝引物質之用。俱舍論一曰:「水界濕性?!褂衷唬骸杆缒軘z。」
火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火之自體也。界為持之義?;鸪只鹬孕裕换煊谒?,故名為界。俱舍論一曰:「地水火風,能持自相。」又曰:「火界,煖性。」
火界咒
【佛學大辭典】
(真言)不動尊之陀羅尼名。立印軌、青龍軌等所出。
火界真言
【佛學大辭典】
(真言)火界咒也。
公界
【佛學大辭典】
(雜語)公共之界限也。百丈清規(guī)第六日用軌范條曰:「不得以兩邊公界之手巾,拭頭面。」
四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所立四種之法界也。(參見:法界)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規(guī)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事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 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 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法界觀)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軌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分齊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達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怪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雇o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剐惺骡n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撸呺H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知法界外,更無復有法而為次第也。」四教儀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眾生?!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攝取不舍?!辜s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箘亵N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記十八曰:「界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故撬姆N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故撬姆N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褂质私缰弧R庾R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四法界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見四種之法界也。此中事法界之一,雖不單獨以之為觀法,而其他三觀則不離事法界,故相續(xù)而謂之四法界觀。
【佛學常見辭匯】
觀四法界的行法。
四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地水火風之四大也。見增一阿含經(jīng)二十。界為性之義,此四者各持自性不改,故名界。俱舍論界品頌曰:「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
【佛學常見辭匯】
即地水火風四大。
四界攝持
【佛學大辭典】
(術語)地水火風四大,攝持一切諸法,故曰四界攝持。大日經(jīng)疏十一曰:「四界攝持謂地水火風界,雖現(xiàn)此身內外依正,然此是心王。安住同于虛空,虛空常不動而含容一切也。」